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公立下了9條家規,停止了多年的家庭內耗

2023-07-20 17:51:19 字數 3694 閱讀 5162

#恆星計畫#網上看到這樣乙個故事:

一家人一起去春遊,不料到目的地後,才發現小女兒的奶瓶忘記帶了。

爸爸立刻衝著媽媽發火:

都不知道你那腦子一天到晚都想些什麼,連奶瓶都忘記帶

媽媽愣了一下,便衝著大女兒發火:

不是讓你收的嗎?你收到**了?這點事情都做不好!

緊接著奶奶也埋怨:

你們怎麼沒把娃娃丟了!真是夠了,一輩子都這樣。

就是這樣的互相埋怨,原本一家人出來遊玩的美好心情,也因此被破壞掉了。

乙個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這樣——在小事上不斷消耗彼此

分明是無心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過失,卻始終牽著不放,喋喋不休,不斷地互相傷害。

結果夫妻失和,親子關係緊張,衝突不斷,整個家庭越來越糟。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一輩子過著痛苦而壓抑的生活。

那如何才能消除內耗,擺脫焦慮,給孩子一種和諧、溫暖、輕鬆的成長氛圍呢?

和老公制定了9條家規,值得所有父母收藏。

1.進家門前,彈彈身上的「灰塵」

家不是情緒的垃圾場,孩子不該為我們的壞情緒買單。

所以進家門前,記得彈彈身上的灰塵,提醒自己「把壞情緒留在門外」。

從現在起,我們開始扮演丈夫、妻子和父母的角色。

我們的臉色,影響著伴侶的情緒,也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不要把垃圾情緒傾倒給最應該溫柔對待的人。

在家說話的聲音,不要超過60分貝

低聲的方式談話,比高聲的方式談話,更能說服人。

幸福的家庭裡,每個人都懂得控制音量好好說話。

因為他們知道憤怒只會模糊問題,而吼叫只會傷害家人和孩子。

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西方有句諺語:「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大意是,無論你多麼焦慮、懊悔和抱怨已經發生的事情,都無法挽回。

遇到一些小意外,小插曲,一萬句「都怪你」,都比不上一句「我陪你」。

打碎了盤子我們就一起收拾,走錯了路就當是多看一道風景。

家庭之間,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少一點苛刻和挑剔,才能讓日子越來越好。

不把好吃的飯菜擺孩子面前

很多的父母,即使自己捨不得吃穿,也要把最好最貴的給孩子。

但盲目地苛求自己,虧待自己,只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焦慮,對家人和孩子更加不滿。

在愛孩子之前,請記得先好好愛自己。

讓手機退出餐桌

吃飯冷清,餐桌上沒有煙火氣,是乙個家庭不幸的開始。

因為餐桌上的溫度就是家的溫度。

吃飯時記得關掉手機,和家人聊聊今天的趣事,問一問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享受最簡單、最踏實的幸福。

鬧鈴響後,父母要同時起床

無論是家務還是教育,父母都需要共同承擔。

媽媽做飯,爸爸洗碗,媽媽接孩子,爸爸輔導作業,兩個人分工合作,效率更高,感情會更好。

當孩子們看到了,他們也會自然地加入,為家庭出乙份力。

父親不缺席,母親不焦慮,是給孩子童年最好的滋養。

多坐在書桌前,而不是沙發上

教育孩子,與其和他講道理發脾氣,不如以身作則。

孩子是學著父母的樣子長大的。

回家的第一件事,是躺在沙發上還是坐在書桌前,會影響孩子最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乙個熱愛閱讀、充滿書香的家庭,整體氛圍向上,負能量自然會少很多。

閉上嘴,抬起腿,翻開書,給孩子親身演示,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托舉。

做個蹲下來的父母

尊重是愛孩子的基礎,也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來,聽聽孩子的聲音;做家庭決定時,問問孩子的意見。

讓孩子知道「我的想法和感受很重要」,親子關係才越來越好。

給媽媽固定的「自由時間」

不要讓媽媽乙個人承擔一切。爸爸應該盡最大努力給媽媽一些「自由時間」,這樣媽媽才能喘口氣。

比如每天晚上給媽媽半個小時,每個週末給媽媽兩個小時。

哪怕是洗個熱水澡,下樓散散步吹吹風,或者坐下來喝杯咖啡,逛街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只有讓媽媽有機會發展家庭之外的生活,媽媽才能釋放自己,調整自己,成為乙個情緒穩定的媽媽。

正如主持人蔡康永所說:

「人與人之間有乙個情感賬戶。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點。」

家庭成員之間也是如此。

我們儲存在這個賬戶中的爭吵、抱怨和指責越多,情緒消耗就越快,那麼賬戶遲早會透支,家庭遲早會散。

我們儲存在這個賬戶中的愛、尊重、理解和寬容越多,我們得到的幸福就越多,我們的家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