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凸顯,保護“亞洲水塔”三江源關鍵何在?

2023-08-15 15:37:58 字數 4217 閱讀 7036

介面新聞記者 | 李訊(實習)

介面新聞編輯 | 鄭萃穎。

2023年7月下旬,空氣稀薄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高原上飄著細雨,黑土灘修復志願者正在修復後的草場上調查植物群落數量。

這裡距離西寧約400公里,平均海拔4200公尺以上。遠處未被治理的山頭上還依稀可見赤裸在外的黑色土壤,但近處的草原已經長出了新草,高原毛茛還開出了黃色的花。今年4月開始,在全球**學公司高德美支援下,與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gei)合作,修復了總計300餘畝的退化草場,完成了其三江源黑土灘生態修復公益專案的首場治理行動。

三江源是長江、黃河及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被譽為“中華水塔”。這裡也是高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列入國家和青海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共有88種,佔全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數的32.59%。

在四個月前,高德美、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與牧民一起刨溝鬆土,播撒下披鹼草、老芒麥、中華羊茅、冷地早熟禾、星星草、燕麥、紫羊茅等7種本地草種,最後引導犛牛踩踏、施肥,並進行休牧管理。

青藏高原是乙個獨特的地理單元。作為南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極,這裡經過長時間的自然演化,形成了乙個相對穩定但脆弱的青藏高寒草原生態系統。每個特有物種都是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和雪線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直接影響高原上的水資源**,進而對下游地區的水源和灌溉產生影響。此外,高原上的草地和濕地是重要的碳儲存區。凍土融化將釋放大量儲存在其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加劇氣候變化。

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發起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終生踐行者雜湊•扎西多傑接受介面新聞採訪表示,三江源的生態環境變化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乙個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他說:“這一階段缺乏具體的保護措施,同時傳統的保護文化受到挑戰,盜獵也比較嚴重。”20世紀80年代非法偷獵者大量湧入三江源,盜獵猖獗。在可可西里,藏羚羊數量從20餘萬隻銳減到不足2萬只。2023年,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傑在押運武裝盜獵藏羚羊的犯罪分子時中彈犧牲。當時,他的助理正是雜湊 • 扎西多傑。

改革開放後,國家基礎建設提速,資源需求擴大。三江源出現多個盜採礦點。2023年經青海省排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存在礦點44處。“採礦是特別大的乙個問題,對當地生態影響很大。”雜湊 • 扎西多傑告訴介面新聞。開礦會造成地面沉降。偷採的礦產質量不高,需要用大量清水進行分級處理。洗煤池遺留大量沉積重金屬的廢水。這些廢水流入周邊湖泊河流後破壞當地水環境。裸露在外的礦渣還容易被風吹散,擴大汙染面積。雪上加霜的是,這裡氣候高寒,植物不易生長,修復困難。

此外,當地的道路、房屋建設也對環境造成影響。各個牧場承包到戶後使用圍欄圈圍草場,阻礙了野生動物種群的交流。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蔣志剛團隊的一項研究明確指出,草原圍欄導致普氏原羚棲息地面積縮小,甚至直接造成了普氏原羚個體死亡。“三江源地區的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破碎了,形成‘島嶼’。乙個種群與別的種群沒有交流,受限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雜湊 • 扎西多傑說。

隨著環境保**等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規的出台完善,情況逐漸好轉。2023年,三江源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除特殊情況外,任何人均禁止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而在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也被禁止。核心區與緩衝區均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已經造成破壞的需要進行修復補救。

2023年,中共**辦公廳、**辦公廳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我國正式開始探索國家公園實踐。相較於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由國家批准設立並主導管理,突破行政區劃界線,更加強調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的保護。2023年10月12日,**主席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目前國家公園法已列入***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畫。

專案負責人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彭奎博士表示:“建立國家公園是原先許多駐紮在三江源的環保社會組織的行動目標。”

彭奎博士接受記者採訪,遠處黑色土壤為尚未修復的黑土灘。拍攝:李訊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於2023年起在當地社群開始保護活動,提出在三江源發展“生態服務型經濟”,並聯合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開展“三江源地區農牧民草場經營模式及可持續的替代生計調查”;基於大量的社群實踐,永續聯合多方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構建自然保護體系前提下建設國家公園制度的政策建議”等系列政策建議,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立。

除了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以及當地的環境保護機構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原上草自然保護中心等組織也在關注三江源的環境生態,專案覆蓋草原保護、動物保護和知識科普等領域。

三江源國家公園劃分了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進行分級管理。核心保護區社群優先引導世居群眾向外轉移,世居群眾在不擴大現有規模的前提下,可以開展必要的生活性放牧等活動。

2023年以前,黃河第一站黃河沿站曾數次發生斷流。報道顯示,斷流的直接原因是來水量太小。雜湊 • 扎西多傑表示:“十八大以後當地的環境問題有很大的變化,垃圾、礦場問題不如以前突出。環境問題的最大難點可能還是氣候變化。”

