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男孩最好的教育,就是“去妈化”

2023-10-25 04:17:05 字數 4169 閱讀 5029

微博上有一个被1000万人围观的话题:千万不要做强势的妈妈。

***微博,主持人@终伴。

有人说,真的很讨厌强势的妈妈,好像非要把人控制,心理才会愉悦。

还有人说:妈妈强势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孩子会承受非常多的痛苦。

当妈妈过度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会给孩子带来难以愈合的伤痛。

因此,对男孩最好的教育,就是逐步实现“去妈化”,让他们独自面对风雨,坚强长大。

“病态”母爱,是对孩子的囚禁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妈妈,她们拼命地用“我爱你”去干涉孩子的选择,用“为你好”去左右孩子的人生,用“担心你”去挤占孩子的世界,她们表面上是爱孩子,实际上却将孩子牢牢地囚禁了。

孩子在身体上、生活上、精神上都是紧紧地束缚了,他们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未来。

卡瑞尔•麦克布莱在《母爱的羁绊》中将这样的妈妈称之为“自私的妈妈”,她们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和诉求,她们给予孩子的,不是赞美和认同,而是批评和指责。

这种“病态”的母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方式:

•过度照顾

有些妈妈常常会说“他还是个孩子”,即使孩子长大**了,她们也依然会觉得他还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婴儿。本质上,她们无法忍受孩子的长大和远离。

在过度关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沉迷于自己的保护伞中,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因此,没有同理心,也没有自理能力。

•关系错位

在她们的眼中,孩子是实现她们施展梦想和抱负的“工具”,她们将自己未能完成的一切都强加在了孩子瘦小的肩膀上,她们在给孩子提供物质供养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

被剥削的孩子,或者敏感脆弱,或者自我否定,或者内向自卑。当她们的负面情绪找不到出口时,她们就会向内伤害自己,或者向外伤害父母。

•过度共生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说:6个月前的婴儿和母亲的共生是正常共生,而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共生。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将最终指向分离,唯有此,孩子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和孩子过度共生的妈妈,她们模糊了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在满足自己“被需要”和“被照顾”的同时,也折断了孩子遨游天际的翅膀。

好的教育,是逐步实现“去妈化”

无论我们有多么的不舍,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也会离我们而去,他们将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作为妈妈,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渐渐远离他们的生活,放开一直牵着他们的手,站在他们身后,目送着他们奔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孩子成长的这四个重要时刻,一定要记得实现“去妈化”。

•7岁一年级,在生活上“去妈”

在湖北随州庹家中心小学,一名年仅8岁的男孩卢陈延旭因爸爸妈妈都在外地工作,他从三年级就开始住校。

独立的生活锻炼了他强大的生活自理能力,会做饭,会洗衣,妥妥的一个小小男子汉。

***九派新闻微博。

日常生活中,很多妈妈总是担心做家务会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并且,她们也担心孩子做不好,反而会将家里弄得一团糟。

但有研究表明,多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会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责任感。

因此,妈妈应该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家务中来,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也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10岁三年级,在学习上“去妈”

孩子上学之后,很多妈妈患上了“恐辅症”,她们焦虑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可是,有的妈妈却轻松而自在,她们愿意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园丁”,帮助孩子制定好学习计划,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当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的时候,她们不急不躁,和孩子一起,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力争将每一道题弄懂弄会。

学习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要想赢得最后的胜利,需要的,是强大的思维力与质疑力,是持之以恒的耐力与决心。

而这些,都是需要妈妈和孩子一起,付出每一滴的努力,收获每一分的成长。

•13岁初中,在社交上“去妈”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朋友的加持,但是,朋友是孩子的朋友,而非妈妈的,当孩子失去了独立社交的机会,他们的朋友圈就会和妈妈的朋友圈重合,从而变成“不会交友的低智儿”。

电视剧《消失的孩子》中的袁午,从小在妈妈“全方位无死角”的保护中成长。

小时候,怕耽误学习,他被要求不允许交朋友,长大后,他在妈妈设定好的道路上行走,就连恋爱,妈妈也要提前帮他演练,生怕出错。

***电视剧《消失的孩子》

教育界有一个著名的“蝴蝶启示”:蝴蝶的成长,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挣脱“茧”的束缚。在它奋力破茧的过程中,那些善意而多余的帮助,会令它失去飞的希望。

尽早放手,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朋友,他们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

•16岁高中,在空间上“去妈”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不干涉他们的生活,不翻看他们的隐私。

作家刘墉就直言:我为儿子的卧室装了一把门闩。

他说,我发现,孩子的奶奶每次想进孩子的房间,总是站在门口礼貌地敲敲门“我能进来吗?”还没等孩子回答,奶奶就直接推开了门。

担心奶奶的语言和行为会伤害到孩子,刘墉主动提出,要给孩子的房间加上门闩。

他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他们的私密世界,如果总是提心吊胆,怕有人随时推门进来,潜意识可能会造成伤害。

在孩子的空间上“去妈”,就是给予孩子的一份尊重。孩子已经长大**,开始独自面对世界,再不是从前那个需要事事呵护的婴儿了。

•18岁大学,在选择上“去妈”

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中,主持人问了董明珠一个问题:您培养下一代,希望他成为和您一样的企业家吗?

董明珠笑了:儿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我绝对不强求他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在乎他未来有多大的事业,我不会给他这样的压力。

***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

同时,董明珠也对儿子提出了要求: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有良知的人。

***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一辈子站在他们身边,为他们保驾护航,为他们遮风挡雨,而是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让他们能够选择并且掌控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放下了“对错”的标准,孩子才能选择他们喜欢的,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也就是“正确”的道路。

爱要不计回报,更要适可而止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要从“近”及“远”。

这个“远”,不是心理上的疏离,更不是情感上的冷漠,而是温暖的支持和永远的守候。

站在孩子的身后,目睹他们的成长,祝福他们的奔跑,不靠近,不打扰。

孩子需要时,随时都在,随叫随到,给他们最有力的支持。

孩子不需要时,深耕自己,强大自己,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学会退出,懂得远离,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拥有独立和自由,他们也才能在家长深厚的爱中,茁壮成长,向阳生长。

孩子教育最大的天敌,就是妈妈的性格

编辑 瑞瑞的笔记。瑞瑞的笔记。阅读此文约五分钟,祝您阅读愉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是最亲近的陪伴者之一。她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状态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母亲的性格可能是孩子教育中的最大天敌,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最强大的教育工具。在本文中,我们将 母亲的性格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以及如何充分利用性格...

最好的教育的前提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而有爱的家

我结婚三年后才决定要一个孩子。在那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没有准备好,后来我才知道,我永远不可能准备好,也永远等不到自己可以准备好的时候。养育孩子这件事,必须亲自实战,学了再多,没有亲身面对孩子的各种情绪和行为,也很难真的学会好好养育一个孩子。这些年来,我不得不承认,我在养育孩子这件...

好的教育是妈妈不错位,让孩子有心理弹性

今天上课的时候,你有没有听懂我说的话?你有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这次的分数比上一次低了一点,我再给你出几道类似的题目 在许多家庭里,母亲是孩子学习的主要管理者。每次见面,母亲都会提到学习,哪怕一开始聊的不是学习,也会聊到学习。近几年来,随著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子女学习为主的家庭文化逐渐呈现出一种畸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