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无敌狂怒,犬战天下!

2023-11-30 10:45:49 字數 1504 閱讀 5537

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三年冬天,即公元965年,得知契丹军队入侵宋朝的易州等地,抢掠百姓并掳走他们的消息后,大为震怒。然而,随后冷静下来的他意识到,盲目发怒并不能解决问题。他明白,必须想出一个明智的解决方案,以免频繁的契丹侵扰给大宋朝廷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尤其是在大宋刚刚建立没多久的时候。朝中臣子纷纷提出各种建议:有人主张武力反击并收复燕云十六州;有人认为损失并不严重,建议退让一步;还有人建议派使臣前去契丹,直接谈判要回损失的财物和人口。然而,赵匡胤心知这些建议都不够可行。他意识到南方仍未统一,贸然进攻契丹必会使大宋陷入危机,而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是一种奢望。

他也不愿意忍气吞声,因为这将损害大宋朝廷的威信,而且这种做法也无法解决长久之计。派遣使臣前去契丹也被认为是无聊之举,因为契丹既然采取了抢掠行动,就不会听取理性的谈判。在这些种种考量之下,赵匡胤决定自己拟定解决之策。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妙计:被狗咬,为何不能反咬狗呢?他决定不再奉行仁义礼智信,而是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契丹。这一奇特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得以诞生,中原王朝也有了皇帝抢掠塞北游牧民族的先例。以下是具体情况。宋太祖赵匡胤向北地监军李谦昇发布了一项前朝未曾有过的命令,要求他率兵突袭契丹国境,针对其兵力薄弱的地方实施袭击,避免正面对抗。

随后,按照契丹对大宋的掠夺程度,要求抢夺相应数量的人口和财富,并在抢回后通知契丹,称自己也实施了报复行动,如果对方不归还被掠夺的人口,他们也将不会释放被掠契丹人。契丹人听闻此事后感到无语,质疑宋朝是否还遵循礼仪之邦的准则,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仅具备农牧耕种的能力,还能在战场上驰骋,而宋朝人只擅长耕种,这种交换显然对他们不利。最终契丹只得将被掠夺的人口全部归还给宋朝,随后宋朝才放还被掠契丹人口。这种方法看起来或许不够体现大国风范,宋军也难以称得上仁义之师,但却取得了良好效果,因为契丹人在实施不光彩行径时,也会对宋太祖这种“以牙还牙”的肮脏手段感到忌惮。

这种既不寻求外交交涉,又不采取军事反击的做法,是北宋初年宋辽关系中战和和战的典型写照。遗憾的是,当文化水平不高、出身将门的宋太祖去世后,北宋后来的君主并不愿意采用这种手段与契丹交涉,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手段虽然有效,但显得有些不够体面,毕竟大宋注重仁义之道,要么施以赏赐,要么发动大军进行反击,总之,不能因为被狗咬了就去咬狗。我认为,宋太祖采用这种“肮脏手段”在实力不足以正面硬碰硬时,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成本不高,效果却十分显著。相比那些虚无缥缈的大国仁义,有时候这种“以牙还牙”的手段更为简单、直接、有效。

而面对敌人,实际上应该是刀兵相见的战争,何必执着于虚名的礼仪之邦呢?你说呢?

赵匡胤的秘密遗嘱

惧以生慎,慎以生俭,俭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这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理念,也是他在临终前向嗣君传达的遗训之一。赵匡胤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治国方略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和参照。本文将从赵匡胤的政治遗嘱中的三个重要戒律入手,深入 他的背后秘密,以及他对柴氏子孙以及平民百姓的关怀,最终总...

这顿饭,我赵匡胤请客

历史那些事 显德四年春,公元年,时值五代十国的最后阶段。显德,这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年号。虽然这个系列的 文章 主人公并不是周世宗,但是不妨碍作者为这位皇帝留下一句评语 从唐朝末年以来,华夏大地陷入了长达七十三年的叛乱,群雄割据,裂土分疆,有奸诈如朱温,有勇猛如李存勖,有卑劣如石敬瑭,有凄迷如李煜。在这...

开国之君,赵匡胤 宽厚仁德,英勇无畏

引言 中国历史上,贤德之君为数不少,但大多数君主在取得胜利后都难免对功臣动杀心,这一幕常常上演在帝王统治的历史舞台上。然而,有一位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他的待人态度却与众不同,他没有杀一位功臣,而且昔日的兄弟们都善终,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故事。主体 赵匡胤,作为宋太祖,一生充满传奇。他通过 石桥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