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路徑探究

2023-10-17 17:23:14 字數 2205 閱讀 8187

在新時代的新徵程中,我們必須堅定地樹立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美麗中國的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據2023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公布,我國目前鄉村人口仍佔36.11%,數億農民構成乙個不容小覷的重要群體。因此,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前提,這不僅關乎綠色發展之大局,也是關乎民族復興之大業。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對於鄉村復興和構建美麗中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鄉村振興是一項多元戰略,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組織等多領域的全方位振興工作。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目標之一,意義重大。鄉村作為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保護和維繫農村生態環境為我國綠色發展策略奠定堅實基礎。鑑於此,本研究從鄉村人居環境、體制機制和思想文化三個維度出發,旨在促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結合。

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宜居鄉村。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一是要改善鄉村工、農、畜禽養殖等農業環境治理,力求將《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3年)》落實落地,以現代化農業發展技術提公升農業發展質量。二是提公升鄉村生活環境治理,通過整體規劃廁所和提公升公廁衛生質量、垃圾分類和垃圾轉運等措施,整體提公升村容村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以豐富的土地資源、廣闊的綠色植物等置換綠色空間,為廣大農民建設乙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進而促使百姓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發揮體制機制有效作用,建設生態鄉村。

從巨集觀角度來看,生態鄉村的建設過程中,應以現行的頂層設計和政策作為指導,充分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和行為激勵方面的關鍵作用,用以持續維繫生態系統產業化和生態化發展的程序。此外,本土企業可深度挖掘和開拓本土文化,透過內在潛力執行傳統工藝的再生。非遺文化、文創產品、民族服飾以及本土特色有機產品等整合地方特色品牌。也可以啟用本土旅遊產業,將各種旅遊元素聚集在一起,提供多元互動和體驗的服務,使得鄉村產業變得更加繁榮。為了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主管部門也可以進一步完善地方政策,調整投融資舉措,為鄉村建設提供不竭動力。自然資源、宅基地等產權管理可適當創新,盤活不動資產,或是將農民資金轉變為企業股權,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思想,真正效益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進而以共同治理實現富裕。同時,產業結構的更新與發展,也需要加強生態補償機制和管理機制的創新,充分發揮積極領導的帶頭作用,保障鄉村建設與生態建設的一致性。

重塑鄉村思想文化體系,實現人文耦合。

鄉村振興需要塑形和鑄魂兩個方面的文化振興。鄉村振興具有長期性,需要民眾在歷史經驗中總結並創新,提公升本土文化內涵的同時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凝聚人心,增強信心,引導村民重新煥發活力,並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和熱情。全面深入挖掘鄉村本土文化背後蘊含的歷史故事、人物精神以及時代價值等,以新時代創新本土化內涵,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傳承和弘揚鄉村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村民能夠扎根農村的堅實根基,將文化以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識。同時加強對農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情操。這種做法不僅有助於更廣泛地傳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和中華的卓越傳統文化,同時也有助於繼承和發揚革命文化,從而提公升農村文化教育的活力、吸引力和影響力,並增強農村文化的軟實力。

建設美麗鄉村,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持續並深入地推動生態鄉村的建設,任務繁重、壓力巨大。為了更有效地應對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複雜挑戰,民眾必須加強對潛在風險的認識,樹立底線思維,並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從而構建乙個美麗的生態環境和經濟體系。一要強化責任擔當,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位置。必須堅定地建立生命共同體的觀念,並積極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信念,以促進鄉村生態系統建設質量的持續提公升。堅持以農民利益為本,把保護好農村環境作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的大事來抓,切實讓廣大民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二是合理調配資源,充分發揮山水、田園和人文等多種資源的優勢,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來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從而加強鄉村產業結構公升級的硬實力。同時,加快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著力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通過大規模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以及積極促進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等多個產業的壯大,我們正在嘗試構建乙個「生態+」的複合型經濟增長模式。這將有助於培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動力,並進一步加強和擴大生態經濟的「蛋糕」規模,從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天然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人民福祉,是鄉村發展的有力支柱。要著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充分發揮體制機制有效作用,重塑農村思想文化體系,提公升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素質。

作者:張月嬌,陳心怡;湖北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

*:光明網。

黃平 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 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和美鄉村

黃平縣谷隴鎮山坪村,擁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自然風光。近來,該村致力於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通過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和美鄉村,為游客提供優質的鄉村旅遊體驗。在這個美麗的鄉村中,金燦燦的稻穗和農田中穿梭的村民,形成了一幅充滿豐收喜悅的畫面。谷隴鎮山坪村依託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積極發展鄉村旅遊。山坪村位於黃平...

用數位技術為文旅生態圈融合發展賦能

炫生活科技展廳內,資料大屏正對ai感知中心專案進行資料的實時同步。該專案利用gis bim ai 物聯網 大資料等新技術,對城市進行全域即時分析 指揮 調動和管理,立足於感知 歸集更多 城市脈搏 資料,以感知裝置為基礎 資料創造為紐帶 人工智慧為驅動,將生產 生活等多維度資料匯聚連線,從連線 資料 ...

勐景來 “農康體旅”融合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美好畫卷

走進勐景來村,路邊的玉公尺隨風搖曳,水塘中的睡蓮含苞待放,村子裡絡繹不絕的遊客穿梭於乙個個特色商鋪中 一幅集 農 康 體 旅 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畫卷徐徐展開。近日,全省國企改革發展三年新徵 圖 全 採訪團來到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打洛鎮勐景來村,走進了這幅美麗鄉村的畫卷中。中緬第一寨 的勐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