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文明互鑒 體現文化自信

2023-07-20 21:01:29 字數 2196 閱讀 3428

本文**【中國網】;

中國網訊(記者 張平平)「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推進不同文明互鑒融合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太和智庫首席文化學者、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前駐會副主任顧伯平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既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經貿發展、基礎設施共建上的合作,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難得契機。

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暨太和文明論壇人文交流分論壇七月初在泉州舉辦。參加論壇的多位中國太和智庫高階研究員接受了中國網專訪,暢談「一帶一路」倡議下如何提公升中國文化自信、推進不同文明互鑒融合等話題。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顧伯平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幫助我們打破了文化間的「刻板印象」,使得世界各國有機會了解到真實的他國文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國已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檔案,通過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多個國家直接建立了聯絡。國家間的經貿聯絡,企業間的友好往來,人民之間的互助交流,促進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太和智庫高階研究員、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傑(ong tee keat)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涉及基礎建設的互聯互通,還涵蓋中外文明的包容互鑒。在推進中外文明互鑒的程序中,「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充分彰顯出中方在戰略布局層面的包容特質。

中國太和智庫高階研究員、**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也肯定了「一帶一路」倡議在推動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他表示,截至2023年底,文化部已經與「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簽訂了**間文化交流合作協定,涉及藝術交流、跨境旅遊、翻譯出版、留學訪問等方面。之後,中國還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主張全球不同文明加強對話,互相借鑑、學習,求同存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丁一凡認為中國提出的這些全球倡議,得到了全球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在「一帶一路」國家實現了具體落實,為中國在全球打造新的話語權奠定了基礎。

從「一帶一路」到「全球文明倡議」 中國展示大國擔當與文化自信。

我認為文化自信與國際話語權是一體兩面的。文化自信使我們更有底氣在國際上發聲,國際話語權的提公升也會使我們擁有更多文化自信。」顧伯平建議加強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用守正創新對「中國智慧型」進行再創造,使得年輕人願意接受中國現代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才能提高。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所展現的文化自信有目共睹。從十年前『一帶一路』倡議的誕生,到2023年的『全球發展倡議』、 2023年的『全球安全倡議』以及2023年『全球文明倡議』的相繼面世,中國始終鍥而不捨為全球治理奉獻公共產品,更為當前人類的共同挑戰提供中國方案,既體現出大國擔當本色,也展現了本身的文化自信。」翁詩傑感嘆道。他表示,新的「發展觀」「安全觀」和「文明觀」是中國基於本身文化和國情,自主建立的價值思想體系,彰顯出國際思維必須與時俱進、不容獨家壟斷。

他觀察到,儘管近年來西方在民主和人權等議題占有話語權優勢,但中國不僅擺脫了被動辯解的處境,還主動出擊,直挑世界霸主美國的人權紀錄。同時,中國通過主辦國際論壇,為民主、人權乃至現代化等價值觀進行了多元性的詮釋,破除長久以來西方民主觀、人權觀和現代化觀所帶來的迷思。在他看來,這種敢於直面西方所謂「普世價值觀」的勇氣,是中國文化自信的表現。翁詩傑特別指出,中國的「全球文明倡議」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另乙個「文明觀」的選擇。「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多元並立正規化,率先在西方壟斷的話語權開啟了缺口,也在某種程度上,啟發、喚醒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文化自信。

促進文明互鑒 推動人類文明共同發展。

各文明之間既有相似的價值理念,也有不同的價值排序。如何才能在不同文明之間形成有效的對話,幾位專家也表達了各自的看法。

顧伯平認為,首先應承認不同文明之間由於其歷史背景、發展過程、相關經歷等因素而產生差異,但文明差異並不意味著文明之間沒有共通性。他對記者表示,「世界文明所擁有的共同價值正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契機和切入點。由此入手,積極引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可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丁一凡舉例道,「有些國家認為自己在工業革命中處於優勢,就想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其他文明,並把自己的價值觀打造成普世的,把別的文明的價值**作低他們一等。憑著這種思維與別人對話,就是『雞同鴨講』,無法真正溝通,無法理解別人的邏輯,也就無法達成共識。我們需要尊重對話夥伴,理解對方的邏輯,尊重對方的價值觀,才能最終達到相互切磋、相互學習與借鑑,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

翁詩傑認為,不同文明之間要形成有效的對話,不陷入「各說各話、預設立場、互不相容」的窘境,首先必須具有互相尊重的包容胸懷,否則反而會引發針鋒相對、撕裂關係的嚴重後果。「因此最為可取之道是凸顯不同文明之間的共同點和相近的價值理念並輔以具體例項解說。這種對話要見效,不可能一蹴而就」,翁詩傑對記者說。

法治力量護航數字中國 共建一帶一路網路文明

9月14日,2023年國家網路安全宣傳周法治日主會場活動在福州舉行。本次活動以 法治力量護航數字中國 共建一帶一路網路文明 為主題,由公安部網路安全保衛局指導,福建省公安廳主辦 福州市公安局承辦,旨在增強廣大網民網路安全意識,提公升網路安全基本防護技能,推進網路安全相關法律及治理體系建設,營造安全清朗...

“一帶一路”何以一呼百應?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保護主義 孤立主義 恐怖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現象沒有根本改觀。在這一背景下,中國 2013年提出 一帶一路 倡議,舉世矚目。共商 共建 共享原則貫穿於 一帶一路 建設始終,具體來說就是 各國在共商中共建,在共建中共享,所有參與國家成為利益共同體 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首先,...

《“一帶一路”氣候報告 2023》發布!

今年是 一帶一路 倡議提出10周年。9月2日,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 交易會十大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上,由國家氣候中心編制的 一帶一路 氣候報告 2023 以下簡稱 報告 發布,以期為 一帶一路 區域內各個國家和地區提公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參考,進一步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構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