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伴彩繪,鮮明潮汕景

2023-07-20 21:31:31 字數 4464 閱讀 3188

**:鳳凰網房產廣州站。

普寧嵌瓷,俗稱「聚饒」或「扣饒」,又稱為激饒、貼饒等,是一種屋脊裝飾藝術,通過將彩色碎瓷片鑲嵌在灰塑的泥坯上,瓷片的釉面色彩和表面弧度形成斑駁繁複的肌理,達到建築裝飾的效果。

作為廣東普寧兩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之一,嵌瓷的發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曆年間,興盛於清代,迄今已有400多年悠長歷史,與木雕、石雕並列「潮汕三大建築裝飾藝術」,常見於傳統潮汕民居。

然而相比於木雕和石雕藝術,嵌瓷工序手藝更為複雜多樣,其成品具有色彩艷麗、質感堅實,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均不褪色的特點,與潮汕彩繪相輔相成,造就當地最鮮明的古建築文化符號,寄託著潮汕人身上「富麗」「熱情」「和諧」的人文精神。

不同潮汕建築會沿用不同題材,不同題材則有相對應的故事主體物件,背後也對應著不同潮汕傳統習俗理念。」普寧嵌瓷手藝人王昭武說道。

嵌瓷傳承:從民厝屋脊到屏畫定製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普寧嵌瓷主要是出口產銷至東南亞一帶,主要用於厝場、廟宇的裝修,嵌瓷畫裝飾於屋頂,有花鳥及人物等,或用於室內門章,彩楣,門樓,壁肚等。

和許多傳承人的故事相似,王昭武自幼便跟著爺爺王維豐耳濡目染普寧嵌瓷工藝制法,並在十八歲時「孫承爺業」,正式進入普寧工藝廠嵌瓷組學習工作。

當時我的爺爺在普寧非常有名氣,他曾經拜聲名顯赫的『華林村』武生門下學藝,還一手組織創辦了普寧工藝廠。小時候就一直跟著爺爺接觸嵌瓷,所以長大後就決定繼承爺爺的『衣缽』,繼續將普寧嵌瓷工藝發揚光大。」

然而正式親身接觸嵌瓷後,他發現並非想象中那般容易。「剛做學徒那會兒很困難,從『不會』一路學到『熟練』,只有拼命學才能學會這門手藝。在工廠做學徒時沒有接單,乙個月只能賺24元7毛,後面學會了才能到外面做活,也比以前賺多了點。」

以往嵌瓷多內銷,流通於普寧當地,尤其在改革開放後,農村興起了一陣「建房子」風潮,嵌瓷畫又重新在農村建築中流行起來。彼時王昭武又開始到外面為厝場、廟宇、祠堂做嵌瓷畫,屋頂多畫花鳥,室內多畫人物。

直到現在,普寧嵌瓷逐漸恢復向外出口,例如在**組織展覽時製作展覽品,以及在大型交易會上承接國外訂單,王昭武的團隊又將製作生產的嵌瓷工藝品推向世界各地。

製作普寧嵌瓷工藝並不容易,需要手藝人熟練掌握灰塑、彩繪、瓷雕等這幾種手藝,才能完整還原故事題材,並呈現出栩栩如生的鮮活動態。」王昭武說道。

在他從小小學徒逐漸成長到有名師傅的幾十年裡,普寧嵌瓷手藝和題材也發生許多變化:

以往嵌瓷多出現在民厝、神廟和祠堂的屋頂瓦簷處,根據不同建築選取題材,例如民厝一般選取喜慶題材,廟宇多選取神話故事,不涉及宗教素材。

祠堂做嵌瓷,一般會選取鳳凰和龍等素材,但是龍不會用於民居,一般出現在神廟和祠堂,因為龍的生肖,傳統稱為『大生肖』,沒人敢用在民厝。所以平民百姓的房子,一般只會做鳳凰、鳥、雞,順序上是雞在前面、鳳在後面,俗稱『前雞後鳳』,代表雄雌。」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藝術審美更加多元化、年輕化、輕量化,嵌瓷也從潮汕建築屋脊走向室內掛屏瓷畫。

