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崩 為什麼歷來北方統一南方?亡秦必楚就是終極的答案

2023-08-25 19:11:10 字數 7322 閱讀 9214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六次巡遊東南,《史記高祖本紀》中解釋說秦始皇如是做的原因是當時社會上有“東南有天子氣”的流言。

東南有天子氣”在楚地有另乙個更暴烈的說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句話既像咒語又像誓言的話最終得以實現,第乙個舉起反秦大旗的陳勝是楚國人,在鉅鹿擊潰秦軍主力的項羽是楚國人,入咸陽滅秦的劉邦也是楚國人。

那場反秦大戰凜然成為了楚國人的“專場”,陳勝起義後短短數月,原楚地規模在千人以上的反秦武裝既達上千個,陳勝起義後,原楚國的各郡縣不斷上演著“郡殺郡守,縣殺縣令”的“好戲”。

楚人的恨與怒成為了掀翻秦帝國的最主要力量,那麼問題來了,楚人在怒什麼?又在恨什麼?

楚人痛恨秦帝國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亡國之恨,秦國在滅楚的過程中的確是用了一些下三濫的手段,比如忽悠、軟禁楚懷王等。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史記項羽本紀》

但是只以乙個“滅國之恨”是不足以完全解釋楚人對秦帝國的怒火的,畢竟同樣與秦帝國有著深仇大恨的趙國,在秦末戰爭中表現平平。

楚趙兩國的差異暗示著乙個事實:秦統一六國後,秦制下的楚國人比趙國人更痛苦。

理解了亡秦必楚的深層次邏輯,就能明白這片土地在之後2000多年裡的興衰規律,以及那個困擾著很多人的謎題:為什麼秦以後,中華大地上的統一大多由北方政權完成?

為什麼絕大多數的統一都由北方政權完成?這是中文網際網路上乙個十分著名的“南北之問”。

很多網友嘗試給出答案,其中一些答案讓人啼笑皆非,什麼“北方人更強壯”呀,“北方人膽子更大”呀。

這是典型的拿打架的思維理解打仗,戰爭是一項需要高度精妙合作的人類活動,紀律性和合作效率遠比身強體壯和膽大如牛重要得多。

而且真實的歷史也與這樣的論證不符:按理來說,越是參與人數少的戰爭,個人的身體素質越重要,但事實卻是在戰鬥甚至戰役層面上的作戰,北方軍隊並不能展現出對南方軍隊的優勢,相反,一些南方軍隊還因作戰勇猛而在當時全國聞名,如三國時期的“丹陽兵”、晚清的湘軍和近代的川軍等。

再者,說南方人比北方人膽子小、戰鬥意志差也是無稽之談,清兵入關的過程中,舉全城與清軍死戰的案例幾乎都發生在南方,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在北方大部淪陷的情況下依舊靠著南方的基本盤扛住了日軍的瘋狂進攻,並堅持到了雙方實力的逆轉。

北方戰勝南方只在南北兩大政權對峙,一方發起統一戰爭的時候才能成立,這種規模的戰爭考驗就絕不是**的人更強壯,**的人膽子更大了,而是哪個政權的能夠調動出更大的力量的完成這樣一種壯舉,它考驗的是整個社會的組織效率。

如是而言,這個問題可以被進一步解構:北方社會的組織效率是否總是比南方高?如果是,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不是,為何完成統一這樣的“超級工程”大多由北方完成呢?

還記得文章開頭關於亡秦必楚的問題嗎?秦制下的楚國人,一定比其他五國人痛苦,這才導致他們更加痛恨秦帝國,楚國人的“超額痛苦”來自**?現在該揭曉答案了:

關於秦制的本質,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秦帝國通過一系列法令讓秦人以原子化的形式存在,秦帝國希望多數秦人的身份是自耕農,所以它的一整套制度都是圍繞自耕農經濟展開的。

那麼,自耕農經濟好嗎?

