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並不只有耕地

2023-09-06 12:44:14 字數 1022 閱讀 6363

一直以來,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理解通常侷限於農耕和農事活動的應用。易經八卦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多數人只將其視作神秘的象徵符號。然而,在與宋老師結緣後,我才發現二十四節氣竟與五行元素一一對應,而五行又與人體五臟的相應關係,這種發現給了我極大的啟迪和感悟。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段話:“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句話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時對應著五行元素,從而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五個時節的變遷,以便生長和收藏能夠適應氣候的寒暑燥濕風的變化。而人體也有五個臟腑,這五臟通過相應的化生出不同的氣,從而表現出喜、怒、悲、憂、恐等不同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中醫講究“辯證之法”,即平衡和調和,避免過度或不足。我們可以將人體想象成乙個完美的圓周,五臟之間相互平衡和牽制,而沒有所謂的“長板”和“短板”,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健康和長壽。

自然界的現象也能夠印證這一觀點。當天寒氣漸濃,地面開始結冰,萬物的陽氣也逐漸閉合,進入潛藏期。內經中有提到“滴水成冰”,就是形容水寒到了極點而冰凍成冰。這種自然界的變化象徵著陽氣的虛弱。而整個自然界的陽氣也容易受到陰氣或陰邪的傷害。因此,萬物都需要順應自然界的節令,進入潛藏的狀態,以保護自身。

與自然界的變化相應,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需要進入潛藏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冬天人們往往感到困倦和沉悶,因為人體的陽氣也在慢慢閉合和收斂。因此,冬季也是保養養生的重要時期,要借助外界的輔助,如溫暖的飲食和合理的運動,來調養人的體內陰陽平衡。

總的來說,二十四節氣與五行元素和人體五臟之間的對應關係讓我們更加入地理解了自然界人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只有通過平衡和調和,我們才能夠實現健康長壽的目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重自然界的變化,根據不同的節氣進行相應調整,與自然共舞,從而達到身體和心靈的和諧。

二十四節氣 立秋

立秋,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乙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便是立秋節氣的到來。此時,氣溫逐漸下降,天氣也逐漸變得涼爽宜人。立秋是乙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因為它標誌著秋季的開始。在這個時期,萬物開始由繁茂走向成熟結果。在立秋之前,天氣炎熱潮濕,農作物生長旺盛 而在...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關於大暑的由來,它源自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和天文觀測。在農耕社會中,人們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將一年劃分為24個節氣,以幫助農民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大暑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20 時,這一時刻被定為大暑節氣的開始。大暑得名於天氣炎熱酷暑的特徵。當夏日驕陽炎熱到達高峰,氣溫達到一年中...

二十四節氣之 寒露

寒露 是秋天的第十六個節氣,標誌著秋季的深入,並預示著寒冷的季節即將到來。關於寒露,有著許多有趣的細節。寒露的起源 寒露節氣起源於中國古代農耕社會。在古代農民的觀察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季的炎熱逐漸消退,天氣越來越涼爽,同時也開始出現露水的凝結現象。寒露一詞就是指露水的冷凝,它代表了氣溫降低到某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