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老家凤阳的人跟着享福了吗?

2023-10-30 09:10:22 字數 6060 閱讀 5510

俗话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朱元璋也不例外。

至正二十六年3月,朱元璋在哥哥忌日当天,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消息:明军把濠州从张士诚手里夺回来了。

濠州,便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濠州是凤阳在元朝的名字。凤阳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后来又改回去的。

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朱元璋,立刻安排回乡祭祖。这是他自至正十三年回乡招兵之后,时隔13年,第一次再回故乡。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还是吴王,但天下三分,已有其二,天下的局势,也逐渐明朗,称帝之事,也已提上日程。

这次回乡,是实打实的衣锦还乡。

富贵之后的朱元璋,是如何对待家乡百姓的,他们有没有跟着朱元璋享福?他又是如何营建老家凤阳的呢?

到了明末,凤阳传唱着一首歌谣: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回乡一看才知道,濠州经历多年战乱,村中一半的人都死了,还有不少人也逃走了。他的故乡,只剩下20多户人家。

这些故人见朱元璋做了吴王,威风凛凛,纷纷下跪。

朱元璋设宴,招待了他们,与父老们“宴饮极欢”,并分给每户人家20两银子,2匹绸子,2匹棉布。

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在明朝,一个普通的5口之家,一年差不多要花20两银子。而绸子和棉布,在当时也是稀缺品。

朱元璋的赏赐,对于他的故乡人而言,算是一笔巨款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还给这20户人家,根据人口的多少,每户分了20-30顷田地。

在明朝,一顷地是100亩,而明朝有百亩地,就已经是普通地主的入门水平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这些老乡们,一下子就从普通的农民,变成了富户地主。

朱元璋不仅给了老乡们钱财土地,还免了他们10年的赋税。

多年之后,已经当了皇帝的朱元璋翻阅汉高帝刘邦的传记,发现刘邦在当皇帝之后,是永久免除了老家人的赋税和徭役。

一向视刘邦为榜样的朱元璋觉得,自己可不能被刘邦比下去了。他立刻就发布诏书,也要永久免除自己故乡凤阳以及临县临淮的赋税。

在诏书中,朱元璋还特地提到,这是受了刘邦的启发:昔汉高皇帝丰县生,沛县长,后得了天下,免其丰沛二县之民粮差。

当然,那时候的凤阳,已经不是当初只剩下20多户的凤阳了。因此,朱元璋特地强调,他免除的,是老凤阳人的赋税,后来新到凤阳的,没有这些特殊待遇。

毕竟,这是朱元璋对那些土生土长的老乡们的恩赏。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回到凤阳的时候,当初欺压过朱元璋、还不允许朱元璋安葬亲人的地主刘德,尚在人世。

他想起往事,战战兢兢地跪在朱元璋面前,唯恐朱元璋翻旧账。

朱元璋却只是苦笑了一下,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只是人之常情。当时我贫困至此,你怎么知道我将来能当上天子呢?

他非但没有报复刘德,还赏给他30顷地,免去他家今后的赋税。

刘德的待遇,和朱元璋的其他老乡,一模一样。

其中原因,大概一来是以朱元璋的身份,不必再和普通小民斤斤计较,二来是感念于还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人已经所剩不多了吧。

朱元璋回乡,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为父母改葬。

当年的朱元璋,一穷二白,安葬父母,也非常草率。

如今的他,已经是吴王,登基称帝也在计划内了,他要为父母另选一块风水宝地,建规格配得上皇帝血亲的陵园。

可是,他身边以博士官许存仁和起居注官王祎为首的大臣却极力反对这件事。

他们对朱元璋说:您能有今日的成就,说明这里就是最好的风水宝地啊。

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于是便没再改葬父母,而是就地加高了坟墓的封土。

从此,这里就是明朝皇帝的祖陵。

他还任命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

刘大,是刘继祖的儿子。当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正是刘继祖慷慨地拿出一片土地,让朱元璋安葬了亲人。

