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湘西 解放前花垣的陈年旧事 湘西三绝花垣豆腐(十一)

2023-10-24 10:40:23 字數 6347 閱讀 1545

作者:饶沛隆。

四十七 五花八门

(1)花垣豆腐湘西有三绝:花垣豆腐、保靖酱油、河溪醋,几十年前无人不夸。在这里只说花垣豆腐,同样的黄豆花垣人做出来的豆腐就是好吃些。外地亲友来花垣学做豆腐,学会了技术,回到家做豆腐,味道就变了。人们猜想是水的原因。

花垣老街豆腐坊。

花垣的老豆腐用刀子打开,切开面就像镜面一样光溜溜的,豆腐嫩的眼看就要流起来了,可是它就是塌不了,筋丝好得很。老豆腐切成薄片下到汤锅里煮不烂,用筷子夹得起来。下到油锅里煎,整片整片的,翻来翻去也不散。

花垣豆腐不仅味道好,品种也多,有炕豆腐、卤豆腐、炸豆腐、黄豆腐干儿、白豆腐干儿、盐豆腐干、花椒盐豆腐、豆衣、豆腐皮、豆腐丝、豆腐乳、红苕豆腐、包谷豆腐都是当菜吃的。乡下人家里来客了,买不到猪肉,除了杀鸡、煎蛋之外要推一桌豆腐来招待客人。花垣豆腐又便宜、又好吃。

(2)钉鞋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城市生产的胶鞋(雨鞋)运不到花垣来,花垣雨天多,夏天人们都打光脚板,冬天光脚太冷了,当地生产牛皮钉鞋。皮匠铺土法硝制的牛皮用麻线緔成鞋,在鞋底钉上9个“鞋钉子”,鞋底离地面有1厘米高,牛皮可防水,就成了冬天的雨鞋。牛皮雨鞋较贵,为了省钱穷人家用棉布做“钉鞋”。先做成布鞋,刷两遍桐油,鞋底钉上九颗“鞋钉子”同样可以防水。鞋钉子是用铁铸成的,像一朵小蘑菇,有扣子那么大。走长路,挑重担的人穿钉鞋不好走路,他们在落雪结冰天还是穿草鞋,脚板包两层棕,比光脚暖和一点。

(3)扯棚扇公共场所或房子较大、比较阔气的家庭,夏天闷热难捱,没有电怎么办?他们在堂屋顶上安装一个“棚扇”。这个大扇子使用双层的家机布缝成,宽约1.5米,高约半米(可大可小),上下用薄木条钉牢,形成一块布壳子板板,将它挂在堂屋中间拉一根水平的绳子,通过板壁上的滑轮让绳子垂下来,把这根绳子一拉一放,这把“棚扇”就煽动起来,大家就坐在“棚扇”下乘凉、摆龙门阵。

(4)染坊以前农家自己纺纱织成的家机布,都是白色的,要染成蓝色、黑色,必须送到染坊去染,自家染的布容易掉颜色。染坊除了用染料水浸泡、煮开之外,还要用“踩岩”反复滚压,让颜色吃进棉纱里去。这个“踩岩”有。

四、五百斤重,像一个u字形,有一米多高,30公分厚。把浸泡颜色的布卷成圆筒放在“踩岩”下滚压。染匠是一位壮汉,两***站在u形“踩岩”顶上左右摇晃,让布疋滚动,师傅还要控制“踩岩”前后移动,才能使整疋布碾压均匀。完成滚压之后还要挑到大河里去漂洗,几丈长的布泡在流水里,没有一把力气是拉不上岸来的。然后还要晒在。

六、七米高的架子上,所以染坊师傅都是很壮实的男人。

花垣民间扎染。

贵州的模板印花技术传入,永绥可以印制白底蓝花的被面了。

后来染料不断改进,渗透力越来越强,染布机械化,不用笨重的“踩岩”了,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

