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笔记44 丁元英之《悟》与智玄大师的真“悟”

2023-10-30 11:55:25 字數 4345 閱讀 5550

上辑聊到“韩楚风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层看法以及**英对于现实佛教问题的思考”,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韩楚风之所以能与**英成为知己之交,不仅因为二人段位相似,更因为在底层观点方面基本一致,只不过**英“犀利与直白”,而韩楚风则更为“圆融”罢了。

作为“凡人中的人杰”,二人都能一针见血的看到问题及其深层根源,但一人“逃避”,一人“随波逐流”,即便后者看似表面接受,但内心实则同样抵触。矛盾永远存在,故问题永远存在,问题本就是现实的一部分,不接受问题,反映出的其实是“不接受现实”。

二人在与智玄大师畅谈之后,智玄大师忽而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有些意想不到的动作——

智玄大师说:“两位施主请随我来。”

*英和韩楚风随智玄大师走到书案近前,只见智玄大师在书案上展开一张一尺见方的宣纸,把**英的那首词放在旁边,研墨蘸笔,写道——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务取真经。

一生一灭一枯荣。

皆有因缘注定。

——解析之前,先回顾与对照一下**英的《悟》之上阙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经。

一悲一喜一枯荣。

哪个前生注定?

智玄大师将“休言”改为“方知”、将“勿取”改为“务取”、将“一悲一喜”改为“一生一灭”、将“哪个前生注定”改为“皆有因缘注定”,调改后的意思似与**英的版本完全相反,看似完全反驳了**英,实则还有更深一层意味

先看诗意:悟道方能知天命,修行必须取真经,生、灭、枯、荣等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因果”注定。

再看意境**英的上阙重在“无欲、不执”-即不为天命、真经而悟道修行;悲、喜、枯、荣等皆无常,不要执于“有常”;而智玄大师调改版本则落于“因果”-悟道是因、知天命是果;修行是因、得真经是果;生、灭、枯、荣等一切果,皆有其“因”决定。

三看差异**英的“无欲、不执”看似破除了“现实佛教的以欲诱人的问题”,但却又陷入了“执于不执、无欲”的另一面,如此则必然导致“执于不执二求而不得”的矛盾境地。人之所以为人在于“有情有欲有求”,没有欲望其实是一种理想状态,即“神”境,但已不是人。

“神”境的无欲是自然的、未有任何刻意的无欲;而**英指出的那种无欲实则还是“人为强力作用下的无欲”,这与“苦行类的强行自制修行”其实并无二致:只不过一个“强行控制行为”、另一个“强行控制念头”,但都是“人为强行控制”。

智玄大师则是指出“应首先接受‘人是人’的现实”,即:是人就有欲望,不正视即是“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说白了:人几乎不可能完全无欲,且以无欲为目标还是“欲望”,不如“接受现实、摆正目标”,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

所以智玄大师调改后的核心意思实质就是两个字——接受。

写完之后智玄大师放下笔,说:“此‘天’非彼‘天’,非众生无明之天,亦非众生无明之命,此乃道天,因果不虚,故而改字‘方知’。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已然是进步。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

智玄大师信手把原句的“休言”改成了“方知”,把原句的“勿”改成了“务”,把原句的“悲、喜”改成了“生、灭”,把原句的“哪个前生”改成了“皆有因缘”。九个字的改动,理虽同是,而意思、意境、意气却全然不同,即灭嗔怒、我慢,直指究竟。

——重点谈一下对此段三部分的个人理解:

修行不落恶果虽有信无证,却已无证有觉”-虽然通过强行自控的方式不做恶事而不落恶果,但依然不知“天道”,可却借此觉察到了确实存在“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的普遍规律存在,相较不修行之人已然是进步不少。

能让迷者进步的经即是真经,真经即须务取”-圣人所言未必就是真理,经典所载未必就是真经,一切皆应辩证去看。只要辩证地看则会发现:天下万物皆一体两面且能量相等。所以,并非“宗教的经典(表象)才是真经”,如果将“真经人为划定范围”皆是困于表象(名),而“能让迷者进步的真经”即不执于表象,直击根本。

