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 成为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2023-11-30 07:45:47 字數 10118 閱讀 1545

2023年,波伏娃和父亲闹了矛盾。

因为她的父亲觉得,女人就应该嫁人,结婚生子,这才是女性最终的归宿,也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观念之一。

然而,19岁的波伏娃,却不想过这样的人生。

她热爱读书,正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书籍,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种身体力行的哲学理念。

她希望指导自己人生的是真理,而不是某种约定俗成的观念。

多年之后,她成了女哲学家,成了作家,她倡导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女人应该从传统的观念里解放出来,和男人平等地站在一起。

她的《第二性》出版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被挑衅了,因为她在里面大谈女性性启蒙,连性生活也毫不避讳。

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波伏娃就被骂惨了,“饥渴、冷淡、淫荡、女色情狂、女同性恋、流产过一百次”,教会甚至将这本书列成**。

但这本书也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因为波伏娃喊出了很多女人不敢说的话,成为你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

2023年1月9日,波伏娃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这样的家庭里,各种陈规陋习遍地都是,男女还没有平等,女人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找一个好男人,生儿育女。

波伏娃的父母,都受过教育,他的父亲,年轻时想当演员,可是家人觉得当演员抛头露面一点都不体面,所以迫于压力,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了一名规规矩矩的律师。

他们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讲排场,爱面子,过着平凡而庸常的人生。

波伏娃接受的教育,也是以成为一名淑女为目的的教育,4岁时,母亲带着波伏娃外出访客,波伏娃就能优雅地从包里拿出名片,递给他人。

可波伏娃喜欢的,却是另外的东西。

她喜欢像个野孩子一样去户外探索,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奔跑,有时候蹲下来欣赏树叶、花朵和豆荚,她盯着蜘蛛网一看就是很长时间。

父母对波伏娃的教育煞费苦心,父亲为她整理了一部诗集,母亲经常带她去图书馆,还给她请了家庭教师。

他们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做不得体的事,不能看不适合看的书,换句话说就是,你要按照传统活着,规规矩矩,离经叛道是罪无可赦的。

就像今天很多父母一样,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不止不能碰,还不能问,比如性。

在波伏娃的母亲看来,与性有关的一切,都是**的,肉体的欲望是罪恶的。

波伏娃问过母亲,孩子是从**生出来的?

母亲没有告诉她是路边捡的,却告诉她是从**里屙出来的。

她又问父母,生孩子痛不痛?

一点也不痛。

总之,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觉得,谈这些问题是丢脸的,是没有教养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传统,但人不应该被那些传统束缚住,因为传统是死的,人的活的。

战后,波伏娃一家的生活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候,波伏娃正在长身体,可是营养跟不上,所以看起来病恹恹的,还得了脊柱侧凸病。

在长期的教育下,波伏娃一方面想按照父母期待的,做端庄的淑女,以后好嫁个好男人,可是拮据的生活条件,却只能让她穿破裙子。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父母希望她不要“读书”了,要求她做一个“正常”的女孩子,因为女人读那么多书是没用的,反正迟早都要嫁人。

可波伏娃越来越发现,那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她还太小,虽然感到怀疑,却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外在的压力,只能被迫顺从。

她努力成为好女孩,努力变成虔诚的教徒,最终,她如愿以偿,成了别人眼里的好女孩,可她自己,并不开心。

宗教宣扬平等,可现实中,处处都是不平等,上学时男女是分开的,就算在家里,父亲夸奖她也是说:

波伏娃有一颗男性一样的头脑,她能像男人一样思考,她就像个男人一样。

为什么不是像女人一样?而是像男人一样?难道男人就比女人会思考?就比女人优秀?

现实太不平等了,有人被奴役,有人高高在上,就连男女之间,也一点都不平等。

男人有自己的事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女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嫁人,成为一个好母亲,成为一个好妻子,这就是大多数女人的归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出路。

所以,父母才会对她说,不要读书了,女人读那么多书没用。

这难道就是她的命运?

不,不是这样的,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看《小妇人》时,她欣赏里面那个敢于反抗命运的女孩,波伏娃问自己,是否也可以这样?

