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2023-11-03 23:01:15 字數 4912 閱讀 1958

2023年5月29日,司号队同时吹响冲锋号,红军突击队员,在一片惊涛裂岸的喊杀声中,手持冲锋枪、腰缠手榴弹、背插马刀,在离地十丈高的十三根铁索上向敌人冲去。

紧随第一批人员之后的队员,他们背上背着长枪,腋下夹着宽木板,冒着对岸敌人的扫射,勇往直前。他们一手抓铁索,一手铺桥板,冲锋也没落下。这就是飞渡泸定桥的经典场景。

其实,在该战役前,蒋介石已给守将刘文辉下令:泸定城守军要通过炸桥,来阻滞红军前进。

然而,面对红军渡过大渡河的唯一通道,他的部队仅拆除了桥板,并未炸断铁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红军到达大渡河附近时,**军委下达命令,让杨成武与王开湘的部队,担任夺取泸定桥的任务。说实话,当时的夺桥的最终目的是,掩护**和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

当然,敌人对于红军能够快速到达泸定桥附近,还是有点蒙圈的。在他们的认知中,红军没有交通工具,单靠双腿行军,按照他们接到命令的时间预估,3天的时间怎么也不可能赶到。

神奇的是,红军就是这么神速。夺桥部队一接近该桥,立刻就神不知鬼不觉地消灭了桥西的守敌,并占领了该区域的阵地。

在敌人还没回过神之际,战士们稍作休息,就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中。

“庐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从这句话就可知,泸定桥地势险要、陡峭狭窄,这个任务不好完成。

杨成武和王开湘勘察地形后发现,敌人为阻止红军过桥,已将十丈高的泸定桥上的桥板都撤掉了,仅剩下十三根铁桥索。

十丈高,人从上往下看,浪头的滔滔声,溅起的水柱拍打在礁石上的雷鸣声,都会让人耳聋目眩。更别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官兵们还要爬过八百丈长的铁索。

这是在无风无雨,河水平静的情况下,理想的过桥状态。可是,现实却是,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外,只要红军有过桥的行动,对岸敌人的机枪手和大量炮弹,就会如旋风般发射过来。

为顺利过桥,最重要的是,要在敌人的援军赶到之前占领桥,红军干部经过协商决定,组建突击队过桥。

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突击队员过桥的传奇。当然,红军战士能够较为顺利地过桥,后方火炮的支援也很重要。就是因为红军的火力强于敌人,队员们才能精神抖擞地稳步前进。

没读过相关史料,大家应该看过相关的影视剧。到了后边,敌人被红军突击队员英勇冲锋、不怕牺牲的精神吓住了,他们好像丢了魂一样,纷纷从桥头的防御工事里跑出来,逃走了。

但是,最前边防御线的破防,不代表红军就可以毫无阻挡地冲过去。敌人还有第二波的防御力量。突击队员就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索,匍匐前进。

令人没想到的是,红军就要突破最后一节铁索,接近敌人的桥岸时,他们竟然放火烧了西门,就是以防人力抵御不利时,用火攻进行防御。

人们常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如果战场上没有准备,被火攻的一方肯定会受损严重。

庆幸的是,敌人本来就无心应战,放火后,他们基本上就没有了,与红军死扛到底的想法。所以,在红军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向他们投掷手榴弹后,他们就狼狈逃窜开来。

突击队顺利通过,这意味着桥板初步成功铺设。说实话,突击队铺设的桥板,都是割一步铺一块,王开湘的主力就在像筛子一样的桥板上,顺利通过了泸定桥,涌上桥头。

这时,先锋部队还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敌人的援军还在向泸定城挺进。王开湘的部队,只能一边进行防御部署,沿河警戒,防止原驻守敌人反扑,一边等待红军主力部队的到来。

打下泸定桥的第三天,红军主力终于到了。次日,这里就出现了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的壮观场景。

说到红军在泸定桥的战役,就不得不说到“西康王”刘文辉这个人。

2023年5月3日,当时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了宁属地区。这个地区,当时是刘文辉24军的防区,驻军约有2万兵力,分布在周边的区域,比较分散。

还有,当时,刘文辉还经历了一场内耗,正处于元气大伤之际。虽说有重**,但数量都是个位数,总体而言,24军当时的人员配备和**装备,都偏于落后。

不过,24军中除邓秀廷的部队,其余官兵对刘文辉是言听计从。基本上就是,刘文辉指哪打哪,从不会有二话那种。

在这种背景下,红军进入了他的“地界”。

那时,蒋介石的要求是:据险扼守,但是没有多派兵和增发**装备。这就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蒋介石典型的“偏心”用人之策——对非嫡系部队,不管其死活。

幸好刘文辉是由谋略的人。他经过分析认为,一是蒋介石应该是想借着这次的机会,插足川康地区。

如果24军顶不住,蒋介石再以增援为借口,再加上薛岳的部队势力优于24军,那宁属地区肯定会被蒋介石掌控,而作为地方部队的24军,也会因损失惨重而会被改编。

结果,肯定是他这个“西康王”,从此从川康地区消失。

二是特别现实的问题。以24军当时的军力和战斗力来说,即使运气再好,肯定是打不赢红军的。只要碰上,双方兵力出现战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24军和红军打得结果如何,无疑会让蒋介石坐收渔翁之利。

他怎么想都感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对川康地区和24军而言,都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他想保存实力,又不能让蒋介石抓住把柄,那该怎么办呢?

