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爱惜中国文字,“她”是一个大宝藏

2023-11-27 09:45:14 字數 4572 閱讀 7621

行。

前面解读“道”字的时候,提到过“行”,这里专门针对这个字再做一些补充。

行”字许老爷子解读为: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这种解读看起来像是在说走路的状态,其实不然。

我们老百姓有句俗语:走一步,看两步,步步要小心,这明显和走路没有关系。

而“步”字的古意,就是谨小慎微下慢慢做事的样子。

所以《说文》把“步”直接解读为“行也”。

人之步趋也”意思是:做事要步步小心,谨小慎微,所以后面用了从彳(chì),从亍(chù)。

这两个字一个针对行动,一个针对态度,合起来就是从内而外的小心谨慎。

所以,这两个字被解读为走走停停的样子。

在字的本意上没有问题,但是为何要走走停停呢?

这就说明:这两个字背后的哲学思想是做一件事,要做做看看,看看做做,反复尝试。不能武断、鲁莽的“一杆子”捅到底。

这里看得出许老爷子认为:行,强调人做事时候的状态——要严谨、慎重、敬畏。

增韵》解读为道路,这种解读并没有彻底认为“行”字就是“行走”,而是认为行是一种行为、行动的方向或者方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路,是人生方向、人生追求的意思。这是《增韵》的意思。

尔雅·释诂》中的“行”和“言”做了关联,但是古代的“言”是思想集成后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在《尔雅》看来,“行”是思想和认知的“投影”,这是“行”的本质。

尔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有道理的。

当人们还在**行是路和做事的时候,《尔雅》就说出了“思想有多远,人类就能走多远”的高明哲学认知。

那么我们象形文字中的“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秦汉以来的注解到底准不准确呢?

我们看象形文字中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行”字,并不是针对道路而设定的字,甲骨文中的“行”是建设沟渠的一个代表字。

所以这个字从上而下,然后左右以下斜45度角的分叉进行造字的。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严格的讲:是一个针对水利工程的字。

我们仔细观察大自然水流形成的规则,像不像无数个“行”字呢?“行”字是高级“拟形+哲辩”的文字。

这个字最早形成在大禹的时代。

大禹治水本质是:大禹总结出了水的规律,并把水资源充分的利用到了人类发展当中。

所以,大禹和尧、舜地位并列在一起。

也就说:我们的社会,从大禹的时代正式进入了以灌溉为技术的新农业时代。

这标志着人类的一次技术的巨大进步。

正是这种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力、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开启了新的社会规则模式。

那就是“嫡长”继承与私有制时代的开启,所以夏朝的第一个天子叫作——启。

由于嫡庶尊卑和利益固化的出现,嫡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于是在商朝结束之后,周朝开启共和之治。

当然,这种“共和”针对的是嫡庶平等。

我们知道孔子的先祖微子,就是纣王的兄长。

我们今天看来,兄长反叛弟弟,觉得兄弟反目,其实不然。

真正原因在于:微子的出生是庶出,他和纣王的矛盾,严格地讲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顺便说一句,我们不要认为,嫡长子就一定是家族中的老大。

由于王后结婚以后,一直没有生育,而“妾”生了孩子,但是王后没几年也生了孩子,虽然是老小,但是他依旧嫡长。

嫡系,这种概念的本源是大势力之间的联合,所以嫡长这种体系,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强强联合下有规矩的社会,才能更加稳定。

所以嫡长的背后,是强大的母家势力。

周朝的出现,严格的讲是一次嫡庶争端下的对抗。

虽然说嫡出的势力网庞大,但是发展了将近一千多年,庶出的力量在社会发展下,中下层占据了主要力量,所以纣王亡在了固守祖训,养成了嫡尊庶卑的天然认知,导致了纣王-帝辛-子受的彻底覆灭。

这是周朝文字演化的重要历史背景,忽略了这种背景,是无法对周朝和商朝文化做出精准区分的。

所以,商朝的“行”,代表着以天子为主干,庶民为枝干的治国方式。

行”在商朝文化成熟以后,代表着治理国家的标准和方法。

顺从天子的分配,是这个字核心所在。

可见这个字,由最初对大自然水的规律顺从,演变成政治上的顺从。这是“行”字商朝的本质意义。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我们再看看周朝时期的“行”字,要表达什么意思?

周朝的“行”字,是一个极为匀称的四个等长直角,以同一个点为中心,均衡的构成了相互平行的一个“十”字图形。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字和“井田”有关系,字形虽然是从“田”开始的,但是哲学思想却是从分配制度出发的。

所以周朝的“行”字,首先强调的是平衡、平等、共同发展的思想,这也是周为何命名为周的缘故。

我们看的出,从尧舜禹到汤文武,历朝历代治理国家的君主无不当作自己的楷模,原因就是这些人为华夏开创了稳定的社会管理模式。

尤其是文、武时代,进一步推动了华夏文明的进步。而这一切的集大成者便是——孔子。

所以,后世的君王,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周孔之道。

我们看的出,不管商朝还是周朝,“行”字都和治理国家的方式有关,所以我们今天都会说“行政”。

行”本就是“政”的一种体现。

后世的注解者,大多出生贵族豪门,一生不从事生产劳动,甚至在相当时期内,很多豪门子弟视劳动为低贱,所以行字注解越来越偏向文人化特色,而缺乏了劳动生产的思考。

而大智慧获得的最佳方式却又是劳动本身。

劳动:通过自我价值的呈现,为集体提供有效的社会价值。

只有体验过一个馒头珍贵的人,才知道阶层固化的残酷。

只有体会到,处处不平等的待遇,才明白平等是多么的重要。

只有和每一类底层的人生活过,才知道人类的制度何其的荒谬和不堪。

所以,智慧**于广阔的生活和坚韧不拔的实践。

人类历史上,被证明正确思想的人,数量非常有限,而且他们的著作的语言,今天的人基本读不懂。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如果西方理解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西方不会到了今天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地步。如果东方理解了孔子,**时期就不会崇洋媚外到不堪的地步。

