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 你说看不懂是烂片,我说看得懂就是文艺佳作

2023-10-24 13:05:03 字數 4078 閱讀 7644

电影《河边的错误》海报。

今天《河边的错误》上映了,直观感受是没有完全看懂,但不妨碍我给出8.2分的高分评价。这本就是一部略带悬疑的文艺片,没完全看懂就对了,就像电影宣传海报上所说的那样——“没有答案,不如发疯”,这句词值得细品

是的,看完电影以后你也许没有找到你想要的任何答案,一个是片中的案件没头没尾真凶是谁全靠你自己推理,主要角色的行为动机更是理解不了,很多画面的跳转和衔接很突兀,某些情节的安排也要靠你自己去解读,总的来说就是不清楚导演究竟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也许就是纯粹的感受,通过细节去感受影片的留白。

可是你一旦抓住了影片的那条暗线,就会发现这电影拍得是真不错。

河边的错误》原著作者余华。

其实买票进场之前我是有这个心理准备的,起初关注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改编自余华的同名**,而那篇**本来就是余华一次带有先锋实验性质**的大胆尝试,原著很短可是我依然看不太懂,只记得贯穿全篇的一种荒诞和阴冷。

余华似乎在通过一起没有答案的**案和牵涉其中的人和事表达某种深层次的东西,但是很难为读者所察觉,因为篇幅实在太短了,大量的侧面叙述和密集的人物对话又是那么晦涩,所以留给读者始终是一头雾水,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命运和现实有时候就是荒诞无比,一些人和事既不符合常理又不符合逻辑,强行去理解可能只会把自己“逼疯”,跳出事外也许才能看得清道的明。

所以真的,我给观众的建议是观影之前和之后都别去套原著做比对,因为意义不大。

电影《河边的错误》海报。

余华反复强调他的这部**很难改编,而魏书钧做到了,观影之前我以为就是商业吹捧,看完以后我才知道这话说的挺中肯。

相比篇幅较短信息极少的**,导演魏书钧以及编剧康春雷(片中饰演疯子)不仅在片中加入了几个新角色,并为主要角色设计了独特的人物设定和大量的生活细节,使其看起来起码像是一部电影了,因为有地点、有时间、有人物、有事件,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心理困境相辅相成,能让观众的视角和情绪代入其中。

这个改编说实话难度很大,相当于照着书名、人名和故事框架重新创作了一部长篇**。

尽管导演魏书钧在采访时也说了,他当初也没有读懂这篇**,但我猜测余华应该是和他做过深入讲解,后来他理解了作者的创作灵感,进而准确地抓住了原著的风格和精髓。

甚至于通过电影能够更好地去理解**了,这是很难得的一种体验。

电影《河边的错误》海报。

这电影的摄影、调色、美术(包括服化道在内)算是一大亮点,可以说是帮助读者完成了脑海中的场景构建,这个感觉很奇妙,估计读过**的朋友才能理解。

影片的美术设计极其到位,包括外景选择以及内景的搭建布置,阴雨连绵的南方小城、略显凌乱的街道、街边缺乏生气的店铺、破旧外墙的房屋、屋内的种种家具摆设,加上人物身上的仿皮夹克、针织毛衣。从头至尾都充满了上世纪90年代的社会气息。

而影片的核心地点选择了一条横向并不宽的小河,河边荒草丛生,小河两岸又是略有起伏的山坡和树林,配合仿胶片质感的画质与阴冷的调色,能够让观众始终沉浸在一种肃杀且压抑的氛围里。

电影《河边的错误》官方剧照。

上文我已经说了,导演和编剧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部长篇**,所以在片中你能看到大量**中没有的情节和画面,比如工厂里因为诗歌而互生情愫的王宏和钱玲,一个是多情的中年诗人,一个是怀春浪漫的少女,他们的相爱既动人也伤人,那是上世纪年代特有且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与余华同时期的当代作家**里都有类似的故事。

还有侯春来饰演的局长,酷爱打乒乓球水平还不咋地(连带局里的大多数下属都“爱打”),时时刻刻把集体荣誉挂在嘴边,却对破案和真相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蛮有特点,比如那个理发师许亮,就在观众以为他在自杀以后回归正常生活的时候突然坠楼自杀,着实吓了一大跳。乍一看毫无逻辑,可是细想之下就会理解这个情节真是神来之笔——许亮之前有被误判的经历,封闭的大厂里工作,自杀行为的决绝,异装癖被暴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死。