经过慎重考虑,他就想到了“对付”红军的战术:只守不攻、尚稳不追、为保实力、避开野战。

在这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刘文辉部队的布防重点就转移到了会理和西昌一带,根本没有放重兵在金沙江沿岸。

而且,他还将主力布置在后方,形成了前轻后重的格局,目的就是分段阻滞红军之下,保存24军的实力。

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在金沙江左岸实施防堵。

不仅没有防堵,他还将金沙江驻防的两三个团,也调回了昆明进行解围。这样的布署,进一步削弱了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还给红军留了一个空虚之处。

后来,布防在这里的部队,从实角度出发,他们仅是撤掉了桥上的木板,根本没想着要用炸药将铁索炸断。

当时,如果真的要考虑炸毁铁索,一方面肯定会有人员的**,另一方面就是每根铁索都需要用大量的炸药,才能起到毁桥的效果。

对于当时驻守在这里的守军来说,他们的人员和**装备现状,根本不允许使用这种策略。

再者,刘文辉本来也不希望与红军硬碰硬,驻守泸定城的官兵,也是在认真执行,这次作战的十六字方针。

综合各种因素之下,这才有了,刘文辉虽派遣守军防御,最终却溃败失守的尴尬境遇。

这里还要说一下,刘文辉虽是曾经的“西康王”,在川康地区防守十余年。可是,在抗战爆发后,他是主张团结抗战的。

当时,**就派代表与刘文辉进行正式接触,向他阐明**的抗日方针和政策,随后,我党主要领导人,先后都与其进行会晤,不断增强他同蒋介石斗争到底的决心。

特别是***从大局考虑,以我***代表的身份,与他进行联系,为川西地区的**工作,做了很多团结教育和关怀的努力。

**与刘文辉直接会面后,简单扼要地向他分析了,当时国内的政治局势,抗战的利大于弊,我党反对**的道理。

随后,我党和刘文辉的24军,签订了抗日合作的协定,而且明确要互设电台、共享情报。

有了电台后,刘文辉可以直接与延安联系,及时接收我党的重要政策文件,以及及时向延安汇报川康地区的军政动态。

后来,我党牵头,联合西南五个省份的力量,成立了西南抗战**,刘文辉也是积极参与,并提供办公地点。

在抗战后期,他还与民盟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长期给予该组织经济上的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也一直与刘文辉保持联系,让其了解我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深他对我党的了解。

他认同我党的理念后,积极联络蒋介石部队内的反蒋力量,组织团体,共同开展反蒋斗争。

后来,败退到四川的蒋介石,希望以川滇贵为根据地,对我党开展游击战,并寻找时机开展**。当时,刘文辉已下定决心要起义,走进人民的阵营。

最终,他没有让蒋介石的**计划得逞,还将其逼退到台湾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因真心拥护我党的领导,并希望为国家的建设出一分力。结合他过往的经历和在抗战、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他加入了民革,后调任林业部,担任部长一职。

客观来说,他在我国近代史上,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治理彝务上,他实施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稳定发展,也加强了民族团结。

2023年,如果将泸定桥炸毁,红军可能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由于第五次 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展开长征。在途中,红军必须过泸定桥才能继续逃亡。然而,蒋介石却命令刘文辉炸毁泸定桥。刘文辉敢公然反对蒋介石,这是为什么呢?在红军多次反 围剿 中,博古接替了 的领导职位,李德成为红军总指挥。然而,年红军的第五次反 围剿 却以惨败告终,红军遭受重创。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

2023年,如果泸定桥被炸,红军可能会全军覆没,刘文辉为何没炸?

年月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成功渡过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为后来的北上抗日和陕北会师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英勇壮举。然而,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为什么守卫泸定桥的川军旅长刘文辉没有炸毁桥梁,而是任由红军攻占?刘文辉是...

2023年,蒋介石下令炸毁泸定桥,刘文辉也想炸桥,为啥最后没炸?

飞夺泸定桥 是中国红军长征中一次举足轻重的战役。这座桥是连接川藏地区的重要通道和军事要地,被誉为 东环泸水三千里 西出盐光第一桥 如果 红军没有夺取这座桥,很可能会步石达开的后尘,全军覆没于大渡河。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名将,他在年曾试图通过泸定桥过大渡河,但最终失败了。然而,红军在年后的年,几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