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 周赧王二十二年的紛爭與東進中原之路

2023-07-21 19:22:18 字數 1298 閱讀 7924

伊闕之戰是中國戰國時期重要的一場戰役,也是白起成名的關鍵戰役之一。戰爭爆發的背景涉及到周赧王二十二年前,即西元前293年,當時的政治局勢相當複雜,各國之間的紛爭不斷。本文將詳細介紹這場戰爭的起因、背景和戰役過程。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爭頻繁、國家紛爭的時期。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目標直指中原地區,而魏、韓兩國作為周邊的強國,也不願坐視秦國擴張。雙方之間的矛盾逐漸公升級,最終導致了伊闕之戰的爆發。

在戰爭爆發前,魏襄王和韓襄王相繼去世,韓、魏兩國政局動盪不安。秦國趁機發起進攻,向南韓的武始和新城發動攻擊,導致南韓境內局勢緊張。南韓緊急請求魏國的援助,希望能夠共同對抗秦國的侵略。

面對南韓的請求,魏國王室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立即下令將軍公孫喜點齊人馬,前去支援南韓。魏國和南韓的聯合軍隊匯聚起了傾國之兵,準備對抗秦國的侵略。同時,東周政權也派兵加入了魏、韓聯軍,使得局勢更加複雜。

戰爭爆發後,秦國的將領白起以巧妙的戰術鉗制了聯軍的主力韓軍,然後猛攻較弱的魏軍,使得魏軍無備迅即慘敗。聯軍遭到重創,韓軍受到震懾,且翼側暴露遭到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追擊,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占伊闕,奪取魏國的數座城池及南韓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

戰爭過後,魏、韓兩國割地求和,南韓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憑藉此次勝利勢如破竹,繼續東進,成為了當時中原地區的主要強國。

總結:伊闕之戰的背景複雜多樣,涉及到秦、魏、韓三國之間的紛爭,以及東周政權的角力。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是秦國對南韓的進攻,而魏國作為盟友不願坐視,積極參與對抗。白起的巧妙戰術使得秦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而這也成為了白起成名的關鍵戰役之一。伊闕之戰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也為秦國東進中原開啟了重要的通道。

第四編第34章周赧王(19)

十九 齊楚魏瓜分宋國。一直在為這個亂糟糟的時代提供笑料的宋國又要開始它的滑稽表演。西元前318年,宋國君主戴偃稱王,為 宋康王 宋康王是在把他哥哥宋剔成君打跑後繼位的。齊國收留了宋剔成君,宋康王就恨上了齊國。稱王之後,宋康王派兵向東攻打齊國,奪取五座城池 向南攻打楚國,奪地三百里 向西攻打魏軍。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