(5)火链早先抽烟的乡下人,总是自带旱烟袋,腰间挂着烟荷包,以及火链、火石、等物件。上坡下田干农活,休息时抽袋烟,自己打火。那年头没见过打火机,连火柴(花垣人叫洋火)都买不起,况且火柴肯受潮划不燃,不如火链可靠。他们用的火链(一个椭圆形的铁环,像手镯那样)和一小块硬石头(石英),在石头上放一点晒干的蒿草,用火链在小石头上猛擦,冒出火星点燃蒿草,把燃烧的蒿草放在烟袋锅里就可以抽烟了,这比古代的钻木取火又进一步了。目前用的打火机也是这个原理,现在用的燃料不是干蒿草,而是易燃的汽油或液化气。

县城的人抽烟多用水烟袋,铜制的水烟袋像当今西洋乐器的沙克斯,中间装有清水可以滤掉一些粗颗粒物质。所用的丝烟,将烟叶泡制加工,加入茶油***有点香味。老街上许多人家里都有铜制的水烟袋,大炼钢铁时都搜走炼钢去了。

(6)煤气灯永绥县在没有电的年代,晚上演戏就要点煤气灯才够亮。老街上只有一个叫王朋的师傅会点煤气灯,他家有盏煤气灯出租,如果要演戏就要租他的煤气灯而且连点灯的人一起租,因为只有他一个人会点煤气灯。点煤气灯不是划一根火柴就能点亮的,要打气、预热、开油门,都要掌握分寸。一个煤气灯比500瓦电灯泡还要亮,戏台上挂两盏煤气灯,把台上台下照的亮堂堂的。

有时候戏演到半截灯突然冒红火就不亮了,只好暂停演戏等王朋来修煤气灯。一个晚上总要灭一两次灯,演戏时王朋必须坐在台上伺候这两盏灯。如果灯修不好戏就演不成了。

解放初花中买了两盏煤气灯,师生在中山堂演戏,用煤气灯蒙上五颜六色的玻璃纸,向戏台上射出彩色光,人们觉得好好看。

(7)讲书夏日的夜晚,人们劳动了一天坐在自家门前摇着蒲扇乘凉。东门口肉案上李老爷正在“讲书”,点一盏桐油灯,豆大的火焰一闪一闪的,他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的念《薛仁贵征东》、《说唐》、《济公和尚》等故事。就像当今收听电匣子里的“评书”一样,大人小孩都爱听。一个晚上只念两回,李老爷上年纪了,他大声念书也很累,一会儿抽袋烟,一会儿又喝杯茶,又不收费,人们很感谢他。为了听得清楚,靠李老爷近点,要早点去占好位子。听来听去就上瘾了。在没有娱乐节目的年代,听书是一种高级享受。

(8)讲圣语有几户人家做善事,劝人行善,在夏天晚上乘凉时,开台讲“圣语”,这比李老爷讲书又复杂一点,他们在自己家门口摆上高桌子,桌前挂一副“神帐”,其大小不过2尺见方。桌上设置香案,燃烛烧香,还供着一个神牌,上面写什么字,因光线太暗看不清楚。讲“圣语”的人站在桌边,手捧一本书,他时而高声朗读,时而又带着曲调唱词,声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情。当他讲到生动感人之处,几个老妪还陪着洒几滴眼泪。“圣语”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诫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劝人多做善事。作恶者即使在世时没遭到报应,死后在阴间也躲不过奈何桥上被牛头马面叉下河去,让毒蛇猛兽慢慢折磨的恶果。此外他还讲那些婆婆整媳妇、丈夫虐待妻子、儿女不孝顺父母的故事,讲得生动感人,最后都落在善恶必报的因果关系上。

(9)开脸花垣人叫“扯头”,女人要出嫁,在结婚前两天要请专业大码来家里给她“扯头”,大妈在姑娘脸上扑一些香粉,用一根细线在手指上缠来绕去,用牙咬住细线的一处,细线形成一个三角网,舞动十个手指,这个线网在脸上夹来夹去,把脸上的汗毛拔出来,脸就显得干净了。有些妇女汗毛较重,如果用剃刀刮,汗毛就越刮越粗,越刮越黑。用线网扯汗毛是连根拔,汗毛再长出来时间要长一些,不会变粗。

