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萨尔浒之战 后金军究竟以少胜多的真相

2023-11-30 10:10:49 字數 3669 閱讀 1383

建州女真不断壮大,努尔哈赤的势力逐渐扩大。壬辰倭乱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多年的腐败耗尽了大明国力,为后金的崛起创造了机会,使其发展到了明朝难以控制的地步,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豪赌。努尔哈赤率部攻打叶赫部,明廷出兵干涉,企图逼迫努尔哈赤罢兵。明廷一向扶持叶赫,限制建州的发展,但这次的调停提议却遭到了努尔哈赤的回绝。明廷因此被激怒,迅速集结重兵,准备对后金进行打击。萨尔浒之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对于明廷而言,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重要战役。

对于后金而言,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双方都是精锐尽出,打算在辽东进行一次决定胜负和生死的战略决战。两个国家之间展开了一场豪赌,硝烟四起,战火不断,生命如草芥般不断消逝,而大明军的英魂永远留在了萨尔浒之战的战场上。明军惨败,萨尔浒之战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场经典战役,被许多作品奉为后金军以弱胜强的典范。然而,笔者认为,尽管后金军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他们以弱胜强的说法可能存在不实的可能。

关于明军的兵力,有多种说法,《武皇帝实录》记载明军集结20万大军,对外号称47万,兵分四路进攻。然而,这些数字可能都站不住脚。萨尔浒之战的调兵情况曾被兵部尚书黄嘉善详细提及,他在奏疏中指出,当时的辽东兵马已大不如前,总数不过六万。其中,大部分兵力分布在各地,负责城堡、驿站等工作,实际上能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两万余人。显然,这样的兵力远远不足以满足萨尔浒之战的需要,因此扩兵任务势在必行。

随后,辽东本土招募了两万余新兵,各镇调集数千人,再加上原本的守土之兵两万余,总兵力勉强凑到了七八万。然而,面对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这样的兵力显然是不够的。黄嘉善对七八万的兵力显然十分不满,但这已经是九边重镇能够凑集的全部兵力了。无奈之下,他经过多方努力,勉强从各土司处征调来了九千余人,总算勉强凑出了近九万的大军。然而,这个数字与传言中的二十万大军相去甚远。就在大军真正集结时,出现了许多意外情况,原本答应前来支援的兵力实际调来的却不足。

另外,一些征调来的援军因畏战而留在了辽东。原本预计接近九万的大军,却莫名其妙地缩减为不到八万人。辽东经略杨镐在奏疏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昨天出塞的官军只有七万余人,如何能与敌人相抗衡呢?”根据这个数字,即便加上当时朝鲜和叶赫部派来的军队,总数也不会超过十万。《清剿奴酋酌议兵食第二疏》中也有相关记录,并且给出了更低的数字:“北关、朝鲜的兵力加起来,实际只有八万人而已。

再看《三朝辽事实录》中的记载,数字更加明确,直接给出了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名官军的实际出战人数。综合这些资料来看,明军实际出征的兵力,包括叶赫部和朝鲜派来的军队在内,大约只有十万左右,甚至更少,绝对达不到二十万的说法。后金军队的主力来自辽东兵马,但并非都是精锐部队。至于叶赫部的军队,则更是让人难以言喻。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兵力而非战斗力,所以不会深入**叶赫部的军队。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后金军队到底有多少兵力?

与明军一样,各种说法不一,我们需要逐一剖析,找出一个接近真相的答案。在许多著作中,对后金参加萨尔浒之战的兵力认定为六万。包括《中国通史纲要》、《努尔哈赤传》、《清太宗全传》、《明清战争史略》、《满文老档》等等,都提到了六万的数字。在《明实录》中,杨镐在战前曾提到后金军的兵力,“约六万余”。这个数字看似得到其他著作的印证,但杨镐在战后又给出了另外一个数字,称后金军有十万之众。“盖奴酋之兵, 据阵上共见约有十万人,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

杨镐为何在战前、战后给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表述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战前所说的数字,乃是推测之数,并非事实。而战后给出的数据,则是参战的亲历者上报,是亲眼所见的兵力,因此更可信一些。笔者也支持后金军十万兵力参战的说法。这些资料之所以称后金参加萨尔浒之战的兵力为六万,主要**是按照后金牛录数来计算的。据说当时后金八旗一共有牛录200多个,每个牛录三百丁,按照牛录的数量推算,后金参加萨尔浒之战的兵力自然就是六万余。