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制度沒有絕對的善惡,同一種制度在乙個地方表現出善的一面,在其他地方可能就會表現出噁的一面,自耕農經濟也是如此。

在秦國,這套為自耕農經濟設計的制度,更多表現出的是善的一面,可能有人會不同意,秦國的賦稅那麼高(最高時達到五成),兵役徭役那麼重,這是好制度?開玩笑吧。

但是我們要看到,秦帝國在賦予了秦人沉重的賦稅徭役和兵役的同時,還幹了兩件事:

第一是將土地直接給到乙個個自耕農手中,讓普通秦人有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第二是打擊帝國內部的一切中間環節,貴族、大家族、地方豪強的力量都被大幅削弱,這保證了秦國人資源在被帝國收繳後,幾乎不必擔心再被這些中間環節重複收割。

把土地分給個人和打擊中間勢力是秦制的兩個特點,這裡為什麼說是“特點”和非“優點”,這是因為這些制度體現出優勢必須有乙個前提:當地適合發展自耕農經濟。

當年商鞅周遊列國,向各國統治者宣傳自己的那一套主張,唯有秦國真正將商鞅的那一套主張完整的執行了下去,成就商鞅的是什麼?表面上看,是秦孝公的英明神武,但事實上,真正成就商鞅的是那片關中平原。

秦人的基本盤是關中平原,這塊相對封閉,又相對肥沃的土地讓秦人能夠以小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農業生產,只有在這樣的背景下,秦直接向個人發放土地和打擊中間勢力的舉措才是善舉,如果脫離了這一前提,秦制的性質可能就要發生根本性改變。

說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楚國人痛恨秦制的原因了。

戰國七雄中,就國土面積而言,楚國是最大的那個,楚國立國八百年間,國土從祖地江漢平原一帶一路擴充套件至大半南方地區。

但是楚國人擴張國土的方式與秦人那種完全靠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方式有明顯不同。

楚國在兼併其他諸侯國的過程中,大量採用聯合、利益交換的方式,原諸侯國的國君自動成為楚國貴族,且這些貴族在自己的封地上享有很高的自治權。

從這個角度上講,楚國與其說是乙個國家,倒不如說是乙個國家聯盟,乙個個地方小國聯合在“楚”這個天下共主之下,眼熟嗎?像不像周天子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當初被視為蠻夷的楚國以“不服周”著稱,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楚國卻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像周的乙個,這就是歷史的魔力,它只講客觀邏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商鞅變法前,乙個叫吳起的人也曾試圖在楚國削弱貴族,加強楚王室的**集權,但吳起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人亡政息。

如果要問大家吳起改革失敗的原因,人家腦海中的第乙個答案一定是楚國的貴族勢力能量太大,他們聯合在一起將改革扼殺。

但這並不是問題的終極答案,楚國的貴族勢力大是果而不是因,什麼讓楚國貴族的勢力如此強大?

答案是千里楚國境內密布的山川河澤,楚國境內地理環境複雜,除祖地江漢平原外,還有大量的山地、叢林、沼澤地帶。

平原上居住的人,即便只以農業一種方式也能保持生存,但是在山地、沼澤地帶生活的人卻不得不依靠其他生產方式來維持生計,比如打漁、狩獵,甚至是採礦。當然,還有一點也至關重要,那就是商業。

地理環境的複雜性導致了楚國產業的複雜性,而產業的複雜性又會進一步影響到楚國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具體包括:

第一,楚國人並不都是靠農業生活,農業生產中,以小家庭為單位是乙個相當高效的選擇,但是對於漁獵、採礦等行當,以小家庭為單位完全就是災難,所以楚國人的家族相對較大,家族勢力也相對較強。

第二,楚地的山川河澤構成了天然屏障,它加大的楚國王室直接以武力征服周邊各諸侯國的難度,這導致了楚國更傾向於以利益交換國家聯盟的方式合併周邊小國,地理屏障的諸侯也增加了直接統治的難度,所以楚國王室只能把權力下放給當地實力派,追求間接統治,而當地的貴族勢力也相應地處於強勢地位。

第三,楚國相對複雜的地理環境相對分散的政治經濟中心,注定了商業在楚國人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以農業為絕對主業的秦人可以重農抑商,但是楚人必須去互通有無。

看到了嗎?楚人講究地方自治,但是秦制追求的是絕對的**集權;楚國人有時要進行大家族協同生產,但是秦制卻在無所不用其極地追求家庭小型化;楚人需要商業,秦制重農抑商。

