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踏上奔向远方的旅途

2023-11-05 15:20:03 字數 1947 閱讀 2660

告别一个旧地方,而后到达新地方。熟悉一个新地方,而后厌倦旧地方。我们的一生总是在迁移中获得新鲜感,在未知中追寻存在的意义,倘若由着本性奔波,怕终究是劳碌人。在外读书的时候,每年还会有几次车马劳顿,随着生活渐渐安定下来,外出的脚步也渐渐放缓,能够再次踏上奔向远方的旅途,心中已尽是欢喜。

记忆中村子里的幼儿园显得格外宁静,奔跑几步,与伙伴嬉戏打闹间便可回家。如果正值北风吹略,母亲锅里煎带鱼的香味四散开来,课堂上甚至都可以嗅到这一丝丝家的呼唤。小学的路多是崎岖,雨天时泥泞、旱天时尘土飞扬、冬雪时湿滑。感冒时,便觉通往学校的路格外漫长,可坐在教室得到老师鼓励后,一切都觉得甚是值得。小时候的远方,现在看来不过二里地的活动范围,却已是离家最远的地方。

随着村落小学向乡镇合并的统一化进程,四公里的行程让身子还没有自行车高的孩子们开始了自行车的学习。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支撑家庭,孩子交给老一辈,好像是九零后农村孩子一个缩影。推出家里的金鹿自行车时,中间横着的梁像一道基准线在告诉我:“孩子,你还不合格,后面再碰我吧!”那时的孩子好像觉得上学本就该是自己的事,不会羡慕别人家长的接送,也不会依赖自己父母的接送,总感觉“不就是上个学嘛,我自己能去!”或许也正是这股执念,挂在那自行车车把上的我,身子穿过横梁与踏板的三角空间,一边蹬一边倒,倒下后又推着自行车跑起来,借助着那一点点惯性,继续往前冲着。一次意外的邂逅,车子冲撞在一家门前的草垛前,让我发现了天然的缓冲地。农村各家相距一二十米的草垛,成了我最好的培训师。小学到初中那六年的时光,每天四次半小时的骑行成了生活中不远却又不近的必备旅行。

位于县城西部的高中学校,对于居住在县城东侧乡镇的我并不太友好。十几公里的车程被不定时、需求远远大于**的大巴车被无限拉长时间。现在一脚油门、十几分钟能抵达的路,那时总会耗费半天才能抵达,让本就不充裕的休息时间格外珍贵。那时的我格外讨厌大巴车,以至于大学时候的我,十公里以内都想通过徒步去解决。大学回家的次数少了,三小时的汽车旅行好像都是在内心的接受范围,不过仅限于每一次回家多的是渴望。每一次离家时,这个范围的阈值好像会调整,晕车和躁动的心理弥漫,又加重了内心对于汽车的厌恶感。但毕竟,因为梦想的存在,踏上征途亦或归途,心中总有期许。

研究生时周转三小时的汽车、历时十七小时的动车,身体的疲惫已不再会影响到心情。年龄增长带来的责任感,会不断驱使着我们每个人往前走。何为远方?好像内心安处是吾乡,并无远方。天大地大,都能让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翱翔。趁着年轻多出发,行万里路,遇到不一样的风景与有趣的灵魂,让自己在每一次旅途中享受生活和凝练心静。

当有一天我们遇到一个值得陪伴终生、携手共进的人,或许旅途会短暂停留,而后再带着一些惊喜出发。这一阶段往往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无固定居所的随心而定,另一种选择是建设一个小家在几年的时光里迎接新成员的到来。暂时的停留和建设需要付出不仅是精力更多的是时间。我们可能都有去自驾318或游历大好河山的打算,可却因工作再也难以找到出行的机遇。对于工作相对稳定的人而言,一次培训、一次外差、一次交流等,虽然伴随着一些短时间的别离,却不难否认的是,踏上旅途、在路上,已是对追逐自由的内心一次难得的馈赠。

再次踏上奔向远方的旅途,往前走是自由,往后走是爱的等候。

再次启程,踏上自由的征途

再次启程,踏上自由的征途,这一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河南。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去体验。河南行的旅程从郑州开始。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交织,古朴的街道与高楼大厦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我们游览了郑州的标志性建筑 二七纪念塔,了解了那段革命历史,...

振兴路上的“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 罗 珺 通讯员 贵组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月日,漫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席芨滩村,经途所见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 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洋房 花团锦簇的绿化带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绘就一幅整洁舒适 生机勃勃 奋发向上的和谐美丽乡村画卷。走进农户高占飞家的辣椒地,只见翠绿欲滴的辣椒缀...

霸气上港,一心向冠!夺冠路上踏平泰山

中超天王山之战即将打响,我心中的上海海港迎来决定性一战,对阵山东泰山。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而是一场夺冠的关键战役。最新赛前海报上,奥斯卡率领着武磊等球员昂首挺胸,背后是一群热血沸腾的上港球迷,手持旗帜,助威呐喊,场面震撼。海报左上角 申城正能量 几个字分外抢眼,主题 上下同欲 更是表达了球队和球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