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幾萬,才敢在發工資時點一杯茉酸奶

2023-07-20 20:11:24 字數 3964 閱讀 5941

#今日瞭望#

從名不見經傳到人盡皆知,現制酸奶品牌茉酸奶只用了一周時間。在最近的一周內,茉酸奶共上了30多次熱搜榜單。這一切都始於茉酸奶敢於在**「危險的邊緣」試探。茉酸奶近日發布了乙個問卷,針對新品貓山王榴蓮酸奶奶昔徵求**,起步價是68元,緊接著還有88元和108元的選項。

茉酸奶微信***截圖現制酸奶界的老大哥blueglass酸奶,**上小程式中最貴的一杯(不加料)售價才到45元。消費者們不禁戲謔,在每個月發工資那天,敢不敢大膽點一杯茉酸奶?現制酸奶,人均貴價中國人記憶中的瓷瓶酸奶已經問世近50年的時間,酸奶進入現代化生產、年產量破萬噸也已經有超過30年的歷史。一杯人們已經足夠習以為常的飲品,怎麼突然有了如此高的身價?雖然茉酸奶在發出68元至108元的問卷之後做了澄清,問卷**不等於實際售價,茉酸奶走的也不是**策略,但即便如此茉酸奶的實際售價,也早已觸及到了不少消費者心中的**防線。一杯在售的茉酸奶**在20至40元,其招牌牛油果系列的**在29元至34元,如果再新增一些額外的小料,如堅果碎、芝士粒等等,**直接衝向40元+。當然,這還不是現制酸奶中最貴氣的品牌,比茉酸奶再早一點面世的blueglass**更是突破大眾認知:最便宜的210g重的隨身杯酸奶售價29.9元,更主流的650ml裝的酸奶售價45元,它可額外選的配料**也更高,比如新增燕之屋膠原蛋白肽索鮮燕窩需加86元,新增膠原蛋白肽針葉櫻桃vc液態飲需加9.9元,總價或超百元一杯。

比茉酸奶和blueglass更接地氣、主要在下沉市場開店的品牌「乙隻酸奶牛「,也藉著這波現制酸奶的熱潮,推出了售價23元的牛油果酸奶新品,而在此之前它的產品**帶主要在20元以下。這股現制酸奶風也刮到了現制茶飲品牌之中,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也都推出了酸奶產品,定價也略高於日常產品,在20元至25元之間。現制酸奶,人均貴價,似乎已經成了氣候,那麼這股風潮究竟是誰助長起來的?資本的酸奶,消費者的代餐答案在於賣和買的兩端。在賣端,早在茉酸奶有大動靜之前,blueglass就從2023年起較高頻率開店,尤其是從2023年5月起,幾乎每月都新增門店,而且它96%以上的門店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個一線城市。因此,在近幾年的時間裡,blueglass已經悄無聲息地在都市白領中耕耘,在高淨值人群中種下了「高階酸奶」的種子,等待開花結果。後面一眾貴價酸奶們前方就有了領路人。當然,除了頭部品牌夯實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資本的參與。blueglass在2023年曾拿到了2億元的b輪融資,乙隻酸奶牛也曾被新希望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斥資2.3億元收購了60%的股份,蘭熊鮮奶也拿到了idg的投資,最近麗茉酸奶也獲得了5000萬元的a輪融資。在推波助瀾上,資本是現在快消及餐飲行業最有力的因素。在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現在有大量資本需要找到出路,那麼在消費尚未完全復甦,而且茶飲行業內卷嚴重的情況下,高階市場成了人們爭相爭奪的物件。現制酸奶,恰恰滿足了在現制茶飲的基礎上,資本對高階市場的想象。在買端,消費者也在現制酸奶上得到了「自洽」:貴歸貴,但如果視為一頓飯,**合理。有不少消費者告訴有意思報告,blueglass等動輒三五十的酸奶,與奶茶的消費場景相當不同。酸奶的角色並不是飯前或飯後喝,而是「代餐」。來不及吃飯卻又想獲得營養和能量的中午,一杯厚實的現制酸奶最合適不過;懶得大開大合吃頓飯或胃口寡淡的晚上,一杯簡單的現制酸奶恰恰好。

酸奶在我們眼裡不是一杯飲料,而是類似於一盒輕食沙拉,所以反而比奶茶更容易接入日常生活,成為一日三餐中的某一頓」,消費者娟子表示。資本的蜂擁而入,以及消費者「當飯吃」的新消費場景,貴價酸奶開始遍地開花。誰給茉酸奶的勇氣?消費者更關心的是,酸奶「變貴」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堂而皇之發生的?現制酸奶的貴,當然有其成本相對較高的緣由。凌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岳告訴有意思報告,現制酸奶的綜合成本比起奶茶相對較高,一方面由於其酸奶、堅果等原料本身**偏高導致,另一方面,其高成本最重要的**是門店租金及運營費用。根據窄門餐眼的資料,blueglass以及茉酸奶等頭部品牌,門店型別佔比最高的皆為商場店,其中blueglass有近六成的門店都是商場店。寸土寸金的商場商圈,自然成本高昂。