嵌瓷掛屏的底板需要彩繪、畫出背景後,再將嵌瓷人物素材點綴上去,形成一出完整的古裝戲劇或歷史典故,一般是選取喜樂、有意義的題材,類似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封神榜等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

王昭武回憶起,之前接到二十四孝傳統題材嵌瓷屏畫出口單時,團隊便是選擇連帶手法,做成二十四副人物畫,對應表現「一副一孝」的含意。

與嵌瓷呈現形式變化相對應的,是嵌瓷製作手法的變化。「以前厝頂屋脊上多用大件構圖,這是可以用電動切割的,例如屋頂常見的花鳥素材,現在也會用電動切好的瓷片。」

然而現在很多嵌瓷屏畫喜歡用名著人物,這些具體人物服飾變化多端,所用瓷片大小不均,只能手工剪下,才能顯得栩栩如生。製作時間在乙個月到三個月不等,主要視屏畫大小和人物數量而定。」

談起對普寧嵌瓷工藝傳承的看法,王昭武直言道:「現在願意學習繼承普寧嵌瓷的年輕不多了,主要是這門工藝能夠延伸的應用領域有限,基本上沒什麼活可做,也沒有太大的發展前途。所以國家將它列入非遺文化目錄,也是想讓更多人來認識學習普寧嵌瓷。」

他也提到,此前當地**曾想在這創辦嵌瓷創作基地,目前已掛上「普寧市工藝美術協會嵌瓷製作中心」牌匾,等待後續更多具體進展。

潮汕彩繪: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說到普寧嵌瓷,必然會提及彩繪技藝。作為潮汕文化藝術之一,彩繪與嵌瓷如影隨形,雖不及後者獨立成名,常常被視為輔助藝術,出現在嵌瓷、石雕、灰塑製作過程中的上色工序,但實際上,它也會用於祠堂楹梁,背後同樣有著獨特的藝術門道與地域風俗。

陳美奇便是深耕彩繪技藝多年的潮汕手藝人,曾參與當地不少民厝、祠堂等彩繪工作,包括主梁、石雕和灰塑部分彩繪,以及潮汕獨特的貼金箔點綴工序。

二十三歲那年從部隊當兵退伍回來普寧後,自己憑著對潮汕文化傳承的愛好,就開始學習這門手藝,至今也有四十幾年了。」

最初涉獵潮汕彩繪,陳美奇是向「東西南村」十一隊的木貞拜師學習,而木貞父親在解放之前就已經頗有名氣,他也算是師出名門。「從我入門學習開始,**就一直口傳手教彩繪技藝,教導我如何畫好彩繪的同時,也教導我如何好好做人。」

一開始是由**木貞負責設計稿圖,而陳美奇則跟著**「打下手」,主要輔助上色。「自己慢慢做得多了,熟悉和掌握技巧,就可以自己設計了。學徒當久了,本領學到後,自然也就可以當**了。」

然而從入門學習到熟練掌握彩繪技藝,這段過程必然是艱難的。陳美奇告訴鳳凰網房產,為了幹好活,也為了獲得更多人認可,手藝人就要從題材、顏色等各方面不斷更新,做出更好的設計。「人們參觀彩繪建築時,一對比就會知道哪個師傅的手藝更好。」

* 主梁八卦圖,最考驗功夫

在陳美奇心中,自己學習彩繪手藝也是為了傳承潮汕文化,不要讓本土傳統文化中斷。「彩繪是我們潮汕傳統文化,其他地方沒有這種工藝。像畫楹梁,更是只有我們『戎水都』地區才有畫,其他地方都沒有這種手藝。」(注:潮汕地區分為三個都:戎水都,鐵都和三都)

在他看來,畫楹梁是最考驗彩繪手藝的工作,也是最能彰顯彩繪特色之處。「畫楹梁的色澤非常繁多、相互交錯,最重要的是,主梁的正中間要畫伏羲八卦圖,而八卦圖的中心紅點必須要按整座厝的分金字向來決定,這是很講究的。」

