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2023-09-22 14:08:34 字數 6373 閱讀 6843

之江大地65座亞運場館及辦公場地全部使用綠電,市民紛紛參與「我為亞運種棵樹」等活動。以「綠色」為辦賽理念之一的杭州亞運會,正努力成為首屆碳中和亞運會。

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從生產第1000萬輛到突破2000萬輛,僅用了17個月。

綠色低碳發展,步伐堅實有力。

2023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總書記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23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23年前實現碳中和。」

這意味著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無疑是一場硬仗,需要付出極其艱鉅的努力。

一諾千鈞,言出必行。3年來,以***同志為核心的***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推動「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和積極成效。我國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部署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不斷夯實統計核算、標準計量、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工作基礎;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3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620萬輛,產銷量已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氣溫屢創新高,熱浪乾旱頻襲,暴雨洪澇多發……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的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雄心、中國力量舉世矚目。

2023年12月12日,**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23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23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23年增加60億立方公尺,風電、太陽能發電**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在全球氣候治理程序的關鍵時刻,中國作出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承諾,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的自覺行動,體現出中國主動承擔重要責任,發揮了積極表率作用。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難度多大?

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一般要用40年以上甚至70年,而中國只有約30年時間。中國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的背景下開啟降碳程序的,而且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降碳難度之大、時間之緊前所未有。」*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巨集春說。

知難而進,勇毅前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到2023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其中之一是「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也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擘畫長遠,錨定目標,穩中求進。

**總書記在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諄諄叮囑:「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剎車』。」

**總書記在今年7月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我們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但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

**總書記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之際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以『雙碳』工作為引領,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為地球降排放,為家園添綠色。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加快推進。

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構建實施。中共**、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印發《2023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作出頂層設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有關部門出台能源、工業、建築、交通、農業農村等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財政支援、統計核算、生態碳匯等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份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雙碳」政策體系構建完成並持續落實。

一系列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有力舉措落地見效。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落實稅費優惠政策,2023年以來**財政累計安排生態環保相關資金1.78萬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3年底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3億噸,累計成交額達104.75億元。

2023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23年降低約48.4%,超額完成第一階段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在此基礎上,「十四五」前兩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節能降碳成效顯著。

新時代十年來,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超過6%的經濟增長,碳排放強度累計下降超過35%,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介紹。

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推行,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1.2萬面定日鏡緊隨太陽而動,將陽光反射到集熱塔上。西北地區戈壁荒漠上的百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設計年發電量達3.9億千瓦時。

水平位移超3000公尺的大位移井,把二氧化碳送到海底。建於珠江口盆地的我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預計每年可封存約30萬噸。

**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雙碳」目標提出3年來,我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推動能源革命和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減汙降碳協同增效,在發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穩步推進。

我國能源活動碳排放佔整體碳排放的比例超過80%,能源生產環節降碳對於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

8月31日,世界首個630攝氏度二次再熱火電工程在山東鄆城開建,發電機組已經發過一次電的主蒸汽,將再次收回鍋爐迴圈加熱使用。「比常規煤電機組每年節約標煤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4.5萬噸。」大唐鄆城專案工程建設總指揮林躍介紹。

我國開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新增煤電機組執行更嚴格節能標準,發電效率、汙染物排放控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長江幹流,烏東德、白鶴灘等6座梯級電站,**機容量超710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可滿足3億多人一年的用電需求。張北草原,一塊塊光伏板、一台颱風機與藍天白雲交相輝映,源源不斷的綠電點亮北京的燈。

截至2023年,煤炭在全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已從2023年的68.5%大幅下降到56.2%,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增長到25.9%。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和在建核電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佔我國**機的48.8%。」

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為全球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2023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相當於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約22.6億噸,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合計減排超28億噸,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重點行業領域大力實施降碳減汙行動。

工業生產、建築執行、交通運輸等是消耗能源和產生碳排放的主要環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

推進工業綠色發展。江蘇溧水天山水泥***和當地供電部門合力探索「綜合碳管理」,通過開發碳排放**監測管理系統,結合分布式光伏、儲能電站等建設,年減少碳排放近百萬噸。

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專案盲目上馬,推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約3億噸、水泥4億噸、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北京通州區,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160地塊專案現場,建設者們忙著對建築保溫隔熱情況進行檢測。專案經理許有越介紹:「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超過一半,僅綠色防水隔氣膜一項就能減少15%以上的碳排放。」

2023年,我國新建綠色建築面積佔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公升至91.2%;推動既有建築綠色低碳改造,節能建築占城鎮民用建築面積比例超過65%。

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我國首個交通與能源融合示範工程今年5月在山東濟寧建成並正式併網發電,利用高速公路邊坡等空地建設光伏發電設施,為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新能源汽車提供綠色電能。「截至8月初,累計發電量超500萬千瓦時,節約標煤約1800噸。」中國能建交能融合棗菏專案技術負責人高抗說。

