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脫離羑裡監獄回去後幾乎發瘋,數年間攻伐多國

2023-07-20 19:11:22 字數 5463 閱讀 8452

道德的周文王姬昌無辜被商紂囚禁於羑裡監獄,後在族人、重臣及盟交營救下脫離虎口。不僅如此,還因禍得福,被商紂封為西伯,又從此「受命」(見文王受命:姬昌一出監獄就產生滅商念頭)。《殷本紀》稱,自後「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西伯昌都幹了什麼?

尚書大傳》稱「文王受命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邘。三年伐密須。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六年伐崇。」《周本紀》稱姬昌斷虞芮之訟之後,「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自岐下而徙都豐。」

1)犬戎即西部戎狄蠻夷,姬周蜷縮西部,必然要收服西部諸部族,才能後顧無憂而事(或反)商或東圖發展,而且這本就是姬周作為商帝國諸侯必須的義務。

2)那姬周為何伐密須呢?《容成氏》認為密須叛商(見上面鏈結),帝辛令姬昌平叛,是真的嗎?

按《詩經·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密須國竟然敢跟大國叫囂,還要私下吞併阮國,姬昌勒兵打敗密須。如果「敢距大邦」意思是對抗商帝國,則是姬昌充當國際警察或者照密須叛商周人為商人盡義務;如果「大邦」是周人自稱,則姬昌伐密須就是因為密須不服姬昌。

而按《說苑·指武》,文王伐密須卻是無故找茬。

姬昌問:「吾欲用兵,誰可伐?密須氏疑於我,可先往伐。」姬昌就是想吞併密須,找藉口說密須與我不和。

管叔進諫說「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義。」三兒子管叔鮮認為密須國君是仁君,不可貿然伐之,否則會留下口實。

太公望說:「臣聞之先王伐枉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不及。」呂尚認為應該討伐那些不順服自己的而不是已經歸順的,要討伐具有較大實力的而不是微弱的,要討伐比自己強大的而不是不如自己。意思當是,呂尚認為此時姬周已然蠶食周邊成為大國,下一步討伐物件就是展示實力的時候,通過打幾場大仗、硬仗,形成震懾威服態勢,那些小諸侯自然不戰而降。

姬昌採納呂尚意見,伐滅密須國。

總體來說,姬昌伐密就是為了侵略、通過打仗增加威信而已。

周原甲骨刻辭「王其往密」「今秋王滷克往密」或即姬周伐密之戰的記載。

竹書紀年》「密人降于周師,遂遷於程」,認為周人對密人採取分化政策,把他們遷出故地,迫使離開老窩,充實到姬周新建的程邑。而西周時的密國為姬姓,可能密須國原地被姬姓貴族殖民了。

3)耆國即黎國,又稱飢國,姬昌伐耆又稱「西伯戡黎」。

尚書·西伯戡黎》「傳」稱「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於受,作《西伯戡黎》」,即商帝國開始責備周國,是周人攻伐黎國的時候。

因為姬昌伐黎,商國大臣祖伊恐懼而跑去向商紂匯報:「上天要終止我們的天命了!貞人用龜甲占卜,始終不得吉兆!不是先王不庇護我們,而是大王您沉浸於酒色中自絕於先王!現在天下百姓無不希望我們國家滅亡,他們都說『天威何時降下懲罰呢』。天命已經不再眷顧我們,大王將要怎麼辦呢?」

沒想到商紂卻說:「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可能是反駁道:「唉!大王您的過失太多,已經著於上天,難道還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大邑商之亡,指日可待,看看你做了什麼就能知道,我們每乙個人都將受到恥辱甚至殺戮!」

西伯戡黎》至此而便結束了。而《殷本紀》稱: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應該是把「祖伊反曰」的「反」翻譯為「返回」,大概意思是祖伊見商紂執迷不悟,便自行退出,私下裡嘆息大罵自言自語道:受這小子真他娘沒治了!

西伯戡黎,祖伊為何反應那麼強烈?周人早前攻打的犬戎和密須都在西部,而黎在今山西長治市,距離安陽直線距離不到150千公尺,只隔了一座太行山,屬於商國畿內諸侯即商王直控區,西伯戡黎這是向商帝國地盤插腳了。

然而不論是認為祖伊反駁商紂,還是祖伊折回,貌似商紂都沒殺他。

估計就連費仲也「良心發現」了。他曾經**幫助姬昌開脫,現在也為了帝辛的統治而建言殺姬昌,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經四」:

費仲勸說帝辛:「西伯昌賢明,深受百姓愛戴,諸侯又依附他,不可不殺。」

帝辛反問:「既然你說姬昌是賢明的君主,為何要殺他?」

費仲說:「帽子再破,必定戴在頭上;鞋子再貴,也是踩在地下。西伯昌是臣下,卻講道義,人心所向,早晚成為禍害。賢能的人不能為君主所用而是自用自利,這樣的人必須誅殺。而且君主殺臣下,何必等他犯錯時?」