当然可以!每个人都是自由的,都有选择做自己的权利。

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一个人要想做自己,是艰难的。

因为她需要面对的,是来自整个社会的压力,在大多数人看来,女人等着嫁人就行,波伏娃却想学哲学。

她的这个选择,就连父母都坚决反对,因为在他们看来,学哲学会让波伏娃变得堕落,变得怀疑上帝,变得不再虔诚。

父母反对最关键的是,一个女人,学哲学干什么?既不能帮忙治理家务,也不能帮助生孩子。

可波伏娃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哲学,因为她的人生,必须自己做主。

学校的同学得知波伏娃的选择,充满嘲讽地说,用不了一年,波伏娃小姐就会被带坏,放弃信仰,走上歪路。

当这样的说法传到波伏娃母亲的耳朵里,她更加害怕了,也就越发反对波伏娃学哲学,但波伏娃宁死不屈。

波伏娃坚定地想做自己,可父母也坚决反对,最后只能各退一步,波伏娃可以学文学,这是底线,如果她不愿意,那就不要去上学了。

波伏娃只能同意,为了成为自己,她别无选择,哪怕明知道这条路是弯的。

可是,社会这奇怪的观念是**来的?

波伏娃决定,要思考生活,要用哲学去生活,用理性指导自己,而不是用观念指导自己。

她大量阅读,以前家里不让读的书,她偷着读,她甚至还会去做一些曾经看来是离经叛道的事情,比如去酒吧。

读书越多,波伏娃彻底从原本的生活观念里解脱出来了,就像她说的:“我脱离了本来属于的阶层”。

可此时的她,却很迷茫,她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她心里有一个声音,清楚地告诉她:

“要清楚地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不要做波伏娃小姐,要做你自己。”

“不要去追逐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不要去盲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

她不知道自己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但她知道必须成为自己,主动去选择生活,而不是被外界逼着去生活。

波伏娃长得漂亮,性格又很活泼,所以,喜欢她的男生挺多。

而此时的波伏娃,也渴望爱,渴望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在家里的尴尬处境,但她更明白,自己要的,不是一段充满利益的婚姻,而是真正的爱。

她要那种:“一种能陪伴我一生,而不是吞噬我一生的爱”。

对于她来说,成为自己,比婚姻更重要。

所以,她一直没遇到这样一个让她爱的人,直到萨特的出现。

2023年,波伏娃遇见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萨特。

初见时,波伏娃并不喜欢萨特,还有些讨厌,因为萨特个子小,不到一米六,长得也不帅,还是一个风流才子,喜欢寻欢猎艳。

总之,在没深入了解之时,萨特这个人,除了个子小,就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然而,萨特一见波伏娃,就发现这个女孩很不一样,她跟他进行哲学辩论,势均力敌,有来有往。

萨特被吸引了,他发誓,一定要认识这个女孩。

他到处打听波伏娃的信息,得知她正在研究莱布尼茨,萨特就画了一幅画送给波伏娃,取名“莱布尼茨和单子一起洗澡”,画的是一个男人被一群美人鱼围着。

他邀请波伏娃出来玩,惨遭拒绝。

萨特也不气馁,后来,为了复习考试,波伏娃加入了萨特等人组建的学习小组,萨特就开启了奇葩送礼模式,波伏娃刚加入学习小组,他就送给波伏娃一张日本画,接下来是瓷器。

可波伏娃只觉得荒唐。

然而,时间越久,波伏娃越是欣赏萨特的才华,也越是被他的才华吸引。

萨特鼓励他说:

“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成为作家的决心。”

萨特也对波伏娃谈自己的理想,还趁机表白:

“从今往后,我会一直保护你。”

有句话说,这世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难,难的是遇到理解。

萨特理解了波伏娃,他不仅没有用任何传统的观念要求她,甚至还鼓励她做自己,对于波伏娃来说,这才是最难得的。

那年夏天,波伏娃回老家。

萨特随后也追了过去,他们在夏天的草地上聊天,谈哲学,谈家庭,谈父母,谈自己。

波伏娃曾经渴望婚姻,但萨特却说那是**,那是陷阱。

他们约定,要一起读很多书,一起去很多地方,要一起当作家,写出好的作品,还要过激情而自由的生活。

在萨特看来,婚姻是一种束缚,他不能将自己放进笼子里,所以他告诉波伏娃,他能给她很多,但不能将全部的自己都给波伏娃,他必须自由。

这次见面,让他们确定了关系:

“我的心灵,我的身体,但最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收获了一个无可比拟的朋友。身体和心灵的朋友,别人也可以做,但思想的朋友只有他,不可替代。”

随后,他们还签订了那个奇特无比的爱情契约,他们相约,除了彼此,还可以有其他情人。

“我们之间是本质的爱,但我们同时也可以体验偶然的爱。”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相爱的人之间签订的契约,都是相守一生,忠贞不二。

