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大事 防災減災就是增產增收

2023-07-20 21:21:30 字數 1574 閱讀 9280

我國糧食生產分為夏糧、早稻和秋糧三季。當前,夏糧已豐收到手,早稻收穫有序推進。秋糧產量佔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是糧食生產的大頭。今年秋糧能否豐收,氣象災害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要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理念,堅持底線思維,未雨綢繆,打好主動仗,全力以赴抓好秋糧防汛抗旱工作,確保秋糧豐收。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今年夏糧總產量2922.6億斤,比2023年減少25.5億斤,下降0.9%。其中,小麥產量2691億斤,比2023年減少24.5億斤,下降0.9%。夏糧產量穩中略減,但仍居歷史第二高位,實現了豐收。夏糧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公升向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細究夏糧減產的原因,是單產小幅下降造成的。今年,在國家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制、加大糧食生產支援力度、種植結構調整和小麥***驅動等諸多因素疊加作用之下,夏糧播種面積持續增加,但夏糧單產出現小幅下降。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今年夏糧單產366.1公斤/畝,比上年減少4.3公斤/畝,下降1.2%。其中,小麥單產389.0公斤/畝,比上年減少5.2公斤/畝,下降1.3%。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相關負責人認為,夏糧單產下降主要是受河南等地嚴重「爛場雨」天氣影響。5月下旬北方麥區出現大範圍降雨,持續時間長、過程雨量大、影響範圍廣,導致灌漿期小麥光照不足,千粒重下降。特別是河南持續降雨時間與小麥成熟收穫期疊加重合,嚴重「爛場雨」天氣造成部分地區小麥萌動發芽,夏糧單產下降明顯。此外,西南地區冬春連旱,雲南、貴州等地夏糧單產有所下降。

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屬於「看天吃飯」的產業。夏糧減產已成定局,早稻生產受到暴雨高溫天氣侵襲,秋糧生產面臨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也是氣象災害。目前,全國進入汛期和盛夏季節,也是秋糧生產和防災減災關鍵時期。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日前發布的盛夏全國氣候趨勢及主要氣象災害**,今年盛夏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高溫熱浪、階段性強降水、暴雨洪澇等氣象災害較嚴重。

發生極端天氣是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出現,帶來的危害巨大。要始終緊繃防災減災這根弦,把防災減損、抗災增產擺在更重要位置,毫不放鬆抓好防災減災各項工作。要多部門發力,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有效防範應對農業重大災害。要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壓緊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防災減災的主體責任。強化農業防災減災應急服務隊伍能力建設,廣泛開展政策宣傳和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戶防災減災意識。確保惠農政策落地見效,激勵農民科學防災減災,實現「龍口奪糧」「蟲口奪糧」,確保秋糧生產穩產增收。

農業保險是有效化解農業風險的重要工具,在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今年夏糧收穫關鍵時刻,小麥主產區出現連續陰雨天氣,特別是河南區域性地區遭遇了近10年來最嚴重的「爛場雨」,給種糧農戶造成不小損失。河南省及時出台《全力做好小麥保險理賠工作的通知》,讓遭受損失的農戶及時得到賠付,最大程度降低損失。為了讓更多種糧農戶受益,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部門日前聯合發布通知,擴大小麥、稻穀和玉公尺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從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擴大至全國所有產糧大縣,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

不得不說的是,農業保險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賠付標準不明、賠付金額普遍偏低、理賠難度大等問題,降低了農戶獲得感,影響了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意願。有關部門應加快完善相關制度,讓農業保險真正起到為農戶遮風擋雨的作用。 (作者:劉慧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