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农存在什么风险?又如何确保收入保险?

2023-10-26 00:18:34 字數 3871 閱讀 1499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中国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保证农民利益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自2023年以来实施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主的托市政策,通过**干预来“稳定”粮食市场**,累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调整。

政策调整很可能使中国的粮农不仅面临自然灾害造成的产量损失风险,还要面临剧烈且频繁的**波动风险。

为避免粮价支持政策调整损害农民现有利益,中国自2023年提出在市场形成**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制度

作为目标**制度的一种实现形式,粮农收入保险可以成为替代粮食**支持政策、管理农民种粮风险和切实保证农民利益的有效政策工具吗?

我国的粮食产量风险管理政策主要包括**物质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的风险管理制度供给。前者指**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研等方面的投入,像修建农田排灌系统和培育高产抗旱抗病优良品种等,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后者主要包括财政灾害救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或产量保险),是**重点采取的自然风险管理政策措施。

我国**提供的灾害援助一直是自然灾害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历了从必要补充到主导地位的角色演变。

在2023年之前,我国的灾害救助工作方针强调“生产自救”和“群众互助”,并将**提供的灾害救助定位在辅助性的补充地位。但在2023年之后,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条例和完善相关制度,我国财政灾害救助工作日益走向科学化和合理化。

*会在灾害发生后积极动员,鼓励各类社会团体、个人以及慈善机构投入到灾害救助工作中,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受灾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困难。

看似好像是在为人民服务造福,但实际在救助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财政灾害救助的公平性和效率备受质疑。受**行政体制的制约,救灾资金从申请到拨付有严格的程序,经历层层环节,不仅拨付到位速度慢,而且易发生挪用和截留救灾资金等问题;

财政灾害救助实施效果有限,缺乏恢复性生产资金;**提供的灾害救助占直接经济损失的比重很低,仅依靠财政灾害救助无法覆盖灾害损失。对受灾群众而言,**的灾害补偿更多的是心理效用,其经济补偿效果大打折扣。

以及财政灾害救助的支出波动比较大;受自然灾害发生不确定性的影响,财政灾害救助的资金需求是无法预期的,而灾害救助资金预算却是既定的,那么万一重大灾害来临时,**方面即使超预算支出,也必须确保人民得到保障。

这种“制度之外”的、原本是为了体恤民生的模式,势必会滋生部分有心人士“钻空子”。

同样财政灾害救助也不利于强化农民的抗灾减损意识。**通常会承担自然灾害救助的所有责任,挤压灾害风险的市场化运作空间,不利于强化农民的抗灾减损意识,造成对财政灾害救助的路径依赖。

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获得了快速发展。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风险保障功能日益凸显、保险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等,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国情的发展演变,无时无刻在推动我国将农业收入保险纳入规划项目中。

农业收入保险是以农产品收入为保险标的,以保障收入或收入指数(预期收入的一定比例)为赔偿依据,承保作物年度内因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或产量**共同变化而导致收入损失的一种制度安排。

该保险包含产量和**两个变量,且这两个变量在播种前和收获后会呈现不同数值。在作物播种前,该保险基于预期**和预期产量确定预期收入。作物收获后,该保险基于实际产量和实际销售**形成实际收入。

当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一定比例(保障收入)时,即赔偿触发。当实际收入不低于保障收入时,该保险不承担任何赔偿。

换言之,农业收入保险的问世,可谓承保了**和产量带来的双重风险,保证农民播种某种作物即使遭遇某种难以预料的不测,依然可以获得的最低收入水平。

根据我国农业具体的实际情况,其粮食生产主要采用小规模家庭经营、农地狭小分散、农户数目众多且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情况。

与个体收入保险相比,区域收入保险方案显然更适合。区域收入保险方案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个体收入保险。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时,保险方案可以相应地进行调整,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参与者的收入稳定。

而且区域收入保险方案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由于区域收入保险是针对整个地区的,因此可以将风险分散到更多的个体和行业,从而降低每个参与者面临的风险。这不仅可以提高保险方案的可信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发现,区域收入保险方案还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由于它考虑到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因此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好地分散风险,也就是说可以降低每个参与者面临的风险,从而确保保险方案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比之下,个体收入保险方案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它只考虑了个体的收入情况,而忽略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这使得个体收入保险方案难以应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也无法进行相应的调整。

基于全国层面的生产数据测算,粮食收入风险最高,**风险其次,产量风险最低。分品种看,无论是从收入风险的损失大小还是从发生频率看,稻谷的收入风险最高,其次是玉米的收入风险,小麦的收入风险最小。

空间聚合会破坏产量风险和**风险,而空间分解会增加产量风险和**风险。空间聚合对产量风险的破坏程度大于**风险。 粮农收入风险并不是单产风险和**风险的简单加总,分析结果表明收入风险小于产量风险与**风险之和,我国粮食**与产量之间存在“自然对冲”,具备内生稳定特性。

随着极端气象灾害事件不断增加、粮食市场自由化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以及粮食市场的金融化与能源化趋势凸显,中国种粮收入风险将会越来越严重,对粮农造成的损失会越来越大。

现行粮食收入风险管理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和局限,难以全面有效管理农户种粮风险。产量风险管理管理政策工具的保障水平太低。中国管理种粮产量风险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财政灾害救助和成本保险,只能保障粮农有限的产量风险损失。

与财政灾害救助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应急风险管理相比,成本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更加公平、透明和有效,不仅能解决农民个体恢复再生产所急需的资金,而且多方筹集资金减轻财政负担,也符合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将在我国自然风险管理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风险管理政策工具成本高昂,可获性差。**市场是管理粮食**风险的最佳工具,但无法为我国广大小规模农户所直接使用。

粮食**支持政策虽能显著降低农户种粮收入风险,但容易造成日益严重的粮食高库存、进口激增等问题,政策弊病越来越明显,亟待进行调整。

冒着风险,拜登飞抵以色列,有中国在,如意算盘注定要落空

加沙医院的事情,还没水落石出。就在大家猜测,拜登还会不会继续出访以色列的时候,顶着众怒 冒着生命危险,拜登还是去了。俄乌打了这么久,拜登虽然说突然搞袭击去了基辅一次,但老实说,危险其实并不大。俄罗斯有顾虑 也更理智,并不会对拜登做什么 但哈马斯不一样,他们已经是 光脚的 了,前两天布林肯到访之后躲地...

中国有什么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也是全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 挂灯笼 放鞭炮 吃...

中国有什么传统节日及风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 元宵节 龙抬头 上巳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下元节 冬至节 腊八节 小年 除夕以下是对这些节日的简要介绍 春节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新年的开始,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人们会贴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