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戰爭記載的真實性點評,漢初反而是重災區

2023-07-26 00:17:56 字數 3767 閱讀 9533

過往時間,我將中國戰爭史從春秋時代梳理到了漢匈第二輪戰爭,《史記》相關的歷史記載自然已經結束,是時候整體評估下《史記》對於戰爭記載的真實性。

春秋時代,由於《左傳》的存在,戰爭記載幾乎沒有疑問,除了春秋末期僻處南疆的吳楚、吳越之戰,特別是越王勾踐在會稽山的脫身之策,以及之後是否為質於吳國,相關真相直到現代才通過清華簡予以證實,這一點《史記》記載有誤屬於慣常錯誤,其它的很多典籍都曾犯過。

戰國時代,《史記》的戰爭記載整體還是十分靠譜的,比如影響最大的長平之戰,《史記》記載的其實相當清晰,從來沒有過“三年論”的說法,只是由於後世傳抄過程中的文字缺漏,以及秦漢古人包括司馬遷無意中的敘述習慣所營造的“陷阱”,導致後世出現了“長平之戰三年論”的誤解。

我個人對此最細節的感想與收穫,居然是古今詞彙使用的意思其實不同,比如白起在邯鄲之戰過程中向秦昭襄王所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這裡的“雖……而……”其實不是說秦國在長平之戰**現了“死者過半,國內空”,而是指眼前的邯鄲之戰出現了這個情況,即這個“雖……而……”並不是現代我們所慣常理解的表述方式,司馬遷或者秦漢古人其實是“雖然過去怎麼樣,但現在卻是什麼樣”的意思,這一點希望能夠引起注意,確實是古今的極大不同,但又極難察覺,從而導致太多的誤解。

此外,《史記》對戰國時代的系列重大戰爭也有部分不清楚甚至有錯誤的地方。最顯著的梳理如下:

1、桂陵之戰。這一戰齊國其實算不上“圍魏救趙”,所殲滅的也只是魏國防備齊、衛邊境的魏軍偏師,齊國當然是取勝了,但這只是區域性戰場的勝利,並沒有實際拯救趙國(邯鄲明確被魏國攻陷)。

而結合下一年魏韓與齊宋的大決戰,齊國敗的很慘,最終的勝利者屬於魏國無疑。

2、馬陵之戰。這一戰齊國反而是名副其實的“圍魏救韓”,而且是從魏國大樑西進、深入南韓境內,所以“馬陵”不可能是在大樑的東北等方向,反而要是在其西南方位。

這一點《史記》反而記載很清晰,問題出在沒有搞清楚這一戰的齊國主帥,其實是田盼。至於被濃墨重彩的龐涓和孫臏,相關故事肯定是假的,甚至這倆人尤其是孫臏是否真實存在過,都嚴重值得懷疑。

3、丹陽、藍田之戰。前312年發生的此戰,加上濮水之戰、庸氏之戰等,其實是整個戰國時代規模最大最典型的“世界大戰”,也是最像一戰或二戰的。

可能是因為涉及到幾乎所有當世國家,局面實在太過複雜,所以《史記》的記載出現了兩個重大錯誤,一是張儀以低階文字遊戲戲耍楚懷王,這裡但凡有懷疑的意識,就不會予以輕信;二是搞錯了藍田的具體位置,其實是位於楚國的藍田而非秦國的。

4、城父之戰。即李信、蒙武進攻楚國,被項燕擊敗。《史記》對此的記載,很可能是缺少或者後世傳抄丟了一句話,實際情況應是“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至蘄戰不利,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少了“至蘄戰不利”這一句。有了這句話,後世相關的誤解幾乎全部迎刃而解。

如前所說,《史記》對於戰國戰爭的記載還是很靠譜的,但鬱悶的是,近現代的某些戰國史專家,在我看來,實在是有軍事外行之嫌,導致大眾對於戰國很多戰爭的理解反而距離真相較遠,比較典型的諸如“長平之戰三年論”之類,令人遺憾。

相比之下,《史記》對於楚漢以及漢初的戰爭記載,真實性則實在難以令人樂觀。梳理如下:

1、劉邦的成皋之戰。這一戰司馬遷壓根是搞錯了成皋的歸屬,他認為成皋當時是在劉邦手上,由此,《史記》對這一戰的記載幾乎都是完全相反的。

操蛋的是,成皋之戰反而是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所指揮的最精彩的一戰,很類似遼瀋戰役第一階段攻打錦州,漢軍大膽冒險、遠端出擊,穿插到成皋和滎陽、敖倉之間,吸引成皋守軍主動向東渡河出擊,從而戰敗。

但《史記》偏偏記載成曹咎不堪受辱罵而出擊,這種低階、降智的操作一看就是虛構或者瞎編的。

2、劉邦韓信等人聯合舉行的陳下之戰、垓下之戰。

這其實是最終的楚漢大決戰,由一系列戰爭組成,包括劉邦漢軍的陳下之戰,英布楚軍的城父之戰,彭越梁軍的睢陽之戰,以及韓信齊軍的攻陷下邳、迫降彭城,特別是韓信強力攔截項羽的垓下之戰。

