长三角科技机制改革“试验田” 技术创新如何转化为产业?

2023-11-30 09:20:48 字數 4386 閱讀 7920

产业需求与创新资源两头“对不上”,是科创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步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率先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是长三角需直面的重要挑战。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 正是国家部署的、代表长三角区域实践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是长三角国创中心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理念。这个改革的试验田是如何做的?

2023年,长三角国创中心在上海宝山区落地实施的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正式启航。落地项目之一便是“激光晶体材料”,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董永军博士率核心团队成功突破了晶体材料集成核心技术,开发出了自主制造工艺,让激光器关键核心部件实现进口替代和量产**成为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项目从双方接触到落地实施推进很快。2023年9月,董永军博士接触到长三角国创中心,时隔3个月后,长三角国创中心便拿出真金**对其展开支持。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国创中心这片“试验田”在试验些什么新举措、新机制?当科研团队来到这片“试验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乘平台之力,技术应用从单一走向多元。

随着项目落地,今年董永军和团队从南京转战上海进行“二次创业”。 中国激光器的中高端激光材料和器件长期依赖进口,而董永军团队的自主创新技术可以大幅降低激光器件体积和制造成本,同时提升激光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件、五件、十件,在上海芯飞睿科技***的实验室里,董永军团队研发的“人眼安全激光集成晶体及器件”的样品数量逐渐增多,小试已经完成并且获得了客户认可,下一步要进行中试,并走向规模量产。

董永军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材料博士,2014 年,他加入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产业公司,从事激光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经过7-8年的工程化实践积累,团队在晶体材料集成和工艺创新方面形成自主核心技术。

2022 年对董永军团队是一个新的起点,团队决定在上海成立公司,开展激光晶体材料集成和器件的市场化拓展。同一年,董永军对接到长三角国创中心被聘为项目经理,双方很快启动项目孵化。

长三角国创中心也关注到我们攻关的方向”,董永军表示,此前团队瞄准军工市场, 比较垂直单一,但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专家提出这项技术有着更大的应用市场,可以向更多领域拓展。

于是双方便紧锣密鼓着手展开周密的市场调研行业分析。“国创中心材料事业部的团队与我们共同调研走访国内外多个行业的下游用户,细致梳理多个细分行业市场前景和赛道优势,董永军提到,“经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项目方案打磨得更成熟,团队心里更清晰了——这个方向是对的,市场应用的布局思路打开了。”

我们前期探索了一个方向的应用,后续要针对汽车、传感、医疗美容等更多行业开发更多应用,我们的产品有实力塑造引领优势,对此我们非常有信心。”

从聘请董永军做项目经理,到联合项目团队市场调研,专业研判帮助完善技术方案、与地方和园区对接,再到孵化成立创业公司,“项目经理制”便是长三角国创中心实施高水平人才评价和筛选的一大创新机制。

这是一种整建制引进和评价高水平创新人才模式。国创中心在全球范围遴选行业领军人才担任项目经理,赋予其决定技术路线等系列自主权,同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服务,确保人才看得准、留得住。并对相关项目孵化培育成立专业研究所或重大产业化科技创业公司。

成为国创中心的“项目经理”后,这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被拓宽开来,董永军团队对产品的未来发展变得“更敢想、也更敢干”。“如果没有国创中心专业化的组织对接,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去做深度行业调研和市场分析”,董永军坦言,国创中心提供了专业的科研和管理团队以及丰富的产业资源,详实的市场调研结果和充分的技术市场化论证,让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当初的判断,也更有决心做好创业这件事。

拨投结合,为跨越死亡之谷“上保险”

早年,董永军在科研院所钻习科研、而后投身技术成果转化多年,对他来说,能把研习多年的晶体材料技术应用到市场终端产品上,就是“最振奋的事情”。也因此,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用明确的市场导向、高效的组织方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我造血能力来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型公司并不少见。但市场有自身发展规律,技术创新是高风险的事,投入大、不确定性强,被诟病“烧钱”的科技企业年年都有。这个过程中,万一资金周转不及时,便是前功尽弃,市场上倒下的这类企业比比皆是。

资金吃紧是肯定的”,董永军坦言,初创企业要把利润和大部分资金不断地投入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不仅现阶段资金会吃紧,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都会是这种状态,这也是科技公司的一种常态。

如何让初创的科技型企业挺过“死亡之谷”,是全世界都面临的共性挑战。

以创新氛围闻名的硅谷来看,配套发达的风险投资是它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2023年至2023年,湾区内风险投资持续走强,从最开始的30亿美元发展到逾280亿美元一年。每年投资项目平均一千起以上。