因此,波伏娃和萨特的契约,显得如此怪异。

从那以后,他们就成了最亲密的恋人,可彼此又是自由的,他们的连接,在于灵魂。

他们还没有出名,也还没钱,但他们自视甚高,钱财名利,并没有太放在眼里,他们寻求智慧,谈写作,谈哲学,思想也越来越自由。

萨特总是告诉波伏娃,要发挥个人自由,不要被任何东西束缚。

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两人又不是夫妻,不能分配到同一个地方,这让波伏娃很痛苦,不婚主义者萨特却提议,可以结婚。

“没有必要为了原则而折磨自己,我们反对婚姻,但没必要做婚姻的殉道者。”

可两人都知道,他们并不喜欢婚姻,所以波伏娃拒绝了萨特有关结婚的提议,而是在契约里加上一条,可以短暂分开,但不能长久分离。

这世间很多人,会阻碍你成为自己,他们用传统规训你,企图将你塑造成他们期待的模样。

但这世间有些人,会帮助你成为自己,他们会让你知道,任何你不喜欢的东西,都是狗屁,任何试图束缚你的东西,都是狗屁,他们会让你知道,这世间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成为你自己。

就像黑塞说的:

觉醒的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成为自己。

2023年,波伏娃29岁,萨特32岁。

这一年五月,萨特的作品终于得到了认可,正式成了作家,波伏娃虽然在尝试写作,可是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在她和萨特的思维碰撞中,存在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清晰,萨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波伏娃的那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也给她带来了麻烦,她单身未婚,经常住在酒店,去咖啡馆写作,还明目张胆地做萨特的**。

她还是同性恋,和自己的女学生谈恋爱,2023年,她被女情人娜塔莉的母亲给投诉了,说她诱骗未成年少女,勾引自己的学生。

这位妇人在投诉中,还特别指出了波伏娃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还指责她在课堂上讲授纪德和普鲁斯特,因为这两人是道德沦丧的同性恋者。

在这位妇人看来,波伏娃做这些事情,也是道德沦丧,简直就不配当老师,会带坏年轻人。

特立独行的人,总是容易受到指责,因为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他们。

女宾》出版后,波伏娃也成了作家,完成了最初的梦想。

她终究活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成了波伏娃。

她也终于明白,在这世间,我们的行动创造了我们自己,任何人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此,如果任由外在的观念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就永远成不了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每个人都对世间万事万物负有责任。”

成名后,她和萨特的名字随处可见,走到**都是焦点,有人盯着他们,有人明目张胆地拍他们。

他们出双入对,在外人看来,波伏娃就是存在主义的拥护者,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还是在和波伏娃的讨论中渐渐完善的。

“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的行动创造了我们自己”

“英雄使自己成了英雄,懦夫使自己成了懦夫”

波伏娃自己,也成了存在主义作家,但此时,波伏娃却将注意力放在了女性问题上,她开始思考,在这个社会上,做一个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成为妻子?成为母亲?要成为家庭中最主要的一员?

她发现,在现有的观念下,女性是弱势的,在职业上不平等,在生活上也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上。

在传统的观念里,女人是带着某种“女性气质”的,可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了找到答案,她一头扎进图书馆,查找资料。

她自己就是女人,她的经历让她很清楚地知道,她想当一个哲学家,就必须放弃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质”,所以她的父母才那么反对。

她发现,这种女性特质,在每个女人还没出生的时候就被规定了,然后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被不断强化。

她思考得越来越多,就成了《第二性》。

很多人活在这世间,还没想好怎么活,外在就已经给他规定好了。

那些真正想成为自己的人,都只能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很多不是伤了人心,就是苦了自己。

2023年,《第二性》出版之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在一些人看来,这本书尺度大得堪称不要脸,所以骂的人不少。

那一年,波伏娃41岁。

她之所以写《第二性》,就是因为她看到了很多女性都未曾注意到的女性问题。

比如,女性很少和男人同台竞争,甚至不能参加选举,就连很多严肃的作品里,女性也只是陪衬。

甚至在很多人眼里,女人是各种标签,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女儿,但她们不是她们自己。

可是在波伏娃看来,这就是问题,因为一个人首先应该成为自己!可很多女性,都没有这个意识。

波伏娃发现,让女性不得自由的原因主要有二:

要么受到压迫。

要么自己选择不自由。

前者是身体被压迫,后者是心灵被压迫。

作为女性,很多女人甚至都不了解“性”,她们被告知性是可耻的,可事实上并不是,于是,波伏娃写了《女性性启蒙》,她告诉人们,性行为首先应该是自愿的,其次应该是相互回馈,而不是男性单方面的发泄。