對於大漢的定鼎之戰,《史記》對此的記載,居然沒有乙個整體的介紹,包括項羽、劉邦的本紀,以及韓信等人的紀傳。

特別是對於垓下之戰的記載,有理由懷疑那一段是後人加上的,文風用詞都和司馬遷的上下文嚴重不符,而加的又不到位,沒有特別點明劉邦、周勃、陳武三人,其實是位於項羽的後方,即處於動態追擊過程中,這也導致垓下之戰被後世嚴重誤解。

再加上還定三秦之戰的記載,實際情況無非兩種,一是《史記》面世過程中,遭到過刪改(主要是韓信的原因),導致本應被重點記載在韓信列傳中的這兩戰,都被“消失”,導致楚漢戰爭一頭一尾最重要、最複雜、最精彩的兩戰,反而都被搞得雲裡霧裡,真相難明。

二是司馬遷也並未真正獲得原始資料,以及“史家鮮克知兵”等原因,導致他很難理解這兩戰真正的指揮藝術與軍事精髓。

3、劉邦的平城之戰、白登之圍。

這一戰漢軍其實是大勝、慘勝,但總歸是勝利了,包括白登之圍,只是劉邦孤軍突出被匈奴大軍意外包圍,但堅守七天後劉邦等人最終突圍,加上外圍周勃等人的所有漢軍,重創了匈奴軍隊,致使其狼狽敗退。

但囿於司馬遷的和親或者反戰立場,這一戰被徹底搞反了,這種嚴重違背“史德”的做法自然難以令人認同,甚至不齒。

有意思的是,這一戰誕生了“陳平賄賂閼氏”的著名謠言,有發現規律沒有?在之前被司馬遷搞錯的戰爭中,都會出現相當有名的謠言,比如“張儀六裡六百里戲耍楚懷王”、“曹咎不堪受辱而出擊”、“勾踐為質於吳”等,這種明顯降智、不合情理的“史實”,恰恰證明了《史記》對於所屬戰爭的記載,肯定是有問題的。

4、李廣李陵的相關戰爭。

李廣在關市之戰的表現,實際當然是災難性的,但因為司馬遷的避重就輕,導致這幾乎與薩爾滸之戰完全雷同的戰爭全貌,一直沒有獲得後世的充分認知與警醒。

李廣的右北平之戰,以及李陵的浚稽山之戰,都只是漢軍整體戰役“聲東擊西”的構成部分、區域性戰場,但爺孫倆卻犯了幾乎一模一樣的錯誤,同時,司馬遷確實是沒有完全看懂整個戰爭,這也導致了他後半生的人生悲劇。

包括李廣的漠北之戰,司馬遷同樣是沒有搞清楚匈奴單于當時的位置,也反證出他根本沒有理解整體這場戰爭。

當然,個中某些原因後人想必也很清楚。

以上。不難看出,雖然有秦朝“焚書坑儒”、禁毀書籍等惡劣操作,但司馬遷對於較久遠時代的戰爭,比如秦朝建立之前的,反而記載的較為靠譜。

但對於楚漢以來的“本朝”戰爭,卻存在較多問題,這恐怕反映了如下幾點:史家鮮克知兵、個人立場偏好作祟、史書面世遭刪改。

好在,即使如此,後人還是能通過《史記》等相關史書還原出戰爭的原貌,所以犯錯不是問題,存在就有意義。

中元節的歷史記載由來

中元節這個節日,雖然起源具有神秘的色彩,但我們可以從歷史和儒家思想的角度來 它的起源。首先,中元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的 秋嘗祭祖 據傳,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舉行祭祖迎秋的活動。古人重視夏秋之交,為了感謝祖先的保佑和感謝鄰里鄉親的幫助,他們會在豐收的季節舉行祭祖儀式,大家聚在一起品嚐豐收的果實。另外,...

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相信學習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不管哪個朝代的 犯了錯,根據事件大小都會受到懲罰,要麼直接被殺,要麼就是流放沒什麼人煙的地方,其 場率最高的地方,就是海南 嶺南二地,一聽這兩個地方,也是畏懼如虎,但清朝並不同,清朝的 們最怕去的地方,便是極北之地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到底有什麼,會讓這些 這麼害怕?發往寧古塔...

《史記》中第乙個閃亮登場的天子是炎帝還是黃帝?有多厲害?

我們中國人都自稱炎黃子孫,那麼推算起來,炎帝是不是五帝裡第一位出場的大人物呢?但還真不是,是 黃帝 黃帝 公孫軒轅。太史公司馬遷可不像我們那樣對炎帝畢恭畢敬,處處把他抬得高高的,他甚至還有點反感炎帝,說炎帝動不動就想欺壓和侵犯各路諸侯,最後把大夥兒逼得實在沒辦法,一股腦兒全都投奔黃帝去了。就像玩老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