国创中心探索的“拨投结合”创新机制,一定程度上具有风险投资的功能。 它对具有引领性、颠覆性、有望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项目,遴选核心技术团队,培育成立团队控股的项目公司,并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并进一步引导市场资本参与投资。

具体看,“拨投结合”利用财政资金给予项目公司前期投入支持,加速技术成熟、工艺完善,让技术具备相对成熟的商业化价值。如果项目完成既定研发目标,但未获得市场融资,则结题验收,宽容“失败”;待项目完成既定研发任务并启动融资时,前期支持的财政资金按市场投资**转化为公司股权。

目前,上海芯飞睿科技***已经打通并形成了从晶体生长、光学加工、激光镀膜、材料集成到器件封装的完整自主工艺链,已获意向订单1000多万,并成为华为、ipg等龙头企业的**商。当前公司正在宝山建设总投资1亿元的新一代集成化激光材料及微型化激光器件总部及生产基地,预计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

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董永军坦言,国创中心对于项目公司的发展很宽容,压力不在外面,而在内部。“国际同行在快速发展,我们不希望因为速度慢、而让行业选择了其他技术路径”,浸淫在市场多年的董永军,面对创新路线的复杂多变,很有危机感。

倘若研发周期过长,无论对资金方、还是技术人员都会产生压力。这次“二次创业”,董永军的策略是尽量缩短阶段性研发周期,把阶段性产品尽快推到市场,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再不断迭代。

研发是不断投入的,外部资金很重要,但我们一定不能只靠外部资金做长周期的研发”,董永军说。如何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尽快取得规模化生产,正是这家初创科技企业最关心的。

建设联创中心,让创新为地方产业赋能。

推动科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核心之道是“开放合作,联合创新”。

入驻国创中心后,董永军明显感觉到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效率更快,“至少是几倍”。国创中心构建的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为一体的创新体系,为董永军公司高效对接了不少长三角区域的产、学、研、金、用的合作对象。

比如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世界领先的 300 线激光雷达**商图达通(苏州)智能科技公司等等。“这些机构有很好的测试平台,通过国创中心的资源链接,给公司提供了高质量的创新资源,让公司的创新效率快速提升”。董永军表示,如果一个企业的研发团队天天闭门做事,很难成功。现阶段,他希望能通过国创中心聚集更多资源,与科研院所人才、下游市场用户、技术服务平台等开展更大范围研发合作,真正加速公司的新技术新产品突破。

面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常年少国创中心正着力构建集创新资源、技术需求和研发载体于一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表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产学研合作必须建立在企业的实际需求上。国创中心与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坚持企业提出技术真需求,以企业为主体投入研发资金,通过企业对技术成果的应用来检验创新成效。”

目前,长三角国创中心与38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累计征集提炼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1700余项近63亿元,在国创中心组织对接下,已对接达成需求合作530多项,合同金额15亿元。

纵观长三角国创中心的种种创新举措,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2023年,长三角国创中心聚焦“汽车缺芯”开展深度调研,对标国际一流产品,制定汽车芯片联合攻关项目方案,有组织配置创新要素,以长三角集成电路工业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牵头,邀约苏州国芯、云途半导体等芯片设计企业,联合长三角汽车主机厂、零部件**商及认证机构,合力构建芯片设计、制造以及封装测试等各环节的自主可控**路径。

这些举措简而言之,是尽可能把各类创新资源落实在“以产业需求”的创新组织上,让研发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入融合,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的建设,更高效率集聚全球的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循环,通过科技创新有力提升长三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长三角打造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刘庆表示。

设计 白浪。

浪尖报告》,深化长三角产业协同,推动上海与40城深度对话合作。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传播关键信息,支撑政商决策,探索合作机会,实现优质传播。

***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澎湃新闻”app)

创新试验田 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四年的探索与突破今天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四周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四年来,示范区三地如何从 单兵突击 到 携手共进 试验田 里种下的制度创新 种子 萌发了怎样的新景象?来看看记者谢丹青的观察。记者观察 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果和...

创新试验田 长三角一体化的惊艳之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四周年,展现了示范区在一体化制度创新方面的成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示范区的引领下,三地从 单兵突击 转为 携手共进 推动了多项跨域项目建设。其中,在方厅水院项目中,三地规划部门签订了 委托审批 框架合作协议,实现了一表申请 一网办理,标志着一体...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制度创新“试验田”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 从制度创新到共同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在近日迎来成立四周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开拓者和重要实践者,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果。从 单兵作战 逐渐转变为 携手共进 示范区在制度创新的引领下呈现出了一番新景象。一体化制度创新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自年元荡第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