帝辛說:「仁義之人,可率上勸下。姬昌喜歡仁義,不可以殺。」

費仲多次進言,帝辛也是不聽。

祖伊的話已經很直白,商紂卻沒殺他;費仲勸誅姬昌,商紂因其仁義而沒有採納,這與商紂殘暴的形象倒是很不搭。

但是,這像是曇花一現,「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

比干為王子,當是商王之子,具體是哪位商王的兒子,又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文丁之子,按輩分是商紂的叔伯;一說是帝乙之子,是商紂兄弟。據《尚書》孔安國傳,任商紂少師。比干身為王公貴族,是商紂近親,又身居**,也去勸諫,帝辛還是不聽。

商容是賢臣,深受百姓愛戴,不知為何,帝辛卻罷免了他。據《韓詩外傳·卷二》「商容嘗執羽籥,馮于馬徒,欲以伐紂而不能,遂去,伏於太行」,商容甚至意欲憑藉馬伕伐紂,只因「不能」而離去,潛伏在太行山中。似乎商容要造反被商紂得知而沒得手,然後潛伏於山中伺機行事。

西伯戡黎》的傳和正文都沒提是哪位西伯戡黎,《史記》等明確是姬昌「敗耆國」,而自宋朝開始有學者認為:姬昌怎麼會攻伐天子畿內諸侯,這不是明擺著打商王的臉、攻打商帝國嗎?姬昌可是千古賢臣,肯定不會幹那事,戡黎的西伯必非姬昌,而是姬發。自後,聚訟紛紜。

出土文獻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耆夜》載「武王八年,征伐耆」,得勝歸來後,姬發與周公旦、畢公高、召公奭、太公望、辛甲一起設宴慶祝,席間大家歌詠明志。似乎證實戡黎的西伯確是姬發。

其實宋儒認為姬昌仁德,不可能伐商,完全是出於儒家出現後所宣揚的君臣觀念,不能作為懷疑與否定的姬昌戡黎的理由。支援西伯昌戡黎的學者,又提出「二次戡黎說」,即西伯昌和西伯發都曾戡黎。且今本《竹書紀年》載帝辛「三十四年,周師取耆及邘」,姬昌死後,「四十四年,西伯發伐黎」,提到姬昌、姬發兩次戡黎。不論如何,按照記載,西伯昌似乎確曾戡黎。

一般認為武王即位沒有改元,武王八年即文王受命八年,而關於文王死年有受命七年、九年兩說。如果文王受命九年而死,則八年時文王還沒死。或許文王在世時伐黎,姬發作為太子受命領兵,而得勝歸來後,姬發主持了凱旋酒會。

4)邘侯又稱鄂侯,與姬昌同時任商紂三公,本是同事。人家鄂侯被商紂給弄死了,鄂國正群龍無首之時,姬昌卻又把人家國家給滅了。南宋胡巨集的《皇王大紀》稱「西伯戡黎,邘侯來援,南宮適虜邘和黎二君,遷邘侯於翟,免黎侯歸國自省」,即姬昌伐黎國時,邘國來救援,然而黎國、邘國之君雙雙被南宮括擒獲,於是把邘人遷走,而讓黎國之君放回面壁思過,估計黎國是歸順了。不過南宋時人說這樣的話,不知道從**得到的史料。

5)接著伐崇侯虎。

伐崇之役很艱難,以至於後世有很多傳說。

詩經·大雅·皇矣》載「訽(音夠,義謀)爾仇方,同爾弟兄。以爾鉤援(攻城雲梯),與爾臨衝(攻城戰車),以伐崇墉……臨衝閒閒,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音國,戰爭中割掉敵人左耳作為戰功)安安……臨衝茀茀(音服,義強盛),崇墉仡仡(音意,義高聳)。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姬昌與盟國和兄弟之國事先謀劃,密切配合,以攻城的攀爬器械鉤援和衝撞器械臨衝,意圖攻破崇國的城牆。雖然衝車強大靈活,然而崇國的城牆也很堅固。但最終還是攻破了崇國,周軍抓來的俘虜成群結隊,淡定的割獲敵軍的耳朵。勝利之後祭祀天神,又招降安撫崇國的人民,四方再沒有哪個國家敢侵犯我國!衝車堅固,哪怕崇國城牆堅固,我們也堅決打擊,把那敵人一網打盡,四方之國沒有哪國再違揹我國!

