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自立」

2023-07-20 21:11:29 字數 1811 閱讀 8309

近日,關於河南商丘的一所全封閉學校的教育方式引發了大眾對於教學方法的思考和關注!現在正值各年級學生暑假階段,作為父母的家長們,似乎不得不面對如何與孩子和諧共處的課題,這種情況在輔導作業時尤甚,有時真想不管不問,但又擔心孩子的未來,總之,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這個度?

在這裡,我想和大家談下教育的真正目標的話題。開題之前,我們首先,明確乙個觀點。即是,如果把學習看成是一種人生課題去面對的話,那麼孩子不學習,擔心其未來的父母便會強迫其學習。如果「孩子不學習」所帶來的後果——總之就是考不上理想學校或者找不到理想工作之類的事情——的承擔者是誰呢?無疑是孩子自己,那麼作為父母或者老師的教育者該怎樣去面對這個問題呢?如果是強迫其學習,那麼變成了對孩子的粗糙干涉,那麼不強迫其學習的話,那就意味著要放任不管嗎?那還要教育者有什麼用呢?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有人會說,目標是學會一項技能、拿到乙個文憑、找到乙個好的工作等等,是的,以上這些只是一些狹義上的目標,如果站在更廣闊的角度看的話,我們想通過教育讓孩子變成乙個合格的**,也就是「自立」!從蹣跚學步的嬰兒漸漸可以獨立行走,掌握語言與周圍人進行溝通交流就可以看出,人都渴望追求自由,追求脫離無力而不自由狀態之後的「自立」,這是一種根本性的需求。

那麼怎麼達到這個「自立」的目標呢?那就是通過教育。但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幫助」其自立。在這裡,教育所包含的「知識」不僅僅指學問,重要的還有人如何在社會這個共同體中生活,如何與他人和諧相處,如何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認識「我」,認識「你」,了解人的本性,以及如何獲得幸福感。這些學問之外的知識,也可以稱為「人格知識」。這種人格知識無法從書本上直接獲得,只能與他人交往的人際關係實踐中學習。而且,教育的關鍵就在於這種「人格知識」。

這種人格知識,使得人能夠學會自立以及與社會和諧相處。假如拋開「自立」這一目標,那麼教育就會立即變成一種強迫行為。我們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所在。教育是淪為強制性的「干涉」,還是止於促其自立的「幫助」?這完全取決於作為父母的我們和教育者的態度!

那麼以「自立」為目標的教育,其入口在**呢?答案只有乙個,那就是「尊重」。但這種尊重,不是「尊重父母」、「尊重上司」的那種「尊重」,因為這種「尊重」是一種恐懼、從屬、信仰,是一種不看對方是誰,一味畏懼權力權勢、崇拜虛像的狀態。真正的尊重,是實事求是地按其本來面目去看待乙個人!即是讓對方按其本來面目成為自己。我們在看乙個陌生人時,其實一開始都是看到的自己腦海中對那個人的設想,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設想,給現實中的這個人進行加減分評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沒有尊重對方,沒有讓其成為他自己,而如果,我們尊重其本來面目,那麼便會發現其身上很多獨特的個性,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對方,並且還會進一步幫助其成長和發展!

對於孩子,我們也是首先要作為乙個人的存在而去面對,在這種關係中,沒有大人和小孩,沒有老師和學生,在這裡只有能力不同,但卻都是作為平等的人的存在。真誠地去尊重對方,我們才不會用恐嚇和操縱的方式去干涉對方,因為即使粗暴的干涉,孩子們只會一時畏懼於權力,而不會真正地主動地追求改變!

何時才算真正的自立

又一批畢業生開始走上了工作崗位。關於 自立 的話題又開始熱了起來。年輕人渴望自立,卻未必真正理解什麼是自立。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立?是能找到乙份工作嗎?是敢於自己做決定嗎?是特立獨行,讓自己與眾不同嗎?經濟的獨立,從來不是真正的自立的標誌。隨性的決定也能作為成熟的標準。真正的獨立源自情感的自立。為什麼我...

真正的教育是 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啊?這孩子太不懂事了 這孩子太磨蹭了 當孩子有問題時,我們會生氣,甚至會打罵孩子,我們習慣把錯歸咎於孩子,認為是他們又吵又鬧,把我們逼到 極限 使我們大發雷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首先我們要認識到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在 家庭的覺醒 一書中寫道 父...

美國扣我國百萬桶原油,目標為何是伊朗?真正目標何在?

想象一下,乙個貨輪裝載著價值數百萬美元的 正駛向預定的目的港口。突然,一支海軍力量出現在海平面上,要求貨輪停船接受檢查。不久之後,這艘船被扣押,上面的100萬桶 無法到達預定地點。這不是一部荷里活動作片的情節,而是最近發生在我國與美國之間的一起引人注目的事件。這一事件不僅激發了一連串的法律爭端,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