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不除濕,一年濕氣沾”,立夏過後,3種“祛濕湯”別忘喝

2023-08-08 16:11:56 字數 1673 閱讀 6122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無論是運動還是飲食,如果想在祛濕這件偉大的革命任務上起到作用,一定要長期堅持。另外提醒各位小廚,除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切記病從口入,你吃進去的東西最終都會變成你的血肉,千萬不要圖一時痛快,去吃一些重口味、不營養、生冷的食物,吃的乾淨,身體自然就乾淨。

薏公尺山藥菌菇湯

食材。薏公尺 50g/山藥 1根。

白玉菇 適量/口蘑 適量/鹽 適量。

竹蓀 適量/薑片 4片/水。

料酒 2茶匙/枸杞 4-5顆。

薏公尺偏寒,如果腸胃不好的話,可以把薏公尺在無油的平底鍋中焙至焦黃再使用。

赤小豆粉葛煲鯽魚

食材。鯽魚 400g/粉葛 500g

赤小豆 80g/豬扇骨 350g/陳皮 1塊。

蜜棗 1個/姜 2片/鹽 適量。

水 適量。

煲湯時小火的時候火不可太小,湯水要保持微微沸騰的狀態。

鯽魚放入湯中最好入袋,這樣魚肉不會散,魚刺也不會跑出來。

煲湯袋裝魚的話,在放鹽前就撈出煲湯袋,撈出煲湯袋的時候用湯勺壓幾下,把裡面的湯水壓出來。

茯苓紅豆蓮子湯

食材。紅豆 150g / 蓮子 150g/茯苓 50g

黃糖 適量 /水 適量。

以上所說的3款祛濕湯,大家可以在夏季常喝,建議一周喝上一兩次即可!

我以上說的幾點,只是一點皮毛,要想深入了解,還需要看一下《百病食療》這本書。因為食療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人體的很多小病症,通過食物營養的補充就可以預防。

《百病食療》這本書中有介紹說,中醫食療在中國菜品中獨具特色,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直到現在也在民間廣為流傳。

中國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既有營養價值,口感好,又可以防病治病,延年益壽。

有需要的點選商品卡即可入手---

白露見一鮮,一年病不沾!「1鮮」指啥?別忘吃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它標志著秋季的正式開始。在白露時節,天氣逐漸轉涼,早晚的露水增多,這也給農田作物的生長和收穫帶來了重要的影響。在民間有一句俗語 白露見一鮮,一年病不沾 這句俗語中的 1鮮 指的是豆腐乳。豆腐乳是一種以大豆為原料製成的發酵豆製產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成分。它被稱為 液體奶...

立秋至,俗語“立秋吃三瓜,一年病不沾”,什麼三瓜?

立秋之際,古代人們習慣以貼秋膘來檢驗自身的健康狀況。在過去的炎熱夏季,人體消耗大量酷暑難耐,因此體重往往會有所減少。當立秋到來時,人們會用懸秤來稱量自己的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以判斷體重是否下降。如果發現體重減少,人們會採取貼秋膘的方式來補充夏季消耗的營養。而黃瓜作為其中的重要成分,因其營養豐富 口感...

“立秋吃兩瓜,一年病不沾”,說的是哪兩種瓜?老傳統還是要遵守

立秋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乙個秋季節氣,也是一年中的重要節點。在古代,人們為了預防秋季的疾病,發展出了立秋吃三瓜的習俗,以期能夠健康度過接下來的一年。雖然現代醫學不能完全證明這個習俗的科學性,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注重養生健康的智慧型和經驗,因此我們仍然可以尊重和遵守這一傳統。立秋吃三瓜,一年病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