不同潮汕建築主梁的八卦圖,代表著不同美好寓意,是彩繪手藝中最特別的地方。「祠堂的八卦圖代表保佑整下宗祠的族人,民居的八卦圖就代表保佑一家人,保佑平安順意。」

我做活一貫秉承的就是精益求精,將整條主梁畫得很細緻,給主人乙個最好的交代。」他介紹,除了伏羲八卦圖外,八卦圖兩邊的作錦圖案幾何,則視乎不同師傅的獨特設計風格而定,並非一概而論的。

在潮汕地區,有一種高階的主梁繪法,名為「反川做」,可分為「反川三退」和「反川二退」,前者是指作錦的顏色有深中淺三套;後者是指作錦的顏色只有深淺兩套。

其中,「反川三退」的顏色和圖案都非常豐富艷麗,有金鳳豹貂麒麟獅象魚鳥等,是最高端的主梁之一;而有些主梁不畫祥禽瑞獸,只畫花果靜物和伏羲八卦圖。「所以這活兒,也有繁簡之分。」

* 歲月遷移,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陳美奇介紹,有些師傅會臨摹別人的稿圖,也有些師傅出於興趣愛好就會自己設計圖案,通常設計一張稿圖的週期至少要一天,需要考慮顏色的色路走向和迂迴盤旋。「當兩條色路匯聚到一起時,要避免顏色重複,確保畫出賞心悅目的效果。」

隨著時間推移,彩繪行業逐漸普及電動工具,但手工彩繪技法仍然最受當地人青睞。「做祠堂和舊式傳統建築的活,是沒辦法使用電動工具的。師傅需要將彩繪稿圖牢牢記在腦子裡,例如彩繪楹梁,先畫四分之一,再畫另一邊,兩邊完全對稱,最後再擴大畫至完成。」

不過,時間還是為這門潮汕手藝帶來了一些變化:以往彩石雕常用的牛膠原料,也被石頭膠逐漸取代。「牛膠不耐用,而且遇到冬天天氣冷時,要用火烤著並不斷兌水,因為它膠質不夠,要這樣膠才能融解使用。但是現在用石頭膠,無論天氣多冷,都能隨時用,而且也很持久耐用。如果不小心滴到衣服上,是洗不掉石頭膠的。」

在陳美奇看來,雖然彩繪用料更新迭代後,製作品質更加出色,但不同師傅使用相同顏料而調製出來的顏色是否好看,是否鮮明且不串色,也要看各個師傅的搭配和變通。「同樣是彩繪主梁,有些師傅能夠做得顏色鮮豔分明,但有些師傅卻做得顏色暗沉,讓人看起來心情也不朗爽了。」

* 金枝玉葉,襯托鮮豔彩繪

從事彩繪工作多年,陳美奇深知,手藝人只有長時間實踐累積,不斷嘗試才能知道如何搭配多種不同顏色,從而調製出更漂亮的顏色。「在外面做活時,也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多觀察別人調色,發現好的技法就要學習吸收,這樣才能越做越進步。」

總之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彩繪表達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陳美奇說,自己一般開始做之前會先和主人談好**,根據價錢決定工藝,無論價錢多少都能做活。如果楹梁繪圖需要涉及前後屋門楣的人物畫像,就會請專門繪畫人物的畫師來完成。

此外,考慮彩繪顏料鮮豔無比的特點,師傅們往往會貼上金箔,又稱「金枝玉葉」,即把青色枝條貼金,再用來點綴裝飾,以此突出具有潮汕特色的視覺效果,也寓意著「一出生就是金枝玉葉」,藉以稱讚出身優越的名門望族。

做彩繪的活計很需要耐心,就拿『開粉線』來說,手藝人要有多年功夫積澱才能做到握筆自如,開出來的粉線才能粗細均勻。如果握筆的手一抖,開出來的線一截粗一截細,就不好看了,而這些都是基本功,很枯燥但是最考驗手藝人的功力。」

展望潮汕彩繪技藝未來前景,陳美奇坦言,潮汕傳統古建築文化不會斷,仍然會有人對這門藝術感興趣。為此,有些前輩們會特地儲存資料,比如畫師把人物像畫好後儲存稿圖,後輩們拿到這些手稿後就能臨摹變通;又比如將主梁作錦的稿圖完善儲存,留給後輩們用作挖掘新題材的基礎。「但是,未來能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就很難說了。」

作者|陳卓成、余佩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