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根本不配成为女权之争

2023-11-26 01:05:10 字數 3405 閱讀 6728

昨晚我拉着小助理和学姐去看了《我本是高山》,原因是在点映期间,这部电影就引发了巨大的女权争议。我非常讨厌教条,拒绝用主义覆盖一切,觉得有必要眼见为实。

因为这俩争议,听起来有商榷的空间。

第一个争议点是,电影把酗酒的爸爸改成妈妈,批评声认为这是性别叙事上的居心叵测。

我能够大概理解性别互换的创作用意,很可能是要强调母女关系在父权结构下的多重张力和宿命性轮回,很多电影甚至会建立一个极端的女性代际结构,比如郝蕾的《春潮》、惠英红的《血观音》,讲的都是三代女性单亲家庭深刻的羁绊。

张桂梅校长自己都非常清楚母女代际的传承性:

从爸爸改成妈妈,就能让张桂梅校长充当冲破悲剧轮回和羁绊的角色。

第二个争议点是,胡歌扮演的亡夫,成了张桂梅校长的精神动力,在电影里频繁出现。

我看过张桂梅校长接受的《人物》采访,最打动我的人物前史,就是张桂梅和丈夫的情感片段,亡夫去世后,「爱与被爱的生活结束了。」

我觉得采访文章里,那个曾经穿着紫色小皮鞋,让丈夫背回家的张桂梅,是生动的,流水汨汨的,又有悲歌感的。英雄有昨日有来路,方能显出命运草蛇灰线,伏脉的精巧和恢弘,也愈发能引发看客们对「人」的体恤,而非对「英雄」的期待。

所以我对这个争议也持保留态度。在很多采访里,张桂梅校长后期的精神立足点,是党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对于一部传记电影来说,多放一些私人的脆弱的世俗的情感,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实感,增加戏剧上的层次。

模仿游戏》里的图灵,最动人的就是结尾处,他孤苦地守着他的计算机,接受惨无人道的「性别**」

个体的命运悲怆至此,最后字幕呈现出的图灵让「战争提前两年结束,拯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才更令人犹如站在时代冰冷的注脚下,扼腕唏嘘。

以上都是我的美好揣摩,看完之后我那个后悔啊,你说我叛逆个什么劲儿,还想冲破主义守护电影艺术的复杂,它配吗?

这部片无论从电影艺术、人物塑造、到内容立意,都一无是处,放在女权语境下去争论,真的是对女权的侮辱,更是对张桂梅校长的折辱。

我甚至觉得,点映时的这些争议,该不会是片方的营销策略吧?捉襟见肘只能反其道而行之,骗骗我们这种铁头!

首先,它太吵了!此起彼伏的哭声喊声歌声,就是为了抽你的耳刮子让你现哭。

我看的过程中一直监视我的两位邻座,一旦她们有抹泪的迹象当场就绝交。因为这些聒噪的哭点,实在是太廉价太羞耻了,对不起那些素人学生演员真挚的眼神。

比如张桂梅校长病危,被孩子们的歌声唤醒,镜头一转,光天白日之下,孩子们排排站在医院空地上大合唱,这真的不扰民吗?真的不尴尬吗?

比如最后孩子们高考成绩出来,办公室里的老师们来回走位接**大声报分,伴随哭笑叫喊,跟敌后特务打战败电报一样疯了。

比如张桂梅校长最后去找学生,告诉她录取的喜讯,两个人非要各占一个山头喊麦。

你考上啦!——我考上啦!——你考上了!——我考上了!

真是大山的子孙呦!

其次,它太乱了!

先说张桂梅和丈夫这条线,电影想表达他们十年生死两茫茫,也企图拿这份情感作为张桂梅校长的精神立足点,本来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分。

但是什么都没讲清,没有前因后果,亡夫都不算是个叙事实体,就只出现在张桂梅的梦里,做饭拥抱跳舞。还有,在她病危时试图带她走。

好在张桂梅校长的事迹人尽皆知,否则单看电影,她纯粹像个精神**。

再讲老师群像,张桂梅校长办校时和老师们有嫌隙,以及张桂梅校长在教师管理上的严苛,昔日采访里都有所展现,但都不是兵刃相见的热矛盾。

电影里的矛盾,来得疾风骤雨又无疾而终,张桂梅不让女老师穿高跟鞋,成了她们四散而去的最后一根稻草?刘雅瑟饰演的旧生,来到学校做老师,生了孩子后又莫名其妙地斥责张桂梅校长,大概意思是你没有家庭我有啊,你是不是嫉妒我?

