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為什麼不反劉邦?

2023-07-23 19:46:04 字數 3215 閱讀 6126

秦末漢初是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天下從貴族手中落於布衣。劉邦提三尺劍得天下,四年爭霸,他打敗了項羽,大漢初定,他平定了黔布,韓王的叛亂,最終開創了長達四百年的兩漢王朝。

劉邦本是亭長,周圍卻集聚了一大批人傑。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曹參、周勃、樊噲。而且這些人都是劉邦的老鄉。從起兵到奪取天下,這些人環繞在劉邦身邊,始終不離不棄,在大漢立國後封侯拜相,而只有一人落得身死名敗。

讀這段歷史,總會感概和遺憾,韓信為什麼不反呢?

縱覽韓信一生,簡直是天賜之人,年輕時相貌英俊(滕公奇其言,狀其貌。就是覺得韓信說的很有道理,樣貌也很出眾),投靠項羽,項羽不用他的計謀,投靠劉邦,和蕭何談了幾次話,蕭何就覺得這是個人才,所以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戲碼,才有了劉邦在三軍前拜大將的結果。韓信憑藉幾次對話就被蕭何賞識,並且被封為大將軍,是不是開掛?而這一切才是開始,隨後韓信出漢中,定三秦,平趙齊,最終垓下之圍,滅霸王。歷史上從沒有乙個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到如此高的成就。說韓信是天命眷顧之人不會有人反駁。

但是韓信為什麼不反呢?

韓信最強大的時候,坐擁齊趙之地,手下精兵無數,而那時候劉邦正幹什麼呢?正在被項羽困在固陵,最後求韓信出兵垓下,才在這場決定性的戰爭中獲勝,創立了漢朝。

韓信當時的地位用蒯通的話形容最正確,「王為漢則漢勝,為楚則楚勝,自立則三分天下。」如果當時韓信聽了蒯通的話,可能三國就要提前上演,可以推演下,韓信自立,劉邦不敵項羽只能退回漢中巴蜀,到時候項羽佔據的是孫權的吳地,劉邦在的地方是後世劉備的巴蜀漢中,而韓信所在的則是當時最為富庶的齊趙之地。

而三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晉代魏,一統天下。

但是韓信就是沒有反,他說的是:「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這是韓信的藉口,不一定是他的真實想法,但是韓信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思考的結果是沒有反。

韓信為什麼不反呢?

要知道這點,首先要知道韓信是個什麼樣的人,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是所有結果的原因。

客觀方面有很多人進行過分析,比如韓信手下並無自己的班底,比如劉邦在韓信周圍安插了自己人等。

這篇文章想說的卻是韓信自己到底怎麼想的?

首先韓信是乙個聰明,卻沒有大智慧型的人。

有人不認同,說韓信打過無數勝仗,怎麼沒有大智慧型呢?這裡說的大智慧型是指看透天下大勢,看透人心民心的大智慧型。

韓信年輕時候很窮,到處蹭飯吃。他曾經在當地亭長家裡蹭飯了幾個月,然後亭長妻子不開心,就在一天韓信來吃飯的時候,沒有做飯,韓信知道了對方的意思,覺得受到了侮辱,憤而離開。人走了,總要吃飯,韓信沒辦法只能去城外河邊釣魚,可是總也釣不上來。大家想一下,乙個年輕人,餓的吃不上飯,釣魚又釣不上來,該有多麼悽慘。這時候乙個老婆婆看他可憐,連著十幾天給了他一口飯吃,韓信激動的說將來必定報答。

韓信當上楚王後,確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他給了這個老婆婆了千金,但是還沒完,他給了養了他兩個月的亭長什麼呢?百錢,並且還羞辱了人家,說「公,小人也,為德不卒。」這就不對了啊,這就是所謂的生公尺恩,斗公尺仇啊,老婆婆給了他十幾天的飯,他就賜了千金,亭長養了他兩個月他就羞辱了別人一遍,我覺得任何乙個明事理的人,都不會這麼做。這件小事,就說明了韓信真的是沒有大智慧型,連生公尺恩,斗公尺仇這麼簡單的反常識道理都看不懂,你還指望他在爭天下的大事上看得清麼?