曹秀,是汪大娘的儿子。当年凤阳遭荒,失去家人的朱元璋眼看要活不下去了,是汪大娘帮助朱元璋置办了一副礼品,送他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朱元璋衣锦还乡之时,这两个恩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朱元璋把这份恩情,报答到了他们的祖孙后代身上。

后来,朱元璋正式称帝之后,任命刘大和曹秀为从侍郎,职责依然是守护凤阳老家的黄陵。

由于刘大的名字**,朱元璋还为他改名刘英。刘继祖则被追封为义惠侯。

曹秀的名字,则被朱元璋改为汪文。

这是因为,汪大娘有3个儿子。既然曹家已经有人继承香火,那么朱元璋就让汪大娘的次子曹秀改了母姓,以纪念汪大娘。

刘继祖和汪大娘的牌位,也被朱元璋安置在皇陵,世代享受皇室的香火。

此外,朱元璋还把老家这20多户故人,全部立为陵户。

他们专门负责看守朱元璋的祖陵,这算是给了他们一定的地位保障。

此外,皇家祭祖的供品,会赏赐给陵户。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经常可以吃到皇家食品。

朱元璋还给了他们一项特别优待:无贫富,皆赐朱户复其家。

意思是,他们建房子的时候,可以用只有**才能用的红色。

另一项特别优待的是,历代皇帝建皇陵的时候,都要把皇陵附近的坟墓迁走。

可是,朱元璋把自己父母之墓建成皇陵,其陵园范围内,有很多老乡们的祖坟。

朱元璋特别下令说,这些祖坟非但不用迁走,老乡们还可以随时进去祭祖。

朱元璋给老乡们的这些优待,无论是陵户,还是特殊待遇,都是可以世世代代传承的。

这也就相当于,朱元璋把老乡们的子子孙孙,一起照顾到了。

由于在营建凤阳的过程中,发生过厌胜事件。洪武八年之后的朱元璋,再也没回过凤阳。

但是,朱元璋却非常想念凤阳的老乡们。

于是,洪武十八年,58岁的朱元璋下令,把凤阳那20多户老乡请到南京来做客。

他赏赐给老乡们美人一套御用的衣服,把他们安置在外国使臣专用的使馆里休息,待他们进宫之后,又摆了宴席,和他们闲话家常,带他们参观皇宫。

老乡们离开南京回乡的时候,朱元璋又给他们赐钱,赐财物,和他们依依惜别。

可惜,乡亲们有不少年纪都大了。此次南京之行,虽然大开眼界,又收获满满,但毕竟舟车劳顿一些年老体衰的人,还是病倒了。

朱元璋听说之后,非常遗憾,只能下圣旨说:凤阳亲邻二十家,老的们路途遥远,江河雨雪不便,今后不必来了。

他在圣旨中还叮嘱老乡们,好好教育儿孙读书,还特别恩准他们的儿孙在山中骑马打猎,以练习武艺。

这其间,饱含着朱元璋对老乡们的关切。

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把首都暂定在南京。而他理想中的都城,是凤阳。

大臣们一听,大为震惊,纷纷提出反对的理由。毕竟,凤阳是一个贫穷、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无险可守的地方。

朱元璋却一意孤行,下令从洪武二年开始营建新都,号为中都。

据说,营建凤阳的过程中,出动了百万民工。

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凤阳中都遗址的占地面积,比北京的故宫还大,其遗留构建的质量,则超过了元大都。

但是,朱元璋在中都建成之后,却没有迁都到凤阳。

明史记载,洪武八年,朱元璋到凤阳验收工程的时候,发现营建匠人的工匠工作太苦,工钱又太少,心怀不满,于是对这座宫殿用了厌胜之术。

朱元璋虽然把这些匠人都杀了,但是也留下了心理阴影,便废弃了这座宫殿,从此不再回凤阳,并开始为大明另寻新都。

不过,朱元璋虽然不再回凤阳,他对凤阳的建设,却没有停止。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曾经和大臣聊起过自己回到凤阳的所见所闻:田野荒芜,由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归乡里。

