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天下 伊斯兰 阿拉伯联合峰会的“表”与“里”

2023-11-17 08:15:23 字數 2360 閱讀 9678

阅读提示。伊斯兰—阿拉伯峰会虽然对以色列当前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声势浩大的**攻势,但巴以关系的缓和乃至最终突破,仍亟待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持续努力,助力落实真正的“两国方案”才是最终出路。

2023年11月11日,伊斯兰合作组织和阿拉伯国家联盟在沙特利雅得举行联合峰会,来自这两大组织的西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非洲等地区的数十个成员国与会。

此次伊斯兰—阿拉伯联合峰会的举办,旨在集体回应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已持续一个多月且造成重大人道主义灾难的此轮武装冲突。尤其是在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仍未有明显降温的背景下,此次峰会向巴以双方与国际社会传递了来自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双重呼声。

伊斯兰—阿拉伯峰会发布的声明对以色列予以了谴责,敦促国际刑事法院调查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领土上“犯下的战争罪和***罪”,呼吁禁止化学**组织调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使用违禁**”的情况。

彰显伊—阿世界团结。

此次伊斯兰—阿拉伯峰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伊斯兰世界的团结。出席此次峰会的既包括几个伊斯兰大国领导人,如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埃及**塞西、土耳其**埃尔多安、伊朗**莱希、印尼**佐科等;也包括近年深陷中东地区热点问题漩涡的相关国家领导人,如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和叙利亚**巴沙尔;亦包括巴以冲突的当事一方领导人,即巴勒斯坦**阿巴斯。当前巴以冲突的紧迫形势以及加沙地带深重且不断加深的人道主义灾难,为推进伊斯兰世界的整体团结创造了契机。

此次诸多重要、关键的国家领导人得以悉数出席伊斯兰—阿拉伯峰会,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今年3月以沙特和伊朗和解为开端的“中东和解潮”。正是在“中东和解潮”的大势之下,沙特与伊朗复交、复馆成为现实,两国关系得到巨大改善;埃及与土耳其也实现了外交级别的提升;沙卡断交危机得以最终解决,巴林与卡塔尔实现复交便是标志。更为关键的是,“中东和解潮”促进了“阿拉伯之春”残留问题之一的叙利亚问题迈向政治解决,阿盟同意恢复叙利亚中断12年的成员国资格。

虽然“中东和解潮”在巴以地区暂时面临受挫,但此次伊斯兰—阿拉伯峰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和解潮”的信心。尤其是伊朗**莱希的与会,是伊朗国家元首12年来首度访问利雅得,对于沙伊关系的深入发展并进一步促进伊斯兰世界的团结,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伊斯兰世界内部在具体问题上仍存在着诸多分歧,但在维护巴勒斯坦人基本权益,谴责以色列对巴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问题上,普遍有着基本共识。因此,此次主要针对加沙局势而召开的联合峰会毫无疑问会对进一步增进伊斯兰国家之间的情感互通。

缓解沙特外交压力。

此次伊斯兰—阿拉伯峰会极大缓解了沙特因发展对以关系而在当前面临的巨大压力。

自“亚伯拉罕协议”签署以来,阿拉伯四国与以色列实现关系全面正常化。在美国主导的阿以关系新一轮突破背景下,沙特与以色列关系也出现了明显改善。沙以公开性的政治互动频频,沙特允许以色列民航航班飞越其领空,以色列则在埃及归还沙特红海岛屿上“开绿灯”。

不仅如此,就在此轮巴以冲突爆发前,沙以关系的某种新突破似乎已“箭在弦上”。9月22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以沙将达成历史性的和平协议。9月26日,以色列旅游部长卡茨率团前往沙特参加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年度活动。10月2日,以色列通信部长卡希率团前往沙特参加万国邮政联盟特别大会。

在上述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轮巴以冲突的爆发,也有哈马斯试图阻止沙以关系继续步入“深水区”的目的。正因如此,沙特同时作为伊斯兰大国和阿拉伯大国,不可能在新一**规模巴以冲突之际置身事外,而是通过举办联合峰会来形成了对以施压的主场优势和道义优势。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在峰会上称,“谴责并坚决反对针对我们巴勒斯坦兄弟的野蛮战争”,“我们正面临一场人道主义灾难,这证明了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社会在阻止以色列公然违反国际法上的失败”。此次峰会将在一定时期内或将对沙以关系发展产生约束作用。

峰会实际效果有限。

即便此次峰会彰显了伊斯兰、阿拉伯世界谴责以色列、声援巴勒斯坦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改善了东道主沙特的外交处境,但是也不可过分夸大其对于巴以局势的改善所能起到的作用。

联合峰会的诞生,本就是沙特面对阿拉伯世界内部分歧而不得不采取的应对之举。按照原定议程,伊合组织峰会和阿盟峰会分别于11月11日和12日在利雅得举行。有消息称,11月9日举行的阿盟峰会预备会议上出现了分歧,一些国家阻止通过对以采取具体措施的提案。这使得沙特在与阿盟和伊合组织沟通以后,紧急决定将两大峰会合二为一。

伊斯兰—阿拉伯峰会只是从政治表态上对以色列进行了警告与谴责,并未能达成具体的行动机制。换言之,此次峰会未能对推进以色列在加沙的停火与止战上发挥实质性的制衡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伊斯兰世界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内部在对以关系上的诸多分歧。

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对以态度强硬,呼吁对以断交,但这明显未能获得普遍认可,断交议题未能写入最后声明,约旦和土耳其此前也仅是召回驻以大使作为对以色列军事行动扩大化的回应。

因此,伊斯兰—阿拉伯峰会虽然对以色列当前在加沙的军事行动造成了声势浩大的**攻势,但巴以关系的缓和乃至最终突破,仍亟待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持续努力,助力落实真正的“两国方案”才是最终出路。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伊斯兰教教职称谓 阿訇(毛拉)

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波斯语音译,意为 教师 学者 亦译 阿衡 阿洪 等。约自明代后期胡登洲开办经堂教育时起,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 的教师为阿訇,后逐渐流行。在新疆称为 毛拉 阿訇一般分为 开学阿訇 和 散班阿訇 两种,开学阿訇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散班阿訇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

三大伊斯兰帝国 阿拉伯 奥斯曼 帖木儿,谁才是一哥?

在伊斯兰世界的漫长历史中,三个伟大的帝国崭露头角,各自在不同时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谁才是真正的一哥呢?本文将深入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兴衰历程,以及它们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的奠基石。公元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思想,最终建立了阿拉伯帝国。这个帝国历时...

科普 阿拉伯 穆斯林 伊斯兰,三者到底有何关系?其实不复杂!

阿拉伯 穆斯林和伊斯兰是三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首先,阿拉伯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阿拉伯民族,另一个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北起地中海 西起大西洋 东起阿拉伯海 南至非洲中部的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目前,阿拉伯世界有个国家,如也门 黎巴嫩和伊拉克等。这些国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