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笔记43 韩楚风凭什么成为丁元英的知己?

2023-10-30 11:55:25 字數 4829 閱讀 5822

上辑讲到“**英与智玄大师对谈‘得救之道’”,智玄大师的那句“大爱不爱”不仅暗示**英的计划因符合天道能得偿所愿,且也暗含“舍”的机锋:因为“舍得”同样天道法则,既然得了“大爱”,那就得舍弃“小爱”,如此“失小得大”亦是“大得”。所以**英其实并未真正听懂智玄大师的全部深意。

关键其实在于如何看待“死亡”——若将死亡定义为“失去与终结”,那么则该“悲伤”;若将死亡看作为“升华与回归”,那么则应“欣喜”。故孔圣人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若以孔圣人的标准为标准,那么“自杀前的芮小丹”是否“真正悟道”?如果她真正悟了道,那么她的自杀或许又有另一层深意,甚至亦有“舍己度人”之意。

而**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谈则甚具“禅意”,让我等世俗之人不由云里雾里,所以作为“俗世人杰代表”的韩楚风开始了他的“翻译”

韩楚风因为先前不了解情况,所以一直没有参与谈话。此时听了智玄大师一番话心生感慨,说道:“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大师坦言等级乃天道与代价,不拘门户之见,令晚辈十分敬佩。晚辈在想,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

“佛教主张利和同均”乃世俗理解之佛教,即主观之佛教。恰如“一切人造主观之偶像”皆是“完美的”,但这完美实则只是世人主观幻想之完美,但纵观世间万物,是否存在“完美”?答案是“并不存在”。所以韩言“佛教主张利和同均”实则已然偏离佛学真谛了。

至于“如果强者在公开、合法的情况下都可以做到杀掠,那么在不公开、不合法的条件下,弱势还剩下多大空间?”即究竟应不应该“顺其自然”?如果“顺其自然发展”则或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最终强者完全掌控一切,弱者则永无翻身之地。但他似乎忽略了“平衡”之天道根本法则。

佛度心苦虽慈悲,但人毕竟还有物质的一面”即人有欲望方为人,佛虽慈悲能包容一切,视存在即道理,但若不去控制人的物欲、顺其自然发展,那么不被限制的强者又会发展成怎样的存在?

智玄大师对韩楚风笑了笑,说:“施主不必拘礼,请讲。”

韩楚风说:“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势群体期望破格获取与强势群体期望更高生命价值的社会需求之间建立一个链接的纽带,或许更有积极意义。强势群体仅仅适用一般的竞争规则是不够的,主流文化应该对强势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强势文化体系,赋予强势群体更高的生命价值。当然,这首先是以不平等为先决条件。”

——韩楚风的话即是在说:

主流文化首先应正视并接受“世界本不平等的现实”,而非刻意表面强调平等并压制“表面的不平等”

如果能够真正正视并接受“世界本不平等的现实”,那么就不会去强压或强行“平等”,而是会引导“强者与弱者形成命运共同体”,树立一种“更高的道德标准”让强势群体在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获取更高的生命价值,形成正向循环。

翻译成白话即:直面、接受、不逃避、不自欺欺人。

智玄大师说:“利和同均,不平等已在其中。”

韩楚风说:“主流文化,当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社会关系的文化。如果人的行为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需要,那么这种价值无疑也首先是政治的或宗教的价值。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既不利于鼓励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也不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智玄大师的话即:为何“利和同均”?因为“不均”才要“同均”,讲“利和同均”实则已在表明“本就不均”。韩楚风的话实则在暗讽当下主流文化的“主观性与自欺性”:看似在维护平等,实则是在逃避,且对“推动社会进步与改善社会关系”起到反作用。“当社会将道德价值全部锁定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时候,个人道德就没有价值空间了”即指出应为“个人价值”留发挥空间,而不是一切都是“集体规范要求”,如果都是“被外力要求着走”,那么只会使人愈发抗拒,最终适得其反。

智玄大师说:“施主的观点与佛教的主张并不矛盾,不同的是施主认为主流文化应该给强者个人一定的道德价值空间。贫僧以为,无**德记在哪一家的账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都将是众生的福报。”