秦法中的每一條在秦國當地都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善法,但是到了楚國卻統統變成了給當地人帶來痛苦的惡法,楚國人不恨秦國人那才出鬼了。

秦統一後,將秦法強行帶來了關東六國,相比於楚國,包括趙國在內其餘五國也都是以平原農業經濟為主,所以秦國的那一套對於他們來說,並非完全不可接受,相比於楚人,他們對於秦法的接受度要更高一些,所以在秦末大亂時,反抗的熱情和烈度也沒有楚國人高。

這才是亡秦必楚問題的全部真相,它的本質是兩種不同地理環境下的文明之爭,而這也是南北之問的最底層邏輯。

讓我們再重新梳理一下秦與楚的矛盾:

秦國的組織形式是讓普通秦人原子化,所有資源掌握在秦國國君一人手中,他可以高效地調動這些資源。

楚國的組織形式是多中心化聯盟,楚王更像乙個“天下共主”,當地貴族依舊有很大的權力。

秦楚兩國的制度都是基於當地地理環境而做出的最優解,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秦統一後強行將秦制生搬硬套到楚地,造成楚國人的極大憤怒和痛恨,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人原子化、楚人多聚集,秦國人與楚國人的生活方式在兩國滅亡又深刻影響著北方和南方中國人。

除了統一戰爭中的“南北之問”,中國歷史上還有另乙個“南北之問”:為何中國的經濟中心會不斷南移,自李唐以來,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再也沒有回到過北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講楚國人生活方式的時候已經給出了初步說明:楚國的地理環境注定了楚人會重視經商。

這個習俗會在後世演變為南方人重視經商,其實邏輯是一樣的,北方平原多,適合農耕,靠農業就能滿足北方普通人的多數需求,而南方人則必須去交易,互通有無。

南方人善於經商,除了有經商的需要外,還有另乙個原因:更強的宗親、鄉鄰紐帶恰好能夠形成乙個天然的商業同盟。

對於經商這種活動來說,組織的規模是有講究的,太小了不行,根本支撐不起來較為複雜的商業活動,太大了也不行,它會嚴重影響效率,而乙個大家族,或一群老鄉恰好就是乙個商業組織的最優規模。

商業活動中,信任是乙個很大的問題,而這一點又被南方的宗族和鄉鄰文化給解決了,同族同鄉之間的信任成本很低,信任成本低就降低了商業活動中的內耗,而內耗的高低會直接反映在成本上。

這就是南方人在商業活動領域對北方人的天然優勢,以小家庭形式生活的北方人,在從事商業活動的起步階段就要面臨比南方人更大的難度,你沒有家族成員和同鄉作為天然的合夥人,面對複雜的商業活動,要麼只能單打獨鬥,要麼就得以更高的成本去聯合一群陌生人,當然,你可以說這種陌生人模式的經營理念才更先進,但問題是很多人根本就堅持不到先進理念發揮作用的階段,在起步階段就死於市場的大浪淘沙。

理解了南方人更擅長經商的本質原因,南北統一問題的背後邏輯也就理解了大半:

北方人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原子化不假,這種原子化的北方人在商業領域是難以匹敵抱團的南方人的,但是抱團也有很多人,或者說抱團也有不同的規模。

一般情況下,北方人的生活比較個體化,原子化,而南方人可以輕易靠著宗族和地域認同結成乙個個不大不小的組織,但這只是一般情況下,原子化的北方人是可以被某種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而且一聚集就是超大型組織,一旦這樣的超大型組織成型,它所爆發出的力量就是天崩地裂般的存在。

清兵入關時,其實南邊的南明在紙面實力上是強於滿清的,南方人也並不如滿清統治者認為的那般柔弱不堪,為抵抗滿清全城戰死的情況出現了好幾次,南方人是有血性的,在一定範圍內也是團結的,江陰為地抵抗剃髮令全城男女老少全部戰死。

但是從更高的維度上看,滿清完成了更大規模的“團結”,雖然手段有些不光彩,但是滿清確實能夠更加充分地調動整個北方的資源去對抗被自我分割為一城一池的南明。

沒錯,單拎出一座城,南明的抵抗確實很英勇,但是相比於滿清從整個北方調動資源的能量規模,一座城所能爆發出的能量是有極限的。

宗族、地域認同是良藥,也是牢籠,在商業這種中型規模的組織就能很好完成的活動中,有宗族、地域認同的南方人如魚得水,但是這種認同也不可避免地構成了一種障礙,一種阻止南方人組成超大型組織的障礙。