不過這些或許都不是最直接的原因,市場中生牛乳的**從2023年達到高點之後便呈現出波動且下降的趨勢,從今年6月的一組資料看,內蒙古、河北等 10 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同比** 7.2%,收購**與年初相比降低了27.2%。在宋亮看來,稀奶油降價、白糖降價,甚至連茉酸奶使用的網紅元素榴蓮都在降價,因此,茉酸奶等品牌的定價採用的不是成本定價法,而是品牌定位定價法。「現制酸奶的定位不是大眾消費品,而是時尚休閒快銷品,它的定位本身就很高」,宋亮說。的確,現制酸奶本身也沒想做薄利多銷的大眾生意,把品類調性打上去,賺的自然是溢價所帶來的高利潤。在**公開報道中,有茉酸奶的加盟商表示,茉酸奶的利潤率在50%-55%。這其實與商超中零售的酸奶一脈相承,高階包裝酸奶的利潤率也在60%左右。其實這高品類調性的背後,不得不提兩位老大哥領過的路。一位便是商超零售的酸奶。酸奶一直在變貴,有據可依。一方面是酸奶銷售量增長和銷售額增長之間的差異,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資料, 中國酸奶產品銷售量從2023年的960萬噸增長至2023年的1360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同時酸奶產品銷售額從2023年的1400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20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11.67%。這意味著酸奶正在漲價。酸奶向高階化發展是已經發生的大趨勢,不僅傳統乳企們紛紛推出高階產品,有一批新銳品牌也在占領高階酸奶的高地,比如簡愛、吾島、樂純等品牌,售價早就脫離了人們對「5元酸奶」的傳統認知,進入10元+以上的地帶,其中樂純的酸奶,135g一杯的**已經逼近20元。

另一位便是現制茶飲。2023年誕生的blueglass以及2023年誕生的茉酸奶,與喜茶和奈雪的茶屬於同時代人物。雖然現制酸奶在早期並未獲得現制茶飲的勢頭,但喜茶們走過的路他們都看在眼裡。先通過造概念、造社交貨幣,從而實現高品質、**格的品類印象,而後再經受市場供需關係的調節,最終穩定**。而且,對年輕人下手,也是二者相同的策略。有先入為主的定價策略,還有老大哥們引路,當然,現制酸奶還有拿下消費者的殺手鐧:健康。即便不提酸奶是所謂保加利亞人「長壽的秘訣」這一坊間淵源,前有「一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深入人心的slogan,後有各種圍繞酸奶的花式減脂餐、代餐菜譜,酸奶也自然而然憑藉著高蛋白、活菌潤腸通便、質地口感美味的特性,一下子就與健康**在一起。人們願意為健康的東西買單,哪怕充滿了溢價。不過,「健康」也是風口浪尖上的茉酸奶淪陷的重災區。有消費者發現,茉酸奶使用的原料或許不是純酸奶,而是冰淇淋奶漿,以及葡萄糖漿、精煉食物油、乳化劑等「科技與狠活兒」。有消費者質疑其中的成分或許就是臭名昭著的「植脂末」。而茉酸奶的回應也很有趣,它對酸奶的貨源、冰淇淋原奶的貨源乃至牛油果都做出了回應,唯獨不提植脂末的事。其實植脂末令消費者聞風色變是因為,某些種類的植脂末含有反式脂肪酸,對健康會產生負面影響。雖然並非所有植脂末都含有反式脂肪酸,但此一事件令消費者們警醒:曾經酸奶被認為健康,是因為商超中的酸奶把一切都明明白白寫在配料表中,而現制酸奶卻一切近乎於不透明。

林岳認為,判斷酸奶的品質,一般而言從乳含量、蛋白質含量、是否新增增稠劑/乳化劑/甜味劑/香精色素/防腐劑等來判斷,而消費者恰恰對此全然不知。註冊營養師顧中一提醒,常見的酸奶往往都新增了糖,這對於酸奶的營養會打折扣。而且,高階酸奶會傾向於追求口感,但口感和營養價值很多時候是相悖的。一杯現制酸奶,究竟是白領們的減脂營養代餐,還是快樂肥宅甜奶,這個黑匣子至今沒有公開。那麼「翻了車」的現制酸奶,未來還會是一片坦途嗎?品牌們一窩蜂出現,再一窩蜂消失,這在消費領域比比皆是。消費的考驗,對現制酸奶們而言,才剛剛開始。

月薪6000,打賞主播700萬

最近,一則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 一名月薪6000元的男子打賞女主播700萬元!這讓人不禁想問 這位男子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花費這麼多的錢去打賞女主播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事件。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這位男子的背景。據悉,這位男子今年30歲,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每個月的工資只有6000元...

專家講解 老婆網上買彩票輸了十幾萬?

老婆,這是你第幾次輸錢啦?我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看著坐在電腦前的妻子。這次超級大獎就在我指間溜走了,我覺得下次一定會中的!老婆嘟囔著。我心裡忍不住火起,當初我就勸過她不要沉迷購彩,但她總是峰迴路轉。這次她在網上買彩票輸了十幾萬,真是讓我無語了。我忍不住走了過去,領著老婆走到窗邊,讓她看看窗外的紅暈。我說...

餐飲「收屍人」,幾十萬裝置幾萬塊收,見證600萬店鋪生死

餐飲業是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每年都有無數的店鋪開張和倒閉。而在這個充滿市場風雲變幻的世界裡,存在著一群神秘的人物,他們被稱為 收屍人 收屍人 是指那些專門處理倒閉餐飲店鋪的人,他們以低價收購店內的裝置和物品,然後再以更高的 轉售或繼續經營。他們的出現,不僅幫助了那些飽受虧損之苦的店主,也為整個餐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