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思想的轉變 從自由 虛無到馬克思主義

2023-08-23 23:45:05 字數 3692 閱讀 9822

魯迅選擇馬克思主義,便是因為他始終堅持著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的徹底解放。我們不能把魯迅早期的思想來叛逆其晚期的思想。而當今一些文藝評論家,卻只愛強調早期魯迅的自由主義、虛無主義傾向,不考慮後期魯迅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同,這是有失偏頗的。在經過反覆的革命陣痛後,魯迅丟掉對民眾愚笨的刻板印象,而提出“愚人救國”的觀點。這說明魯迅已經成為了一位馬克思主義者。

一、從早期**窺探魯迅初期思想。

2023年,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如此,魯迅便積攢了十餘篇短篇**,將之整合**集《吶喊》。筆者將從《吶喊》中選取幾篇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從中窺探魯迅初期的思想。

一)《狂人日記》——一半狂人,亦是一半超人。

狂人表面來看,是個“**狂”,是個精神病患者。但從其本質出發,他卻是乙個覺醒者,乙個啟蒙者。狂人,是乙個看清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面目的超人。他從“歪歪斜斜的‘仁義道德’裡看到了吃人的歷史”,他責問:“從來如此,便就是對麼?”,他疑惑:“人人相害的局面,本可以改變,為什麼不做?”,他期盼“真的人”的到來,他高聲呼喊:“救救孩子!救救孩子!”

但他超人的狀態,並沒有長久的維持,並不是羅曼蒂克地打敗了封建禮教,而是“已早愈,赴候補”了。從這個角度看,他也只是半個狂人,半個超人了。或許,正因為這種不完善,他也打敗不了這個灰暗的社會。而這種現實主義的基調,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魯迅早期的深沉與悲觀。

當我提及超人概念,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尼采,談到尼采對魯迅的影響。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魯迅就接觸到了尼采的哲學思想,並十分讚賞尼采對人強意志及強生命力的看法。相較尼采的那種“重構社會秩序、自私自足”的超人,魯迅的“狂人”更帶有先知先覺、啟蒙民眾的社會特性。魯迅還將尼采對主觀意志的推崇,當作對現實的反抗和對個人自由的追求。

不過,這種對社會的批判,只能在或許有希望的吶喊裡收尾。魯迅只能渴望“真的人”出現,但找不到切實的辦法。這個時候,他是苦悶的。

二)《藥》——砍了頭的革命家救不了病死的老百姓。

藥》寫於2023年4月5日,以秋瑾烈士在紹興古軒亭口被害為背景。魯迅寫《藥》,一方面可能是為了紀念英勇就義的秋瑾,另一方面則可能是為了述說這樣乙個令人難以接受的事實:“革命者的死,非但不能使民眾覺悟起來,反而成了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成了他們的笑料。革命者的血,非但不能讓民眾感到同情,反而成了他們治病的‘藥’。他們的死,毫無價值。他們的血,白白流掉。”

當魯迅用文字書寫了這一事實時,便已經將視角轉向到了民眾。革命家如果脫離了群眾,不能帶領群眾離開迷信、麻木的精神沼澤,那他們就必然會失敗。革命者們只能看著前人的墓碑喃喃自語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但是,醫治中國的藥究竟是什麼?魯迅還是沒能直接回答,但從這一時期的傾向看,或許是認為要改革國民性吧?

三)《一件小事》——看似一件小事,實則非常重要。

這篇**最早發表於2023年12月1日的《晨報》上,距離五四運動的爆發並不算過去很久。相較其他的許多作家,魯迅是真誠的。因為魯迅可以猛烈地自省,而有些知識分子卻總是愛批判他人。

*刻畫了兩個人物:乙個是老實善良的車伕,乙個便是自私自利的“我”。車伕可以停下生意去扶乙個跌倒的老婦人,而“我”卻只怪“車伕多事,耽誤我的時間”。*運用對比,將車伕所代表的善良勞動人民和“我”代表的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進行比較,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善良和偉大,以及知識分子的不足。

*還寫道:每當“我”記起這件小事,便總“教我慚愧,催我自新,並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或許正是這一件小事,把魯迅從過去對於民眾愚昧、麻木的單一印象中帶離,並對這種印象進行補充和修改,魯迅在這一時期已經感受到民眾的力量了。

四)總結。狂人日記》裡“救救孩子!救救孩子!”的呼喊,或許能讓我們進行發問——為何要救孩子?我們也可以直觀地回答說:“因為孩子比其他階段的人,更不受世俗干擾,更具朝氣。”而這,便存在演化論的思想了,演化論便是認為“新的比舊的好”。魯迅早期很顯然是受了演化論思想影響的,不過之後,他便從演化論向階級論轉變了,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藥》裡,魯迅雖然看到了群眾覺醒的重要性,但是,這一時期的魯迅還是更關注民眾的愚笨、麻木和迷信,而忽略了民眾的善良、同情和真誠。

