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公平与正义 为何古代读书人也能得到做官的机会?

2023-11-27 06:05:12 字數 4103 閱讀 6846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出身寒门的学子是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并走上仕途,进而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

因为在教育方面有着比较稳定的制度保障——科举制。

科举制是官府定期举行的面向全社会的科目考试, 它会根据考生的成绩择优来选拔人才、委以官职的一种制度,其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周朝以"乡举里选"的方式来选拔本乡的贤士(就是村里的族长来选举),然后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报,到达**。上报到周天子的贤士,他们会由周天子亲自检查考试,内容则是射箭。

在周朝以前的社会当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们才有可能通过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所以国家机关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由统治集团的内部成员来管理,具体表现就是周朝的"世卿世禄"制度。

在这种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存在举荐选拔的境况,也基本上不会超出宗法制家族的范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被打破,各诸侯国进入了相互割据混战的时期,世卿世禄制遭到了严重破坏,这就使得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也能够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选拔的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

这种举荐考核而任免的官僚制度逐渐诞生。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是加速了这一情况的进程。

到了汉朝时期,伴随着世袭制的逐步瓦解,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开始形成。

当时官府实行的是一种被称为"征辟察举制"的推荐制度,地方上的长官和**的一些高级官吏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将通过考察的人才作为任选官吏的人选推荐给朝廷。

按照官府所设定的科目,举荐的人中分为"贤良"、"方正"、"孝廉"和"秀才"等类别。

在这一举荐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对举荐人进行考试,比如,贤良、方正科的要对策, 明经科要试经等等。

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发展需要,考试这一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地方长官举荐的影响力则变得越来越小,他们的职责曾一度变成了只是物色和选送人才去应试。

到了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建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是通过各郡推举有声望的人来担任中正官,他们会负责考察和他们同籍的士人学子,并按照个人的才能将他们分为九等,将其提供给官府后按照等级来选用和授予官职。

但是因为地方上的豪门世族势力过于强大,对于中正官考核人才难免会受到人为的影响和干预,以至于发展到后期,评定士人品级的中正官只看其门第出身,不重视他们的真才实学,这就导致了官僚统治阶层**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他参考了汉朝时期征辟察举制的做法,随即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初期时设立的有秀才、明经两科考试;发展到隋炀帝时期又设立了进士科,以文辞取士。

我国科举制度的形成,一般是以隋代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的

唐朝初年,官方又打破了考生的名额限制,允许士人自由投考,使得原来的等额考试变成了具有竞争性的差额考试。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科举考试实行的是八股文,考题多出自于"四书五经"当中。

八股文每篇主要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合而成。

但是明清统治者要求"求实尚正",只允许考生做"浑厚老成"的死板文章,不得使用诗赋的华丽辞藻,不得引用经典以外的其它任何书籍。

因为学子答卷时的发挥不能够脱离程朱理学,文体要按固定格式,字数方面也有限定,其僵硬死板严重束缚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即使这种选拔制度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批判,但效果甚微,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渐趋成熟。科举考试的内容,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儒家经典和时务策论。

比如唐朝时期的科考,主要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其中以明经和士两科最为重要。

明经考试主要为易(《周易》)、诗(《诗经》)、书(《尚书》)、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也包括帖经和墨义。

帖经类似于今天考试的填空题,一般是摘录于经书当中的一句,然后其中去除几个字,要求考生们进行填空;

墨义则是关于**的问答,考官们根据**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的前人注解或上下文。有时也会采取口答的形式,所以这也被称为口义。

进士考试主要是考时务策论,即论述时局和施政的方法,后来又加上诗赋、杂文等内容。

明清两代是科举制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考试制度更为严密复杂。明清科举又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首先,学子们要参加其所在地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知府主持的"府试",通过者会获得获得"童生"的资格。

第二,“童生”要参加地方学政主持的"院试", 通过者会获"得生员"(俗称"秀才")的资格,达到这一阶段的“童生”就算是国家的正式学生了,他们能够进入 "府学"(或县学)当中学习。

第三,生员在府学中要参加定期举行的"岁 试"和关键的"科试","科试"合格者可取得去省城参加"乡试"的资格。

第四,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乡试一共有三场,分别在八月初。

九、十二日、十五日,由朝廷派遣的**和各省巡抚主持考试,考试中选者被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可获得任官资格。所以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

乡试之榜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

第。五、科举制的顶级考试是"会试"及其"殿试",均在京城举行, 各省举人需进京赶考。

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由皇帝任命的朝中。

一、二品大员主考,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其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贡士经过复试后还要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此后,由朝廷正式出榜公布考试结果。

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为前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均为赐进士出身及第;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三甲均称为 "进士"。

殿试之后,由朝廷根据学子成绩分别授予官职。

科举制从隋唐之际形成到清末被废 (2023年),大约有着2023年的历史。

在此漫长的过程当中,考场难免会出现腐败和黑暗,但是它的大门始终是面向全社会的,在报名应试、 层层选拔和凭借才学获得任官资格的这些环节上,它确实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在为**发掘人才的同时,也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进入仕途、实现个人抱负的机会。

从这点上看,科举制的产生确实增强了广大士人阶层对于国家政权的向心力,也维护了王朝统治秩序的安定。

科举制度"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孙中山。

为何古代土匪不抢读书人?

在古代中国,读书被奉为至高无上的职业,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即使寒门贫若洗,人们也追求着高中状元的梦想,为了进入政权,必须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从童生考试到乡试 院试 会试 殿试,每一步都要名列前茅,寒门要在这个体系中崭露头角。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尽管读书人在路上携带着大量银两,却很少被土匪抢劫。为...

借鉴中国历史,自问为何读书人往往会选择隐忍?

本文的所有 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字,阅读完大概需要分钟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千变化,总能得到你想要寻求的答案,这才是我们阅读历史的终极原因。下面分析,为何读书人往往会选择隐忍。.读书人从小阅读经典,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知道 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而选择隐忍 没有读过书的人没有...

严打与人道主义 安全与公正的平衡

在中国历史上,严打行动在多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旨在保障人民的安全。其中,年的第一次严打行动尤为重要。这个行动历时年,摧毁了大量犯罪团伙,抓获了成千上万的罪犯,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尤其是在刑罚过于严厉导致冤假错案的问题上。年,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刻。提出了 两步走 蓝图,强调法制建设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