第二,韓信是乙個睚眥必報的好人,或者說是乙個愛面子的小心眼。

愛面子和睚眥必報,從韓信對待亭長和侮辱他的少年就看出來了。亭長妻子不給他飯吃,他覺得受到了侮辱,所以當上楚王後特意去羞辱人家,讓他胯下受辱的少年,他也特意去找人家,但是為的不是報仇,而是洗清自己的侮辱。

可以說胯下之辱是韓信這一輩子的心結,是他鞭策自己的動力,也是不堪回首的過去,現在韓信功成名就,他想去掉自己的心結,洗清自己受到的羞辱,他找到了那個少年,然後說道:「我當初不殺你,不是因為不敢,而是因為殺了你沒辦法實現自己的抱負。」這句話聽起來頗有道理,可是仔細分析,這是韓信在對圍觀的人說的話,是為自己當時受到的恥辱的開脫,韓信的意思是,「當時我受胯下之辱並不是慫,而是我有理想沒有實現,看現在,我功成名就,所以那件事根本就不是羞辱。」假如韓信沒有功成名就呢?假如那個少年當時一劍捅死韓信呢?所有後來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韓信也就沒有機會用結果來洗刷他曾經的恥辱了。

說韓信好人,是因為他對亭長也好,對那個少年也好,只是羞辱,並沒有殺人,在韓信心裡,證明自己就好,不需要別人的性命來證明。如果把韓信換成劉邦,你覺得那個少年能活嗎?把韓信換成朱元璋,我覺得那個少年當場就會死亡。

同樣在韓信決定反還是不反的時候,他的心裡想的也是漢王劉邦對他的好,知恩圖報,這真的是乙個好人。終其一生,韓信真的不是乙個好政客,甚至他都不是乙個政客,他只是乙個好人。

而同樣是受辱,亭長被韓信羞辱一番,那個少年卻被賜了乙個不大不小的官職,我只能說,韓信真的是看不清事情的本質啊,聰明卻沒有智慧型。

最後,韓信是乙個惜命的人,也是乙個很慫的人。

惜命沒有錯,不過中國有一句話來形容這種人,見小利而忘義,成大事而惜身。韓信沒有因為利而忘義,卻因為惜身而沒有成大事。

我想韓信在聽了蒯通的話之後,一定夜不能寐,他一定在想反了他的,天命在我,我韓信也能逐鹿中原。可是這時候他一定想起那個讓他胯下受辱的少年。那個少年的面貌最終變成了劉邦的樣子,他身後的紈絝子弟也變成了蕭何,曹參,張良的樣貌。

自始至終,韓信始終是乙個人,他面對的始終是數倍於他的敵人,他沒有拔劍的勇氣,也沒有捨身的覺悟,等待他的就只有失敗和死亡。

韓信從年輕時候就有高遠的志向,也有實現自己抱負的能力,唯獨沒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性格。

韓信天賜其才,不甘平庸,在秦末亂世中成為了最閃亮的那顆星,然而這顆星光明同時短暫,猶如流星。

如果沒有生在亂世,韓信可能只是乙個鬱鬱不得志的年輕人,但是亂世給了他舞台,也給了他的悲劇。

被貶為淮陰侯後,他路過樊噲的府邸,樊噲聽說了,跪在門外迎接,口稱大王,「大王能到我的府裡坐一坐嗎?」他看著跪在自己面前的樊噲說道:「我怎麼淪落到和這種人一樣了呢?」是啊,韓信始終不明白自己到底錯在**,他雖然還是不服氣,他雖然還是驚才絕豔,可是已經沒了亂世,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可悲,可嘆,可憐。

劉邦憑什麼要殺韓信,他為什麼那麼不講道理?

劉邦和韓信,兩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共同創造了一段充滿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合作與分道揚鑣的故事。回顧古代歷史,我們或許會不禁好奇,為何劉邦最終選擇了與韓信決裂,而非通過理性對話解決分歧呢?劉邦和韓信的故事起源於他們的起義時代。劉邦是一位智勇雙全的領袖,而韓信則是他得力的副手。他們的合作不僅成功地擊退了內外敵...

范增為什麼想要在鴻門宴殺劉邦

根據歷史記載,鴻門宴是西漢初年一場重要的歷史事件。當時,項羽在鴻門宴上設下陷阱,企圖殺害劉邦。而范增作為項羽的心腹,也參與了這場事件。范增為什麼想要在鴻門宴殺劉邦呢?這個問題涉及到范增的個人動機和歷史背景,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進行 首先,范增的個人動機可能是受到項羽的影響和操縱。范增是項羽的謀士之一,...

薄姬一生高潔,為什麼生前會立下遺囑不與劉邦合葬?

薄姬出身平凡,父親是普通老百姓,母親是魏國宗室之女。在戰亂的時候,薄姬的父親早早去世,魏媼將薄姬送到了魏國的皇宮中。在皇宮中,有一位善於看面相的婦人向魏媼透露,薄姬日後會誕下天子。這個訊息傳給了那時自立為魏王的魏豹,魏豹將薄姬納入後宮,百般寵幸。薄姬在軍事上對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戰鬥保持中立,但後來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