說苑·指武》載,文王欲伐崇國,先對外宣稱:「予聞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長老,聽獄不中,分財不均,百姓力盡,不得衣食,予將來徵之,唯為民乃伐崇,令毋殺人,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姬昌藉口崇侯虎不敬重長輩,不任用舊人,法治敗壞,貪圖利益,導致百姓生活在疾苦中,他因此要替天行道,並要求攻伐崇國時不要傷害民眾,只要捉拿崇侯虎一人,「崇人聞之,因請降」,崇國百姓便主動歸順。又「文王伐崇,崇軍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復伐之,因壘而降」,即崇國把其都城打造成了堅固的戰鬥堡壘,姬昌三十天都沒能拿下,後來放棄攻城,退而修德,結果再次討伐,崇國人獻城而降。

無獨有偶,《易經》「同人卦」載「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伏戎於莽,公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乘其墉,弗克攻」「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很可能就是講述的伐崇之戰。周軍在崇國城郊會師,在野外伏兵,用戰車居高攻城,三年都沒有成功,因此痛恨嚎啕,最後勝利歡笑,喻意戰勝崇國。

可見,姬昌伐崇國是有預謀的,而且不是一蹴而就,可能多年前就已經首戰,但是失敗了,後來又聯絡同盟,方才用三十天攻克,其中最主要的手段是招降。

姬昌為何一定要拿下崇國呢?

崇國是商朝早期在西部設定的武裝前哨。李學勤認為西安老牛坡遺址是崇侯虎之國,老牛坡遺址有大型建築基址,或許崇國的城牆真的很高很厚,當是一處實力相當強的要塞。姬昌要東進,必須肅清後方隱患。而更西部的犬戎、密須等都已經拿下,更東部的邘國、黎國也已經臣服。而崇國像一顆釘子一樣釘在周國的中心,如鯁在喉,必須要除掉。

按今本《竹書紀年》「三十四年,周師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姬昌伐耆、邘、崇與皆在同一年,前後相隔不久。

容成氏》又有文王服九邦的說法,因九邦叛紂,紂釋放姬昌以爭取九邦,文王接受命令,採取文德感化的辦法平叛,結果「七邦來服,豐、鎬不服」。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文王便兵臨豐、鎬,但是也沒造成***件,而是「三鼓而進之,三鼓而退之」,裝作要進攻的樣子,實際是三次擊鼓約戰,又三次鳴金收兵。豐、鎬的老百姓都懵圈了,紛紛猜測這老賊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原來姬昌認為「一人為無道,百姓其何罪」。豐、鎬之民聽聞姬昌如此仁德,便主動請降。

姬昌滅崇之後營建豐邑,今本《竹書紀年》又有次年「西伯使世子發營鎬」的記載。西安市西南有豐(灃)水(渭水南畔支流),豐、鎬(又作鄗)分別在其西、東兩側,距離畢、程不遠,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姬昌「自岐下徙都豐」,或許姬周在西部穩定了後方,又拿下富庶的西安,便東遷都,以近於中原,便於行事。因豐、鎬為都城,又被稱作豐京、鎬京。

姬昌在位期間還曾遭遇多年不遇的饑荒,據《逸周書·大匡解》,姬昌召集百官問政治得失,下令進行基層調研、了解民間疾苦,然後通過避免奢侈浪費、加強**治理,調有餘而不不足,撥發糧食等手段救助災民,和衷共濟以賑災,共渡難關。

尚書大傳》《史記》《竹書紀年》等記載姬周攻伐他國次序先後不同,但是都認為姬昌曾伐、耆、邘、崇、戎狄等國。姬昌征伐的除了文獻記載的諸國,周原甲骨還「伐蜀」「克蜀」記載,又與楚鬻熊有聯絡,巴地附近也有姬姓族人(見商王朝對南方的擠壓與經略),這是姬周跨過秦嶺向南發展。

周文王姬昌 中國傳統文化中內聖外王的典型

周文王姬昌是中國歷史上乙個重要的君王人物,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內聖外王的典型。他在歷史上扮演了被孔子稱為 周朝三代之英 的角色,以其卓越的品德 智慧型和領導才能,推動了周朝的發展和繁榮。姬昌是周文王的尊號,他生於西元前1152年,是周朝的創立者周希伯季立之子。作為周朝的先祖,姬昌展現了內聖外王的特...

姜子牙的漁釣,周文王的國運

在古代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商朝時期被銘刻為一段神秘而傳奇的歷史篇章。這是乙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時代,信仰神靈在當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這個混沌時代,商紂王統治下的商朝臨近崩潰,而乙個名叫姬昌的西伯侯卻悄然崛起,最終成為周文王。他的傳奇故事與一位神秘人物 姜子牙的相遇,注定了中國歷史的轉折。商朝時期,中國尚未...

「政務勤奮,民生優先!周文王如何使周朝繁榮穩定?」

在遠古的歷史長河中,霸業興亡 人物成敗,有一位文臣 將領 周文王姬昌,出生於商朝末年。當時天下尚未統一,各地諸侯割據,戰亂頻仍。憑藉卓越的才智和領導能力,他被譽為 千古難遇之賢相 周文王的家族曾遭受商朝統治者的壓迫,而他自己也曾在商朝任官。曾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被商王囚禁在羑裡 今河南湯陰 但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