在她看来,女性应该作为主体去享受性行为,而不是作为客体被动接受。

这样的内容,尺度太大了,所以刚发表,波伏娃就被骂得体无完肤。

“简直达到了下贱的极限。”

但波伏娃并不在意,或许,在她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她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结果。

她说:

女人不是一个固定的现实,而是一种成为的过程。”

任何一个人,都是后天成为的,他们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传统和生活,会在这张纸上留下印记,但最后会成为什么,还是看他们自己。

第二性》一边被骂,一边又大卖,甚至让波伏娃获得了不弱于萨特的财富和名声。

但她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她和萨特约会,聊天,她也和其他人谈恋爱。

她给自己买了唱片机,买了轿车,她说:

“既然爱情是被禁止的,我决定把我肮脏的心脏交给不像男人那么肮脏的东西,我要送自己一辆黑色轿车。”

她想开着轿车出去兜风,所以开始学习驾驶技术。

她依旧在写作,《名士风流》再次大卖,最终获得了龚古尔奖。

在这样重要的时刻,她却不愿意出席领奖,在她看来,那还不如和萨特吃一顿饭有意思。

51岁以后,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成了积极的社会活动者。

63岁,她领导数千女性游行示威,争取合法权利:

第。

一、对女性进行有关性和避孕的教育。

第。

二、修改《堕胎法》。

第。

三、为堕胎的女性提供免费的法律辩护。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她是女权主义,但她不觉得,她只是觉得,女性应该有这样的权利,却不反对男人。

2023年,有人问这位自由的女人,应该如何倡导女权运动,她说:

“今天的女性可以做到任何事,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她自己的错。”

前些年,女权主义挺火的。

那时候的网红papi酱,在一个综艺上说过自己独立的婚姻观,被看成女权主义者。

然而几年后,papi酱生了孩子,孩子跟丈夫姓,这个事情被一些女权主义者大肆攻击,说papi酱成了“婚驴”和“胎器”。

这是什么女权?

简直让人难以理解,要是波伏娃知道,她估计也得气得高呼,那不是女权,那是无法无天。

有一位社会学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上课时,讲到女权主义思想,一位男生很激动地站起来说:

难道男生就不辛苦吗?难道男生就应该伺候女生吗?”

这位老师听得莫名其妙,她要讲的就是男女平等,而不是谁伺候谁,后来才知道,原来有些女人滥用女权这个词,让人闻之色变。

这位老师解释说:

“女权主义本来的意思,是启蒙女性,争取做人的自由的权利。”

“真正的女权,是女性享受做人的,自由的权利,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自己的话语权。”

最后这位老师说:

“现代社会虽然还有封建礼教的残余,但是也给了女性们完全自由的选择权利。女人们做人的权利在自己手中,不是和男人要来的。

意思就是,很多人不自由,不平等,其实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束缚,这束缚也许不是别人给的,而恰恰是自己加上去的。

2023年,波伏娃去世,去天上寻找她最爱的萨特,继续谈他们的哲学,谈他们的爱情。

她走了,但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做不好,那还有谁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我们这一生,会有很多重要的选择,选择伴侣,选择事业,但最重要的,还是选择成为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这一切的基础。

而今,很多人不敢成为自己,被迫按照外在的要求生活,这样的人,不管获得多大的成功,对于自己,他始终只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心。

了解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文 竺冰落 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我觉得,了解自己最重要。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与其渴求让他人来了解我们自己,倒不如我们自己弄明白自己。人生的一切荣辱得失,我们都需要自己来判断 得到。所以,人生一场,了解自己,真的很重要。梦想,是一个人生活下去的原生动力。我们这一生忙忙碌碌,到底在追求什么呢?其实,...

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比什么都重要,还有很多人不知道

点击右上方蓝色的字体,关注热水壶的爱生活,让你更懂生活。你知道你的位置吗?你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吗?你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吗?你知道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吗?我想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产生疑问。看起来你知道自己在 但有时你却不知道。知道自己位置的人几乎总是生活得很好,而不知道自己位置的人则不然。过着非常...

为什么需要相信自己能成功?

励志成功学有很多书有这样的观点 只要你想要什么,脑子里天天想它就成了,很快这东西就会梦想成真了 那时我就很怀疑,我幻想有一天能跟周杰伦面对面交流,幻想了几个月还是毫无进展,所以我觉得这类书不靠谱,这类书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以为乐观了就能拥有一切,殊不知,乐观只是成功路上的第一步,乐观的人才会有动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