可见,人类的思想从未进步,往前行进的只是技术而已。即便如此,也都是建立在古老智慧复苏的基础上。

周朝行字字理:执政方式,要兼顾所有人利益,平衡发展,方能社会稳定、有序的积极向前推进。唯有兼顾四方,方能四方通达。

正因为“行”字,带有极强的平衡要求,所以一定要谨小慎微,就像一个天枰中获得平衡一样,每一边加入一定重量的物体时,另一边也必须加入同等重量的砝码。从而,“行”便有了严谨、小心、慎重的引申;在这个基础上,引出了道路、行事的方式等。

其实,背后强调的本质是“周全”。

行字字理: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之下产生的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

我们看得出,“行”的本质是顾全大局,所以核心是“周全、平衡、中庸。”

严格的讲,行是中的投影。行的背后智慧主干是“中”。(见中字注解。)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要求,所以执行政策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面,不然就会引起社会当中的各种利益的冲突,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

古人知道“行”的重要,注解的哪些文人,便有了“谨慎、小心、认真”等注解。

因为“行”本身带有正确执行方式的要求,所以其结果必然是社会的进步,从而有了“前进、行进”等应用。

但是任何的进步,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所以行代表一个过程,而非突发行为。

行的得法,就会行之有效,行成功满。行的失当,就会寸步难行、行不由径。

这些说法,都是针对做事而言的,并非用专指空间移动。

古人早期这样解释,他们自己明白怎么回事;但是,随着发展,文化变迁,后来的注解误认为“行”就是走路的意思,于是诞生了“行”同“走”的注解。

行,兼容并进也。

一定是兼容的思维模式,我们生活中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家庭生活,其实考验的都是个人协调能力。

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时间、精力分配;协调父母与爱人的关系;协调的能力,并不是老好人,两头不得罪,而是洞见所有矛盾的连接点,从而产生有效的解决方法。

所以,行的背后是智慧的积累,而智慧的积累又通过一次一次的行来获得圆满。

所以王阳明说出了那句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叫作知行合一。

王阳明看到“八目”的僵化,格物和致知怎么能分开呢?

格物的同时本身就在致知,致知的同时本身就需要格物,所以王阳明看到明朝学子死读书、读死书的社会人文环境下,提出了知行合一。

行,一定要目的,不是大雨、冰雹都砸头上了,才知道找屋檐躲避。

所以,行是建立在不断预判的前提下去践行、格物。

行的唯一重要目的就是——获得智慧。也就是守仁兄说的知。

而知的目的又在于更高级的行。

一个人只有完全成熟的思想、理论、实践为一体的智慧,才有能力帮助社会集体进步。

行,生命大成之必践之道。

行的最高境界为——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是智慧,不是人品;是追求,不是说教;是生命境界,不是生命束缚。

言行一致的前提是非常明确自我的人,自知与知人的浑然天成之智慧。

没有能力的、没有智慧的人才会常常食言。

所以,交往朋友一定要看他信守承诺的水平,尤其是不起眼的小事情,才是看一个人的关键所在。是洞见人能力、智慧的不二法门。

不在意自己说过的话的人,往往一生都不太会有多少成就。

一个人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在意,那么这样的人其实从开始就没太在意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交朋友、选择伙伴,对于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所以,一个行字,背后蕴藏着无数的智慧与思考,好好爱惜我们的文字吧,“她”的身体内,蕴藏着无数的宝藏。

噬古残芒 第三十五章 中原一剑

杨飞心中一惊,这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他适才看着手中的长者,此话并不是从长者口中传出,可是这两边皆是高耸的山壁,未见人影,声音是何处传来的呢?他心中疑惑,却忘记了放下手中依旧鼾声入耳的长者了。敢问是何方高人?还请露个脸!杨飞道。这倒好笑,你我已相遇多时,却怎的还要老朽露脸?杨飞更是疑惑,这人也真是奇怪...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意味着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气候特点开始发生变化。立秋的 立 是开始的意思,秋 是指庄稼成熟的季节。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因为立秋时节,暑热未尽,气温不会骤降,但会有明显的变化。立秋时节,南方的炎热天气仍会持续一段...

中年女人好不好撩,给她发“三个字”,一试便知

中年女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变化,她们可能已经成为了事业中的佼佼者,或者在家庭生活中扮演了多重角色。然而,就像所有年龄段的人一样,中年女性也需要关爱和关注,尤其是在情感方面。在中年时,许多女性可能经历情感上的低谷,因为家庭 事业和个人压力的叠加。这个时候,一个简单的问候或表达关心的 三个字 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