到了《一件小事》,魯迅已經開始感受到了群眾的力量,並積極向勞動人民學習,改正自己不良的個人主義傾向,這是非常重要的先聲。

二、現實的碰壁——在革命陣痛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瞿秋白 1933 年指出的,魯迅“是經歷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現在的四分之一世紀的戰鬥,從痛苦的經驗和深刻的觀察之中,帶著寶貴的革命傳統到新的陣營裡來的”

女師大風潮後發生“三一八”**刺痛了魯迅的內心。之後的2023年,魯迅前去廈門大學任教,不久,應邀前往廣州中山大學擔任中山大學教授和教務長。期間前往香港發表兩次演講,後2023年發生軍事政變,白色恐怖席捲上海、廣州。而這次經歷,卻實實在在地摧毀了他曾經篤信的演化論思想,他寫道:“我一向是相信演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然戰勝過去,然而後來我明白我倒是錯了,我在廣東,便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卻分為了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從此,魯迅認清,任何人“在階級社會裡,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這是魯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標誌。

三、後期雜文的馬克思主義傾向。

魯迅後期的雜文佔其雜文總量的十分之七,且其後期雜文更具戰鬥性,充分說明魯迅在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掌握科學理論後,批判**變得更加銳利了。當然,魯迅先生的雜文也很具主觀能動性,他說:“他的雜文,是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感。無論這種想法有多偏激,也願意將其寫出來。”

一)《論“第三種人”》

生在有階級的社會裡而要做超階級的作家,生在戰鬥的時代而要離開戰 鬥而獨立,……這樣的人,實在也是乙個心造的幻影,在現實世界上是沒有的。要做這樣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著頭髮,要離開地球一樣,……所以雖是‘第三種人’,卻還是一定超不出階級的,蘇汶先生就先在豫料階級的批評了,作品裡又豈能擺脫階級的利害; 也一定離不開戰鬥的,蘇汶先生就先以‘第三種人’之名提出抗爭了,雖然‘抗爭’之名又為作者所不願受; 而且也跳不過現在的,他在創作超階級的,為將來的作品之前,先就留心於左翼的批判了。”

魯迅寫《論“第三種人”》是為了批駁蘇汶超階級觀點的,他認為不存在有能脫離階級社會的超階級人的存在。這也反映了魯迅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二)《拿來主義》

魯迅提出對外國文化要實行“拿來主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如同乙個窮青年得到了一所大宅子,既不能採取“放一把火燒光,算是儲存自己清白”的全面排斥; 也不能“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煙”,而是自覺地“占有,挑選”,“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變成新宅子”,如果將拿來主義做一“現代版本”的翻譯,那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了。

四、結語。覺醒年代》裡的魯迅,並不是主人公,而更多的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配角。可是,當我更多了解魯迅,我也就更多地敬佩他。魯迅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他始終堅持著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的徹底解放。

他整個早年,經歷了一場又一場“革命的鬧劇”,他困苦啊!他找不到出路啊!他只能每日抄古碑、讀佛經,想著麻木自己。但是,他總還是心有希望的。他願意為了中華民族“揭露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或是吶喊,或是彷徨,反反覆覆,直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愛那些受困的人民啊,他不希望革命者無端地犧牲啊。他本可以做只在乎學術而拋棄現實、拋棄政治的學界精英,但是他沒有;如果他願意,他本可以成為一代國學大師,但是他沒有;如果他每天只沉浸在個人的幸福中,他或許能活得更長久些,但是他沒有。他不是胡適,也不是周作人,他就是魯迅。

魯迅是真誠的,他批判他人的力度總不及對自己的批判。魯迅是無私的,他願意做肩扛大黑鐵門的力士,把希望留給以後的人,哪怕自己被壓成肉泥。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或許便是為了遇見這些崇高的故人們吧。

年輕一代生育觀念從 造人 到 自由 轉變,是社會進步還是無奈

近日,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 深圳 副校長朱世平在某論壇上發言,他表示,現在的年輕人不生孩子以後生源不夠,引發熱議。過去的時代,人們常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深深地刻畫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生育子女的重視,傳宗接代,延續家族的香火,成為了乙個無法迴避的重要責任。然而,時光飛逝,時代在變遷...

中藥奶茶 從養生到奢華的轉變

奶茶行業的巨大成功讓人們對茶飲品有了全新的期待。然而,隨著新茶飲不斷湧現,奶茶似乎在面對消費者對健康和養生的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為了填補這一空白,一些老牌藥業紛紛涉足茶飲市場,將傳統養生藥材融入中藥奶茶中,希望通過創新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然而,目前市場上的中藥奶茶大多僅僅是在普通奶茶基礎上加入一些中...

妲己 從戰利品到絕代豔后的轉變

妲己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備受爭議的女性人物,她在文學作品和傳統故事中被描繪為迷惑紂王 禍國殃民的蛇蠍美人和九尾妖狐。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妲己與這種形象存在很大的差異。根據史料記載,妲己是一位被作為戰利品進獻給商紂王的女孩,她並非有意 紂王,而是陷入了悲慘的命運。根據史書的記載,妲己是乙個有蘇氏部落女的己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