但后金八旗当时一共有多少牛录,并无定论,除了有200多个牛录的说法外,还有400多个牛录的说法,两者差距甚大。据辽东巡抚周永春的奏章记载,后金军参战的总兵力大约在**万左右。其中包含了骁勇善战的精兵大约五六万,还有二三万掳掠去的中国民兵。从周永春的奏章记载来看,要比杨镐的情报更加详细。可以清晰看到,后金军由两部分组成,他口中的“精兵”,应该指的就是后金军中的八旗兵。五六万的兵力,也与其他史料记载的后金八旗兵的兵力相符。

朝鲜李朝实录》中,对后金军的兵力也有记载。朝鲜使臣郑忠信出使建州后,带回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当时的后金军共有八部(即八旗),每部约有一万二千人,八部军力总计约达九万六千。在建州期间,郑忠信与朝鲜叛将姜弘立见面,两人交谈时提到后金军的兵力,姜弘立也提到了“虏骑十万”的数字。《光海君日记》中也记载:“河瑞国称虏国有八将,每将统领甲军,合计九万。如李永芳所统又不下万余。” 根据这一数字计算,后金军在萨尔浒战役中的兵力达到了十万左右。

总的来说,后金军在萨尔浒战役中的兵力并不止六万,而是达到了十万之众。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和后金军的兵力几乎相当,不存在后金军以少胜多的情况。此外,《清太宗实录》记载,“满洲出兵,三丁抽一”,也就是说,后金在萨尔浒之战前会按人口征兵。当时后金人口众多,经过努尔哈赤多年南征北战,统一了女真各部,大量扩充了人口基数。新宾永陵地区人口已达50余万,按照“三丁抽一”的规定,共征兵230余牛录,约七万左右。

但考虑到萨尔浒之战的重要性,后金必然会尽可能增兵以增加胜算。与明朝征兵困难不同,后金的征兵情况几乎相反。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后金开始征兵时,不仅能轻易达成“三丁抽一”的规定,有些家庭甚至会主动申请参战。“出兵之时,无不欢跃,其妻子亦皆喜乐,只是希望多得财物。如军卒家有。

四、五个奴隶,都争先赴战,专为抢夺财物而去”。相比之下,明军的征兵情况,即便成功征兵调集到前线,仍有很多人不愿意参战。

在江西道御史薛贞的奏疏中有所体现:“调到援兵时,众人哀号,不愿出关。”这部分士兵后来被留下来,没有参加萨尔浒之战。一方面,这些士兵已经丧失了战斗意志,上场作战也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他们的出战可能会对军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留下他们似乎是唯一选择。从军心角度来看,明军与后金军在战前就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表明当时的明朝军队已经岌岌可危。尽管双方的兵力相当,但士气却相去甚远,这必然会对最终的战局产生影响。

参考资料:《武皇帝实录》、《满文老档》、《三朝辽事实录》、《建州闻见录》、《清太宗实录》。

帝国之殇 萨尔浒决战

辽东指辽河以东的地区,这片区域不仅沃野千里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中原王朝控制了这里进可以在此屯兵侧击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退可以拱卫整个华北平原的安危。自古以来,辽东这片土地就被中原王朝所重视,强盛的中原王朝无一不尽力将此地纳入版图,汉武帝时汉王朝征服了卫满朝鲜设乐浪 玄菟 真番 临屯汉四郡,三国时...

揭秘水浒传中的晁盖之死 谁是幕后黑手?

在 水浒传 这部经典的中国古典 中,晁盖的命运一直备受关注。他是一个义薄云天的好汉,但却不幸在曾头市一战中丧命。然而,背后的故事却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复杂和扑朔迷离。晁盖,一个出生贫苦的农民,因为一系列的不幸事件被逼入山贼的生涯,最终成为了梁山泊的领袖之一。他的义气和胆识深受众多好汉的尊敬,但与他关系...

萨达姆战败之后,他的军队何去何从了?

关注一下,别急!现在,请跟我来看一下经典故事 萨达姆战败之后,他的军队何去何从了?前言 在年,美国召集了一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联盟军,对伊拉克发动了海湾战争。作为一场真正的现代化战争,美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强大军事实力,而伊拉克也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实际上,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并不弱,特别是萨达姆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