有些爱打扮的妇女,两个月扯一次头。如今扯头的妇女不多了,这个行业赚不了几个钱,这门手艺被淘汰了。

开脸。图源于爱文化的大叔。

渔鼓筒 渔鼓筒是用一根长约1米的竹筒子,一头蒙上蛇皮,敲起来嘭嘭着响。花垣城里过去有两个唱渔鼓筒的艺人,一个中年男人,白天收拾垃圾烧灰卖钱,晚上他就打渔鼓筒增加点收入。他左手抱着渔鼓筒,拿着一只铜鍤。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拿一根筷子,其它三指伸直,用三指拍打渔鼓筒,同时用筷子打铜鍤,发出嘭嘭、叮叮的响声给她沙哑的唱声伴奏。如果有人花几个钱请他唱一段,他就坐下来唱一段典故。可是东门外坐在门口乘凉的人都不富裕,舍不得花钱听唱曲,我们小孩也沾不了光。

还有一位穿着讲究,双目失明,戴一副墨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打渔鼓筒,道具大同小异,他们走街串巷挣几个钱,补贴家用。

(11)独角戏早先有一种玩独角戏的艺人,他们在街边上支起一个两尺见方的布棚,顶上朝街那面开一个窗口孩子们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小木偶表演,有个小人打来打去,或顶着旋转的磁盘表演滑稽的动作。又是敲锣打鼓,又是喊叫吵闹,非常热闹。这许多动作都是一个人在不棚子里操作的,不让人看见,据说表演者手脚嘴巴没有一处是闲着的。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全凭木偶的动作和各种尖叫声,能看懂剧情。一台戏大约演半小时,表演者走出帐篷来讨钱,孩子们一哄而散,几个有爱心的大人给几个零钱。

这种独角戏解放后就没人玩了,可能是人民**给他们安排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

(12)捏糖人县城里有一个中年男人,有捏糖人的好手艺,他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生活而奔波。担子一头是熬在炭火炉子上的五色软糖,另一头是旋转中彩的圆盘。他做的糖人有孙悟空、猪八戒、关公、张飞等戏台上的人物,盔甲在身,手拿刀枪,惟妙惟肖,也做一些桃李花草等简单糖品。他用糖做一把一尺长的喇叭,吹出的声音与小铜号差不多。他每到一处吹响这个糖喇叭,吸引小孩来照顾生意。2分钱转一次奖牌,运气好能中一个小人,运气不好就得一个糖泡泡。可能是这个手艺难以维持生活,没人继承,连他儿子都另谋职业去了。

糖画。图源于遇见城墙。

(13)灯盏窝儿花垣人念快了就成了“丹尔”,这个小吃在花垣城乡都可以找到,但临近各县难以寻觅。不是说“丹尔”有多么好吃,花垣人视为珍品,而是因为它便宜、到处可以买到。早先花垣人习惯吃两顿饭,大约上午10点钟吃早饭,学生上学、打早工的人,早上要吃点东西,路边买几个“丹尔”最为方便(花垣人叫过早)。拿现在来说一块钱买4个“丹尔”,小学生就能当一餐早饭了。由于销路好,炸“丹尔”的人也多。花垣人从没长牙开始吃一直吃到牙齿落光了还在吃,嘴巴里的“丹尔味蕾”已经长满了。春节前几天许多人家里都要炸一篓子“丹尔”过年那几天煮着吃,可见花垣人对它情有独钟。还有一些小食品,如:米豆腐、米粉等都有花垣的特色,要保持原有风味,不要追求高利润,降低质量,倒了品牌。

(14)甜酒又叫江米酒、醪糟。我吃过许多地方的甜酒,就数花垣和贵州两处的最香、最甜,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许多地方把江米酒搞成大宗商品,大量加水、加糖,没有一点甜酒得本来味道。花垣人莫搞那种蠢事,把牌子搞倒了,地方风味没有了,败坏了名誉。