没有辞职,留下来的老师也没有交代情感动机,因为不喜欢穿高跟鞋吗?

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很多事情上,明明张桂梅校长都给出了开卷考题,这个答案也非常安全,毫无争议,为什么主创们瞎填答案交个白卷?

最后讲学生,这些女学生也像是得了精神**,一个个在原生家庭家里做牛做马,做小伏低,到了学校就偷鸡摸狗,上蹿下跳。人格骤变就为了体现张桂梅校长镇压的雷霆手段,她们不从胆怯变得跋扈,张桂梅校长怎么去大街和网吧抓人啊!

最后,它太假了!完全不能成立。

先不说张桂梅校长的主线,电影里有个很「燃」的片段,孩子们不敢报好大学,老师们就带她们爬山看日出,迎着晨曦美景,指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告诉她们,哎,你看,那里有个好大学。

但凡主创们能从自我感动中抽出来看看真实生活,就知道孩子们就是在山里长大的,山间朝阳是城市孩子的世外桃源,对她们来说是苦难寻常。

对于这些孩子,展示些现代化的校园**,做个专业排名是不是更合理正常?张雪峰老师看到这段得气哭。

张桂梅校长的故事拍得更是匪夷所思,我几乎没有办法提炼出电影里的人物性格,只感觉她随时会拿着擀面杖走进教室,跟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来~包~饺~子~!

我曾两度看张桂梅老师的采访落泪,在《人物》给张桂梅老师的采访中,有几个点让我很感动:

一个是丈夫在的时候,她不想开会,作为校长的丈夫就帮她翘班让她去跳舞;一个是她随身携带喇叭,威严地喊学生们起床,但也用那个喇叭,站在楼下喊她的闺蜜出来玩;最后一点是,张桂梅校长对办学一点概念都没有,问教育局长2万够吗?

这才是鲜活可爱的人,铮铮铁骨也有缝隙,就是这样一个有过去,有软弱、也有盲区的人,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做的不仅仅是建造华坪女高,拯救了个体女性,更是把山区女性的状况,推到公众面前,使之成为一个恒温的公众**事件。我认为,说她对女性事业利在千秋也毫不为过。

当张桂梅校长被捧上神坛,又因「**备受争议时,我就期待能有一部电影,去维护她的复杂,去解构她的神圣性,保护她的天真和纯粹。我并不觉得她是高山,她只不过是用羸弱的身躯,扛起了高山。

我们的镜头,要对准的,是那副身躯,要体谅的,也是作为个体的孱弱和有瑕,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美化、拔高、煽情,不知所云。

最后,再次感谢张桂梅校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部大烂片也许还「保护」了张桂梅校长呢,因为大家骂骂咧咧回过头来看张桂梅校长,会觉得她是多么可爱事实啊!

《我本是高山》引争议?网友 改编不是乱编

友友们,由海清主演的电影 我本是高山 已经开放点映,你们看了吗?该电影从立项 拍摄,再到如今的点映,外界的关注度都非常高,原因很简单,因为影片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 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想必不少观众都知道,她的善良 她的坚持,感动了无数的网友,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所说的 我本...

《我本是高山》编剧回应争议

电影 我本是高山 的编剧袁媛回应了剧情魔改的质疑,但她的回应引发了更多争议。据悉,我本是高山 是一部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的传记类电影,本以为这部影片的口碑会不错,但没想到部分看过点映的观众,却给出了意料之外的评价,首播口碑出炉,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观众表示,在电影中,女孩的父亲经常酗酒,还打她,但在影...

《我本是高山》 争议中的女性题材电影

最近,一部名为 我本是高山 的电影宣布定档,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部电影是根据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改编的,讲述了她帮助贫困失学女生的故事。然而,官宣之后,电影的关于胡歌的宣传却引发了争议。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我本是高山 并非高成本特效大片,没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