目前,三江源生態逐漸好轉。資料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林草覆蓋率已超過74%,藏羚羊種群數量恢復到7萬餘隻。但全球氣候變暖後,永久性凍土層、冰川雪山都在融化。“因為青藏高原多數都是凍土區,土層特別薄。”雜湊 • 扎西多傑說。《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23年)》中也指出:“三江源生態本底整體好轉、區域性退化的基本格局沒有扭轉。生態退化區域絕對面積大、恢復治理任務繁重。受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影響,區域性濕地退化、草原荒漠化等生態環境風險加大。”

人靠犛牛,犛牛靠草原。植被減少,牧民只能轉向更多天然草場集中放牧,導致更多土地的流失,水源涵養能力減退,加劇下游洪水風險。上游泥沙和汙染物的輸入可能破壞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影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青藏高原上正在吃草的犛牛。拍攝:李訊與多數人想象不符的是,目前,青海湖等各類高原湖泊面積其實正在擴大。雜湊 • 扎西多傑表示,這也是全球變暖的結果:“位於低窪處的湖泊地塊是最硬的,因此目前積水越來越多。但等冰川雪山凍土大面積融化完,湖水面積將會再度萎縮,進入乙個不可逆的週期。”湖面擴大的同時,流入湖泊的支流流量正在減少。

生態修復是乙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並不是只要出現黑土灘的地方都要種草,而是需要科學應對。三江源黑土灘生態修復需要關注土壤、植物和動物組成的不同生態層次。“我們要用牧民的眼光去看草原,而不是城市的眼光。不要看到一片平地就覺得它應該長滿草。”雜湊 • 扎西多傑還提到,有的地方在青海湖周邊大面積種植油菜花,從旅遊景觀和經濟效益上可行,但油菜花不屬於高寒草原生態系統。“一定要超前,至少是同步來做好生態評估。”

目前,這片黑土灘已經再度恢復綠色,專案取得初步成效。根據當地牧民觀察,雪雀、胡兀鷲、狐狸等野生動物明顯增多。在未來植被逐步穩固後,草場還可為大型動物提供覓食場所,進一步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

而恢復後的草場還需要至少三年時間養護。彭奎博士說:“要讓牧民來管護,圍欄管理三年後這裡的草才被真正‘固’下來,然後才可以放牧。我們科學地種,加上牧民科學地管,才有機會慢慢地把這修復起來。”

牧民和家畜其實也是這個脆弱生態的一部分。”雜湊 • 扎西多傑說。融入牧民生活,是草原修復的關鍵一環。據了解,這一公益專案為牧民提供了技能培訓,包括可持續放牧、草原管理的相關知識,幫助牧民提高環保理念。牧民參與草場修復工作的門檻並不高,年寶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普哇傑說:“隨身帶一些草種,蟲草挖了再放一點種子,草就長出來了。”

此外,在已完成的播種工作中,該專案給當地提供了120人次的就業機會。在之後為期兩年的草場看護中,它每年將提供約96人次就業機會。“除了種草,它其實還延伸了很多生計的東西。”彭奎博士說。永續認為,建立生態服務型經濟重點綜合示範村和生態農牧場發展示範村(戶),為社群尋找適合發展的生態產業,並提供技術和資金上的支援等,都能提高當地社群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與成效。

當地牧民參與草原治理。(*由受訪者提供)借助社群居民本土化知識的評估和監督,當地**和機構還可以減少過度治理和弄虛作假,即將未退化的草場納入治理。雜湊 • 扎西多傑表示,生態修復投入大量金錢,“需要監督和公眾參與,包括老百姓的知識。老百姓知道哪個地方是退化的,哪個草地需要修復。”

除了社會力量和當地社群,國家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三江源地區生態補償的政策支援力度,保障和改善三江源地區的民生。公益林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生態移民補助等生態補償政策正在三江源全面落實。對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調查、核算、評估也在持續推進。但雜湊 • 扎西多傑認為,儘管頂層政策設計和具體保護行動都在不斷完善,但由於氣候的巨集觀影響,中下游的環境風險依然存在,環境收益短時間內難以顯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定是可持續的、長久的,才能是金山銀山。”他說。

氣候變化影響整個地球,破壞世界環境

全球氣候變1化已經成為人們無法忽視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我們的地球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氣候變化引起了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如極端天氣事件 海平面上公升 冰川融化等。這些對生命 物種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面對這個全球性的問題,國際社會必須團結合作,共同採取行動。各國 ...

《氣候變化 生命演化的無形指揮棒》

在廣袤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顆獨特的行星,它不僅為生命提供了棲息之地,還孕育了無數種生物。然而,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生命的存在與氣候緊密相連。正如蘇聯科學家 c.貝爾格在他的著作 氣候與生命 中所揭示的,氣候是生命的搖籃,它主導著生命的演化過程。樂享週末分享吧 在地球的漫長歷史中,氣候一直在不斷變化。這些...

中外專家共聚大足 聚焦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護

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大足區召開。鄒樂攝。8月19日,以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護 為主題的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大足區召開。本次論壇旨在以國際化視野匯聚各方智慧型,助力石窟寺保護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並形成有辨識度的石窟寺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品牌,為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貢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