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吏難題 歷代官吏的貪腐怪圈,為何難以破解?

2023-08-09 05:22:22 字數 1010 閱讀 5913

“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戰國)韓非子。

人徒知治民之難,而不知治吏尤難。”—元)張養浩。

安得天下之吏廉且循,庶政如水無冤民?”—元)揭傒斯。

從古至今,不論廟堂之**,江湖之草民,大概沒有不知治吏之重要的。吏清,則國泰民安,吏貪,則國破家亡。

歷代統治者中也有不少人研究過治吏問題。明太祖朱元璋曾寫《臣戒錄》,明玄宗又寫《官箴》。清世祖寫《人臣儆心錄》,並對奸臣作了分析,開列八個篇目:植黨、好名、營私、徇利、驕志、作偽、附勢、曠官。此外,在《中國叢書綜錄》中,“吏部·政書類·職官之屬·官箴”專案下,收入著作69種,大部分是關於治吏的。

然而,治吏問題似乎從未解決過,歷代官吏之腐敗,未曾稍有減少,所作所為,似乎每到一定時期,便會變本加厲。帝王昏庸無德,小人紊亂朝綱,嫉賢妒能,勾心鬥角,紛爭不斷。從村官到宰相,絕大多數陰險狠毒、猜忌多疑、氣量狹小、虛偽無德。他們貪贓枉法、**賄賂、假公濟私、爾虞我詐、大肆搜刮、溜鬚拍馬、買官賣官、橫徵暴斂、巧取豪奪、蠶食國家、魚肉百姓,可謂無處不腐、無官不貪。

貪腐似乎是中國古代**的原則。如果做官後,倘有不貪的,勢必被同僚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要麼無立足之地,甚至丟了卿卿性命,要麼同流合汙,大家歡聲笑語,共同發財。

*腐敗使官吏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的整體風氣。貪腐需要權力,有權才可以貪腐,貪腐需要通過不法手段獲得更多利益,通過利益輸送又可以獲得更大的權力,更大的權力帶來更多的貪腐。這似乎成立中國古代官場的乙個死迴圈,當貪贓枉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家內亂、民不聊生至極限,便奮起反抗,然後朝代更迭,然後再陷入這個怪圈中。

明太祖也好,清世祖也罷,無論他們怎麼研究治吏的問題,終究不能打破這個怪圈。事實上,中國古代的這種集權制,權力沒有民眾監督,一定會滋生貪腐,沒有誰能打破。只有當權力真正接受民眾的監督,讓老百姓有更多的話語權,把貪腐**在陽光之下,無所遁形,自然會將這個怪圈打破,這比朝廷對**發幾篇訓誡要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