北方人不会做甜酒,他们买那些瓶装的白糖水加香精调制的江米酒,吃不出好味道。

(15)揉凉粉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夏天的傍晚拿个大钵头到水井边去揉凉粉,先舀半钵凉水,把装有凉粉籽籽的布口袋放在水里揉搓,待胶汁挤出后,放在井边,不一会儿就成了一盆半透明的果冻,这就是凉粉。把凉粉舀在碗里加一勺红糖、一勺醋,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最能解暑。小北门外的龙头井、涧水坡、塘门口儿的小水井边最适合揉凉粉。现在有了冰箱,在家里就可以揉凉粉了,反而做的人少了,人们懒了,花几个钱买果冻吃。

花垣老街卖“凉粉”的传统手艺还在。

后记

我从2023年11月中旬至2023年3月下旬断断续续写了“花垣的陈年旧事”四十七个小段子。感谢封面湘西连续发表,得与家乡父老兄弟们见面,得到《边城文学》编辑部、花垣县政协文史室、花垣县党史室以及乡亲们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特别要感谢封面湘西给文章增加许多插图,使读者看了更为亲切。

我基于对家乡的怀念,留恋家乡的山山水水,难忘的乡愁,追忆童年往事。我虽然在外地生活近七十年,还能讲一口纯正的花垣话,吃饭离不开辣子,会做酸辣子,会炸“丹尔”,我还归纳了五百多条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花垣方言”。

在“花垣的陈年旧事”中所讲述的人和事,是从个人角度片面地讲述了发生在老百姓中间的事,只能叫“一孔之见”,民间的事没有文字记载,由于年代久远,仅凭记忆难以准确,特别是年代、地名难免有误。

读者的点评、鼓励、批评意见,我都仔细的阅读,并记录在册,认真思考。

我不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是一个理工男,没有文学底蕴,不会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文章看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味道,也不会推理、引申,只会直来直去,想到**就写到**。但我说的都是真人真事,没有捏造和瞎编,无哗众取宠之意。就当是和乡亲们聊聊家常,摆个龙门阵吧!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解闷。有些故事(如:赶尸、翻刀梯、踩铧口、天心眼···不要较真、不要刨根挖柢,使它们成为神秘湘西的一部分,我不愿意写出来。

最遗憾的是缺少老**,解放前永绥县城里只有一家照相馆,用的是大木箱照相机,搬动很不方便,谢老板文绉绉的,**肯到野外去拍风景片,也付不起钱。照一张巴掌大的黑白相片要花一个月的伙食费。即使少数有钱人家拍有相片,多次运动查抄,也难保留至今。

文中差错在所难免,恳请乡亲们指正,感谢不尽!

饶沛隆2019.3.25于天津。

全文完)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持续关注!

湘西奇迹 罗文杰的投降引爆土匪大翻盘

年,湘西山峦间悄然萦绕着弥漫的土匪硝烟,而罗文杰的投降,竟成为解决湘西土匪难题的奇迹引爆点。段落 湘西困局。湘西地形险峻,为土匪提供了理想藏匿之所,使解放军在剿匪行动中屡遭困扰。湘西土匪问题旷日持久,是解放军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段落 罗文杰的传奇。罗文杰,湖南永顺县人,出身富贵却背负游荡习性。经历波...

解读历史 五大书记与解放战争的指挥核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关键转折点。年,为核心的五大书记集体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进程带来深刻影响。这一集体领导团队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还铸就了党史中的传奇篇章。本文将解读这一历史时刻,从中 和 军委的角色,以及五大书记如何共同领导党迈向胜利...

陇西博物馆 西陲要塞的历史和文化之旅

陇西博物馆 西陲要塞的历史和文化之旅。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来说,最直观和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参观博物馆。到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观光时,可以把它的纪念馆当作一个落脚点。陇西县博物馆坐落在李家龙宫的正对面,占地不大,收藏有多件文物,分为永久展品和临时性展品,其中基础展品为 陇西历史文明 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