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功名利祿的壞處是什麼?

2023-08-08 17:41:59 字數 701 閱讀 6713

孔子說:“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功名利祿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在物質上能保障人的生存、生活乃至感官享受;在精神上能讓人體味尊重、愉悅乃至虛榮。

但同時,大家也發現乙個問題:為什麼一些智者明明有能力獲取這些,卻故意拒絕、避開乃至拋卻呢?老子、莊子、陶淵明、嚴子陵(嚴光,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好友,多次婉拒劉秀徵召,隱居富春江。范仲淹贊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等人,他們是發現了什麼秘密嗎?還是只是一味兒地懶散、嫌麻煩、脾氣大或者膽小呢?關鍵是,千百年來,他們還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追捧與仰慕,這說明廣大人民群眾也是認可其價值追求的。為什麼會認可呢?我們可能說不太清楚。

但理解不了他們,不妨礙我們崇拜他們。

我覺得,大約是在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不役於物”“不受物累”的天性與訴求,只不過在滾滾紅塵中,外有物質生存壓力、內有虛榮攀比之需,想免俗,太難了!

所以,對於那些能夠擺脫世俗**、致力於活出自我的人,對於那些葆有自在心靈、擁有有趣的靈魂的人,人們只能“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了。

我們達不到聖人的境界,但可以用聖人的話語來進行心理按摩,調節心理失衡。對於財富,聖人說:“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恆足矣。”對於尊貴,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莊子·秋水》)”在道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何必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比,讓別人得意、讓自己窩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