韩楚风说:“只是,等级一直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禁区,大家所以小心翼翼绕开禁区,是唯恐平等、尊严之类的东西受到伤害。”

—智玄大师的话即“存在即道理”,一切皆是“因果”,无论是如何实现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只要社会发展与进步了,那么就是做好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因”。就像如我般一类人总是对当下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与问题存在各种不满与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发展与进步,而发展与进步总伴随着问题与试错。

所以不能只想要“发展与进步”却不接受“问题与试错”,那就是主观理想主义、脱离现实,背道而驰。

韩楚风的话实则依旧是对“现实”的一种“对抗”他说的的确是事实,但也只是他所看到以及他所能看到的“那一面”的事实。

喝过一道茶,智玄大师给大家续上一轮开水,对**英宽怀一笑,说:“释、道、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施主这一刀下去,一个都没幸免哪,哈哈哈……”

*英说:“不敢,不敢。释、道、儒均是博大精深的学派,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程,是伟大的文明。但是,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毕竟是以皇恩浩荡为先决条件的文化,讲的都是皆空、无为、中庸的理,以抑制个性而求生求解。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市场经济的民主与法制,诸家学说也面临一个如实观照而俱进的课题,是传统?还是传承?统则僵死,承则光大。”

——说白了:**英就是极端鄙视传统文化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有一种自卑感,老是格格不入。"这其实也在暗示:

他一直不接受现实,在逃避现实、对抗现实。但存在即道理,他对抗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是“自然”。所以智玄大师才会指出他“距得道只差一步,但那一步却难入登天”。

智玄大师说:“施主尚未畅所欲言,不好。海纳百川,施主纵是沧海一滴,我佛也愿汇而融之。今日有缘一叙,自当请施主开诚布公,以利佛理修证。”

*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慧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

——*英之言翻译成白话即:当下佛教实则以“欲”度人,即通过“修佛得福、得寿、得善果”为诱,引发人的欲望从而“向善”,最终却使人“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虽能引人不得“恶果”、多行“善事”,但却是以激发人的欲望为驱动,使人愈发“背道而驰”。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智玄大师所言实则肯定了**英所说确为现状,但也指出了“修行在个人”的核心根本:比如智玄大师即在如此现状下的虔诚修佛者,即便大多数“出家人”已“志在入世”,但他却依旧“不染”,故而核心还是在“我”,外在只是“借口与理由”罢了。

好了,这期就到这吧,下期主题:

有无看懂:智玄大师调改的《悟》之上阙究竟有何深意?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欢迎持续关注,期待交流共进。

《天道》笔记37 丁元英为何会让韩楚风准备10万“敲门费”?

上辑聊到 英是如何将 变成提款机的 或许由于转入 论道 主题,这一部分的所有对话似乎都开始充满 禅意 起来,有些 意味深长 不易理解但核心永远在 内 不在 外 该 懂 之时即便只是见人 拈花 也能 开悟 时候未到即便 他人掰碎嚼烂送到嘴里 依然无用。与芮小丹分别之后,英正式踏上了 五台山问道 之旅,...

《天道》笔记97 “剖析”叶晓明,一竿子到底

上辑聊到 叶晓明此生最好的机会是如何自行断送的 天道 笔记 叶晓明 此生最好的机会 是如何自行断送的?这其实揭示了一则现实 之于没有特殊资源与背景的普通人而言,最优的 成功 之路应是 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到底。但核心与前提是什么?答 能够准确识别出 何谓正确 其实普通人的根结恰在于此,不是总想 朝三暮...

《天道》笔记44 丁元英之《悟》与智玄大师的真“悟”

上辑聊到 韩楚风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层看法以及 英对于现实佛教问题的思考 正所谓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韩楚风之所以能与 英成为知己之交,不仅因为二人段位相似,更因为在底层观点方面基本一致,只不过 英 犀利与直白 而韩楚风则更为 圆融 罢了。作为 凡人中的人杰 二人都能一针见血的看到问题及其深层根源,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