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像錢了?電子付款為何會讓人對金錢感到麻木?

2023-07-25 21:27:52 字數 1240 閱讀 8568

#電子付款讓人對錢沒了概念#

問大家乙個問題,你還記得自己多久沒使用過現金了嗎?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現金時代”彷彿已經過去了很久。從發放工資到購買商品,電子支付似乎已經全面取代了紙質貨幣,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往往只需要帶一台手機出門,就能輕鬆地完成支付。

但隨著使用電子付款的使用者逐漸增多,乙個全新的問題也引發了大眾的討論:電子付款是否會讓我們對金錢感到麻木呢?

在讀者看來,電子付款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1.先享受後扣費,花了好像又沒花?

過去,我們手裡攥著現金進行消費,隨時都能感受到金錢的流逝。但隨著電子付款的普及,大家似乎都失去了消費後那種“肉疼”的感覺。出門打個網約車?等到了目的地系統才會自動扣費。上餐廳吃個飯?各種“花唄”、“借唄”搶著為你支付賬單。

不少人望著銀行卡裡的餘額,全然忘記了自己的金錢已經被“提前預支”到下乙個月。這種先享受後扣費的支付模式,很容易讓人形成自己沒有花錢的錯覺,逐漸喪失對金錢的感知力。

2.當金錢變成數字,感知力直線下降。

以前,人們出門常常會自帶錢包,貨幣沉甸甸的重量,是我們感知金錢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當所有商品的**都變成一串數字後,我們的關注重點也會從“金錢本身”轉為“數字大小”。

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面對兩件存在一定**差異的商品,自己經過再三的思考後,終於下定了決心購買相對便宜的一件。但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自己內心總感覺不舒服,並開始後悔自己為什麼當時不多花一些錢,以此換取更好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兩件物品之間的差價就已經變成了簡單的數字。無論它存在的原因是什麼,只要我們能夠將其“補上”,就能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久而久之,我們對金錢的敏感度也會隨之下降。

有人說,歸根結底,無休止的消費慾望才是讓我們失去金錢概念的罪魁禍首。作為一種支付的方式,電子付款本身並不存在什麼危害。

但從前面舉出的例項來看,電子付款確實在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會對我們的消費觀念產生一定影響。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本身就缺乏足夠的自制力,那麼一定要更加合理地對每一筆開銷進行規劃,防止自己陷入到消費陷阱當中。

古幣雜談 自己穿了幾串“錢到家”和 五帝錢 還挺好看的

前幾天並夕夕買的珠子和紅繩到了,早上起床後就找出錢幣穿了幾串銅錢 乾道嘉 錢到家 清朝三帝錢,乾隆 嘉慶 道光三個皇帝的在位時鑄行的乾隆通寶 嘉慶通寶 道光通寶3種銅錢,三帝錢寓意取自乾隆 道光 嘉慶三朝前三字的 錢到家 解釋為 幹天中日 運走昌隆 家合平安 富貴永慶。大五帝錢 秦 半兩 漢 五銖 ...

想「賺快錢」,卻再次「栽了跟頭」

2011年 2020年陳某某分別因盜竊罪被兩次判處刑罰,哪知出獄後的他仍不知悔改,竟夥同他人多次盜竊小區電纜線,再次 栽了跟頭 2022年11月的乙個下午,胡某某邀約陳某某一起到小區盜竊電纜線,陳某某認為此 活兒 可以 掙錢 當即表示同意。次日,陳某某來到胡某某家中,與胡某某 張某匯合,三人一拍即合...

什麼情況?債基又開始虧錢了

未停,債市又現 choice資料顯示,9月以來,超九成債券型 收益出現虧損。其中,區間淨值最大虧損超過2.5 債基收益 與債券 調整密切相關。自上月底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出現顯著上公升,最高曾達到2.69 目前最新收益率在2.66 附近。受此影響,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近期收益也出現下滑。但對比去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