悲喜如是本无分别,当来则来,当去则去,皆有因缘注定,随心、随力、随缘”-即“天下万事皆一体两面且能量相等”:悲喜、生灭、枯荣皆是一体的两面-无生何灭?无荣何枯?无悲何喜?它们看似随机,但皆有“因果”,不执于“来去”,则不困于“因果”,随心、随力、随缘。

韩楚风看后赞叹地点点头,说:“精妙!九字之境,无证而证。”

*英再度给智玄大师恭敬行了一个佛礼,说:“谢大师开示。”

智玄大师把修改过九字的上阕词送给**英,说道:“贫僧与施主的一阕之缘今日圆了上阕,贫僧九字不实之处还望施主修正。下阕贫僧不改了,留半阕缘待续,倘若施主在某年的某一日想改下阕了,如蒙不弃,可带着改过的下阕再来圆续半阕之缘。”

*英说:“承蒙大师不弃,一定。”

——还是先回顾一下**英《悟》之下阙:

袈裟本无清净。

红尘不染性空。

幽幽古刹千年钟。

都是痴人说梦。

此句就留给老读者吧,相信只要能大体读懂上期,即会对智玄大师将如何调改下阙有所预判。略提示一下:之前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智玄大师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英,过了许久黯然感叹道:“得智的得智,化缘的化缘,烧香的烧香,坐禅的坐禅。”

*英和了一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大家可将理解留言交流,期待交流共进。

智玄大师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放下,说:“施主身上乃三气居中啊。”

韩楚风不解其意,问:“哪三气?”

智玄大师答道:“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

韩楚风闻声心里一颤,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英了,这正是**英的真实品性。他惊叹大师 的观察力,问道:“十分之气,还有一分呢?”

智玄大师说:“还有一气住于身中,游离心外——痞气。”

韩楚风脱口而出一个字:“绝!”

——*一下个人对“四气”的浅见:

“静气”即不被世俗纷扰与浮躁所干扰,能真正沉下心来专心研究一件非功利之事

·“贵气”即能不为权、贵、名、利低头,任何时候都能始终如一

·“杀气”即“敢于拔刀见血的血性”,敢于斗争,无比犀利

·“痞气”即“玩世不恭的混世心态”,颇有“我愚人之心也哉”的意味,其实在他眼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幼儿”,只是他想不想拨弄罢了

好了,这期就到这吧。下期主题:

**英首度解析“礼物”的真谛。

欢迎持续关注,期待交流共进。

《天道》笔记37 丁元英为何会让韩楚风准备10万“敲门费”?

上辑聊到 英是如何将 变成提款机的 或许由于转入 论道 主题,这一部分的所有对话似乎都开始充满 禅意 起来,有些 意味深长 不易理解但核心永远在 内 不在 外 该 懂 之时即便只是见人 拈花 也能 开悟 时候未到即便 他人掰碎嚼烂送到嘴里 依然无用。与芮小丹分别之后,英正式踏上了 五台山问道 之旅,...

重读《天道》原著中 丁元英离得道,差的一步,是什么?

天道 中五台山论道的片段,堪称这部剧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揭示了 英 杀富济贫 的心理动机,还揭示了王庙村扶贫项目的最终走向。更令人称奇的是,它还揭示了 英的悟性和境界,暗示了他的人生归宿。英在与五台山大师 佛理时,明确表示他与佛道的缘分仅限于门槛之处。对于 教而言,他无法进入窄门 对于佛法而言,他亦未...

《天道》 如何借助丁元英的破局思维,打破人生的僵局?

从年开始,豆豆平均用每两年的速度创作出一部 直到年完成第三部,也是她的最后一部 天幕红尘 便隐退 江湖 但第二部与第三部 之间的创作时长,中间却间隔了年,豆豆才开始写第三部。有人说,遥远的救世主 是豆豆的巅峰之作,但更多的豆粉们认为,第三部 天幕红尘 才是她真正的巅峰。其实豆豆的三部曲都很精彩,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