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黃泉路上預約客,為何“壽終正寢”那麼難?

2023-08-10 02:03:11 字數 1940 閱讀 3550

星雲大師說:死亡不可怕,只是死亡的那乙個剎那、那乙個時刻的死法是值得計較的。

看到古代那些鶴髮童顏的老者,皆能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一直深思,為何現代人,一上了50歲,就疾病開始纏身呢。

而且那些古人,還有現在很多健康的老年人,他們最終都有乙個壽終正寢,乙個順其自然的生命善終。

現如今,有太多的人,在人生最後的那段時刻,都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戴著氧氣面罩,渾身插滿管子,神情痛苦地離去。

這種情況,與“壽終正寢”大相徑庭,談何善終?

黃帝內經》早就說過: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形成才來用藥,體內已亂然後再來治之,就像乾渴才來穿井,馬上要開戰了,才來鑄兵器,太晚了。

古人能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不但獲得健康與長壽,還更獲得了“善終”。

這一切,都在於他們注重“上工治未病”之生活方式。

祖國幾千年的傳統醫學早就告訴我們: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病危、病死)。

然而,在今天,“防病”理念只有少數人有,很多人的認知依然是“健康不看病,有病再找醫生”,在很多人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殊不知,很多疾病的形成,需要一二十年的累積。

在發生器質性病變之前,器官的功能先會下降,當下降到乙個臨界點時,才會發生病變。

如果在疾病發生前,把亞健康處理得當,也就是把“治未病”的環節做好,身體自然完好無缺。

反之,小病不斷積累成大病,最後問題嚴重了,救命稻草就是醫院這條路。

難經·七十七難》經言說: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何謂也? 所謂上工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下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也就是說:上工的治未病,是在診斷出某臟腑有病時,知其將要傳至另乙個臟腑,在**已病臟腑的同時,對還未病,但將要被傳的臟腑進行預防**;通過臟腑對應的五行關係,使已病臟腑得到最快的**。

而醫院治病是先靠檢測儀器,判斷結論憑儀器檢測指標說話。

而依耐檢測指標說話的悲哀就在於:

肝臟壞到50%,檢查指標正常,肝臟壞掉90%以上才叫肝硬化、肝腹水,肝癌!

血管堵到50%指標一切正常,只有堵到80%以上才能檢查出高血壓!

腎臟壞掉50%一切正常,只有兩個腎全壞了才叫尿毒症,透析!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一查出癌症,很多都是晚期,特別是肝癌……因為很多比較重大的疾病,一旦發現就已經比較晚了……

最後自然是該化療的化療,該進icu 的進icu,該插管子的插管子,到最後那就叫什麼生不如死!

這樣的結果,又談何有“壽終正寢”?

人,應該是老死,而不是病死。

如今的治未病科,已把中醫的“治未病”理念引入了歧途!這就是現在“上工”者少之又少的原因,都忙著去做“下工治已病了”。

所以,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所謂挽救大病的輕鬆籌水滴籌之類專案,層出不窮。

不得不說,這是祖國醫學的悲哀!

中國人養生,追求乙個福,其中乙個福是什麼,就是善終。

所謂善終 就是預知時日,無疾而終!

在這一天時日到來,自己把自己收拾得乾乾淨淨,把事情都交代好了,然後在那個日子,羽化人間,飄然而去。

我記得我外婆就是這樣的,90來歲她都能自理,後事早早交代好家人,連走時的哀樂也親自選好,然後在某一天晚上,她早早入睡,第二天一早,家人發現她一臉的平靜,安詳地走了。

沒有任何痛苦安詳地走,這才是在頤養天年之後的壽終正寢,這叫福氣,真正的福氣!

所以我們養生治未病,其實就是在做生命初級階段的春生播種,以獲得老年是的秋收冬壯。

我們要學會怎麼對付我們的老,怎麼去迎接我們的最後一刻。

把疾病拒絕了,身體修好了,連死都是乙個快樂的事情,這才是中國文化的高境界,不痛苦,還有尊嚴的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