那種南北兩個政權之間的統一戰爭,考驗的是那個政權能夠調動的資源多,能夠集中的力量大,從東吳到東晉,從南宋到南明,基本都無法解決內部利益集團問題,這些利益集團各自佔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這一畝三分地內部,他們非常團結,但是這種團結具有明顯的排外性,所以南方政權的拳頭很難握緊。

而北方則不同,北方人間的宗族觀念本來就淡,只要有生產資料,其實北方人是很喜歡以小家庭形式生活的,每次動亂之後,北方政權的統治者都可以祭出乙個核彈級的政策**:均田令。

均田令既將小塊土地分給農民,然後讓他們交稅、服兵役,凡是能夠將均田令執行好的政權幾乎都能在短時間內將整個國家的力量高效集中,圍繞均田令,北方政權是可以將整個國家凝結成乙個超大型組織,來共同為乙個目的行動的。

所以在統一戰爭時,雖然南方政權的財富總量,甚至人口總量都是多於北方政權的,但是多年的傳統將你的力量分散掉了,你攥不緊拳頭,形不成合力,你每一塊單拎出來力量都不弱,但是與已經凝結成超大組織的北方政權相比依舊不夠看,對不起,你的命運只能是被各個擊破。

這便是南北之問的全部真相,從秦楚兩國的“愛恨情仇”開始,這樣的故事不斷在中華大地上上演,地理環境決定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組織形式塑造文化習俗,文化習俗又反過來強化人的觀念認知,這是歷史迴圈的本質邏輯。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則為桔。

某些人在某些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確實可以改造環境,但是更多時候,人都是在被環境所塑造。

今天我們站在上帝視角上看歷史會產生一種錯覺:很多身居高位的歷史人物看起來很蠢。

這種錯覺產生的原因是我們無法將自己代入到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中去,如果完成身份代入,你會發現那些看起來呼風喚雨的歷史人物在太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

人又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高低貴賤,莫不如此。

時間的車輪在不同的土地上同時飛馳而過,它碾壓出的車轍或筆直或曲折,這一條條不同的車轍共同匯聚成了乙個厚重的名詞:叫做歷史。

秦崩》系列本來在上一篇本來已經寫完了,但是覺得有些根本上的邏輯問題沒有說清,所以藉著亡秦必楚的話題又寫了一篇,在這最後一篇中,提到了乙個問題:很多時候,看似大權在握的歷史人物實際上是身不由己,秦末戰爭中最亮的那顆星,西楚霸王項羽歷來被嘲諷為有勇無謀的莽夫,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裡,我們將介紹楚滅漢興的底層邏輯,首先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很多決定明擺著是作死,項羽為何依舊要那樣做?

打G2時Uzi心態為什麼會崩?你覺得Uzi表現如何?

心態是第四局崩的,因為他下路對線對著對著,劍魔就肥的沒法處理了。但不蹦也不一定能贏。參考第二局,其實第二局和第一局一樣,前期rng小優,不同的在於,第一局g2的陣容後期更強,也快拖到後期了,結果wunder劍魔藍buff 沒忍住送了,然後rng看著好像一鼓作氣的贏了比賽。實際第一局這波之前兩邊一直5...

為什麼寫作?

逛街回到家,準備開啟膝上型電腦。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後來頭腦裡有個問題,在腦中閃過。那就是,寫作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像我們思考人生活著是為了什麼一樣。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的心情。讓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 其中的邏輯。有的人寫作是為了錢,有的人寫作是為了名,有的人寫作是為了利,有的人寫作是為了更好的...

為什麼要學歷史 為什麼要讀史書

為什麼要讀史書呢 為什麼要學歷史呢。龔自珍說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 絕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古史鉤沉二 原文 意思是要滅亡別人的國家,必定要先篡改除去他們記載過去事實的歷史 毀壞顛覆別人國家的政權,破壞別人國家的法度,必定要先篡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