为了让家乡变得富裕起来,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一,大规模移民。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先后6次强行命令其他地方的民众移居凤阳,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洪武七年,从江南迁移来了14万人。

其二,加强基础建设。朱元璋为家乡兴修水利,开辟驿道,让凤阳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其三,特殊人群常驻。朱元璋经常让自己的儿子在凤阳体验生活、演武练兵,很多藩王在就藩之前,都在凤阳操练过好几年。朱元璋还让淮西勋贵回凤阳养老,在凤阳建了无数公侯府。

这些措施,不仅让凤阳的人口变多,荒田得到开垦,随着众多皇子和达官贵人们常驻于此,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凤阳很快就从一个贫苦之地,变成了一个富庶繁华的地方。

史书如是记载明朝前期的凤阳:居民稠密,商贾辏集。

明朝的祖先陵墓在此,皇子们在此,达官贵人们在此。

可以说,凤阳的总体发展和生活条件,比起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有了天壤之别。

而这一切,也让朱元璋挂念的老乡们,从中受益,生活变得滋润起来。

纵然凤阳最终没能成为明朝的首都,却也是一个地位非常特殊的地方。

朱元璋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故乡变得富庶繁华,让老乡们过上好日子。

然而,凤阳的繁华,却没能维持多久,甚至没能坚持到明朝灭亡。

景泰年间,凤阳就开始有了流民大规模逃亡的记载,“动以万计”。

成化年间,又有“江淮南北,民多流亡”的记载。

万历年间,凤阳“仅存一万三千八百九十四口”。

明朝末年,凤阳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有名的凤阳花鼓,便是随着大批逃荒的人,传遍大江南北。

朱元璋不是把凤阳建设得很好吗?为什么凤阳还会衰败成这样?

这就要说回大臣们觉得凤阳不适合作为都城的原因了:贫穷,资源匮乏。

朱元璋通过6次强制性移民,为凤阳带来了几十万人口。有人认为,这些人的数量在20-30万间,有人认为,人数高达48万人。

资源匮乏的凤阳,养不起这么多人。

凤阳的田地,被过度开垦,甚至开始毁林开荒,围湖垦田。

这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动辄山泥俱下,洪水成灾。而明朝的皇帝为了保护祖陵,治水的时候,又经常牺牲普通民众,经常不顾民众而随意泄洪。

渐渐地,凤阳的环境,变得无比恶劣。到了明末,甚至“十年九荒,非旱则雨”“十余年来无岁不灾,无灾不重”。

人们开始纷纷逃离凤阳。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歌谣,也传遍了天下。

可以说,朱元璋的主观意图,是为了建设家乡,让老乡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却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凤阳在短暂的繁华之后,变得更加贫瘠。

可以说是好心办成了坏事。

你觉得是不是呢?

朱元璋的一字之巧 明朝皇帝和老百姓如何共存

前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贫苦的农民,经过多年的起义战争,终于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国家。他也是一个极为重视礼法和避讳的君主,他规定了明朝的国姓为 朱 并且禁止百姓和 在言语和文字中触犯他和他的祖先的姓名和庙讳。这样...

皇帝之怒,朱元璋与女子的相遇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听说各种君臣之间的故事,但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皇帝与一个女子之间的相遇,一个让皇帝勃然大怒的故事。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被誉为大明开国之主,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然而,在他众多治国事迹中,有一次却因一位女子而怒不可遏。一天,朱元璋听说开国功臣李庸患病,为了表达关心,...

朱元璋的名字之谜 明朝皇帝的神奇名字组合

朱元璋,一个曾经流浪的乞丐,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之一,创立了明朝,将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奠定了大明王朝的基石。然而,他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个神奇的组合,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寓意。明朝历史如一幅宏大的画卷,朱元璋的名字像一把钥匙,解锁了其中的奥秘。明朝共有位皇帝,他们的名字按照特定规律排列,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