持續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推進交通運輸工具綠色轉型。2023年全國鐵路貨運傳送量同比增長4.4%,水路貨運傳送量同比增長3.8%。

綠色低碳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持續加強。

8月,新疆庫車綠氫示範專案建成投產,這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直接制綠氫專案。攻堅克難,自主創新,專案所用的光伏元件、電解槽等重大裝置及核心材料全部實現國產化。

6月,國家能源集團江蘇泰州電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專案正式投產,這是亞洲最大火電ccus專案,每年可捕集消納二氧化碳50萬噸。「我們自主研發了新一代高容量、低能耗吸收劑,整合了新型填料、高效胺**等技術,二氧化碳捕集率大於90%。」江蘇泰州電廠總工程師劉建東介紹。

推進「雙碳」工作,科技創新是關鍵支撐。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建造能力領跑世界,量產單晶電池轉化效率多次重新整理世界紀錄,全球首颱超大容量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併網發電,具有自主品牌的「華龍一號」等三代大型先進壓水堆技術批量應用,氫能、燃料電池、新型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

雙碳」目標提出以來,我國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建成5個「雙碳」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可再生能源技術等重點研發專項,形成了覆蓋節能、節水、環保、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綠色技術裝備製造體系,綠色技術裝備和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

全社會積極行動,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關鍵時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紮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建設森林「碳庫」,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穩步提公升。

今年4月4日,**總書記冒雨來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東壩中心公園的植樹點,同首都群眾一起參加義務植樹。**總書記指出,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植樹造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要一以貫之、持續做下去。

既在廣袤祖國大地上種下片片綠色,也在廣大人民心中播撒綠色種子。從現場植樹,到「碼上盡責」「雲端植樹」,人們踴躍參與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擴充套件到8大類50多種,實現全年化、多樣化、便捷化。

眾人植樹樹成林。「十四五」以來,全國每年完成國土綠化超1億畝,森林覆蓋率達24.02%,森林蓄積量達194.93億立方公尺。全國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連續多年保持「雙增長」,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2023年,全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居世界首位。綠化地球家園,改善全球氣候變化,中國貢獻贏得世界讚譽。

公眾踴躍參與,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成風氣。

上海市虹口區嘉興路街道飄鷹花苑小區,居民拎著垃圾袋來到垃圾箱房前,分類投放、自動稱重、語音提示……只需10秒就能完成垃圾分類投放,還能了解自家生活垃圾有關資料。

近年來,上海紮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全過程處置水平整體提公升。從「不願分、不會分」到「主動分、智慧分」,如今全市居民區和單位垃圾分類達標率均達95%,越來越多的市民自覺將垃圾分類投放。

我國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深入推進,297個地級以上城市已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平均覆蓋率達到82.5%。

綠色出行也日益成為低碳生活新時尚,帶動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產銷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第一。7月3日,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廣汽埃安生產線下線。

從參與「光碟行動」、反對餐飲浪費,到夏季空調溫度設定不低於26攝氏度,從開通個人碳賬戶,到點外賣時不要一次性餐具……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漸成時代新風,為守護綠水青山匯聚澎湃力量。

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中國成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展館內隨處可見「零碳服務 人人共享」的標識,觀眾通過掃瞄***便可加入綠色行動,獲得「服貿會碳中和證書」。9月初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服務**交易會,首次以國家體育館為主場館推出環境服務專題展,設立低碳能源、碳中和與綠色技術、氣候與碳經濟、迴圈經濟四大專區,還在首鋼園設立低碳科技出行專區。

綠意盎然的展會是一面鏡子,對映出隨著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迎來深刻變革,並深遠影響世界。

積極建設性參與氣候變化多邊程序,持續深化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海外非化石能源投資已超過化石能源,相繼建成一批清潔、高效、質優的綠色能源合作標誌性專案……中國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始終積極為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是推動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中國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走上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用實際行動和成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驗和借鑑,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了貢獻。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以高水平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人民** 2023年09月22日 01 版)

縱橫談 書寫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故事

8月15日,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這個首創性 標誌性的紀念日,體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據 人民 8月14 道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 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 綠...

《水妖》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鄉下山間,有一座古老的水庫,它如一塊明淨的翡翠鑲嵌在群山之中。水庫四周是幾個連綿相環的山,而居中的水庫則自然而成,宛如大自然賦予人間的禮物。在一天的黃昏,陽光漸漸西沉,天空一片湛藍,映照在水庫的碧波之中。一艘小船悄然漂浮在水面上,載著乙個年輕的外鄉人。他來到這個靜謐的小山村,尋找靈感和寧靜,遠離城市...

和諧共生 美麗中國 祁連山國家公園向“綠”而行

製作 汪曉青。央廣網西寧8月15日訊息 記者汪曉青 植被覆蓋面積不斷增加,空氣質素顯著提公升,發現昆蟲新種十餘種,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記者從8月14日召開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及祁連山區生態保護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青海省勇擔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重任,以 國之大者 為己任,在推進祁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