再比如男主马哲因为精神濒临崩溃臆想枪杀疯子的那一段戏,镜头给了庙里墙上的“钟馗捉鬼”图几秒的特写。

当然全片最惊艳的片段一定是马哲做梦那一段,镜头构图、视角转场、节奏控制、配乐等等真的很有怪异且熟悉的感觉。

总之这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的地方值得回味,至于怎么解读就看观众自己了。

影片的男主和女主。

影片最值得一讲的还是男主马哲,特别是他怎么从一个不苟言笑、做事干练的刑警队长却深陷案中而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这可能也是唯一一个解读导演意图的关键线索,就是我上面说的暗线。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影片(和**)中连续杀人的就是疯子,因为疯子的心里世界是正常人无法感知和理解的,而马哲偏偏就是那一个被动陷进去的“**者”,因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继而导致了自己的发疯。

特别提一句朱一龙在本片中的表现相当不错,果然收着演还是很见演技的。

比如他一开始会学着疯子的举动将衣服泡在水里压石头。他一遍又一遍地**幻灯片试图找到被害者之间的联系。他会根据搜集到的证物而脑补疯子的杀人过程。哪怕证据链条完整,疯子已经被确认为杀人**之后,马哲还是无法从案件中抽离,他还在给**找一个合乎常理与正常逻辑的杀人动机。

男主因为深陷案中而精神错乱甚至提出辞职。

影片里有一条支线和两个细节很有意思,先说那个男主立过三等功的事情,局长以为他立过,他自己也以为,可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和云南的朋友一通话才知道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儿,我觉得这里就已经暗示男主的精神隐疾。(其实也对应了**中几个人物说话颠三倒四记忆混乱的片段)

第二个细节是男主在和妻子吵架后将桌子上的拼图抓起一把冲进了厕所里,可是后来俩人吃饭跳舞的时候,墙上的拼图又是完整无缺的。这一段可供解读的空间也很大,要么就是男主记忆出错,要么就是后面的戏份即为男主的臆想。

一条支线就是俩人的孩子被判断出基因突变有10%的智商缺陷可能,女主说俩人都没有家族遗传史,可是结合后面男主一系列的精神问题,几乎就是在明说这个问题出在哪儿。

男主在河边用石头砸死疯子以后的结尾戏份,往好了说是大圆满的结局,可是按照导演的设计明显是站在男主视角的臆想,因为男主上台领奖恰好是那个三等功,宝宝在澡盆里摆弄着玩具落在毛巾上恰好就是之前疯子在河边的举动,所以真正的大结局其实呼应了**,马哲几乎真的疯了。

我之所以开篇就说这电影没有完全看懂,因为关于影片的主旨和男主的转变等等都只是我个人的解读,大家姑妄听之。

男主马哲由朱一龙饰演。

这里再说一点题外话,当年张艺谋找到余华就想将《河边的错误》搬上大银幕,可是余华却向他推荐了另一篇作品,没错就是后来留名影史的《活着》。说实话按照张艺谋当时的写实主义风格,**极有可能会被改编成一部悬疑色彩浓厚的类型片,未必会有多出彩,但多半会失了原著的风格。

而这次由青年导演魏书钧做出的改编成片质量是真不错,也是少有的能够在保证原著精髓的基础上给出充分解读空间的文艺片了。

当然了影片也有缺点,就是我开篇说的那些话,节奏比较缓慢、转场略显突兀、很多细节全靠解读、人物情绪传递比较隐秘等等,基本上就是文艺片的“典型特征”吧。

我估计这电影在接下来几天里的讨论度会很高,口碑也是不出意外地的两极分化,不过你恰好看到了这篇文章,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朱一龙新片《河边的错误》上映,说他演技差,真冤枉了!

新手扶苗计划 对不起,作为朱一龙的忠实影迷,在第一时间看完 河边的错误 后,还是失望了!同样是余华老师的书迷,在看完原著后,再走向影院,最后却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怀疑 艺术的门槛太高,吾辈拙笨!河边的错误 余华的先锋代表作,曾几次被买过版权,包括张艺谋导演,但最终都没能被翻拍。魏书均,中国第一个五年四入...

《河边的错误》是不一样的犯罪片,余华称赞朱一龙为“艺术家”

朱一龙主演的电影 河边的错误 终于上映了。我是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看的首映,虽已过去一周多的时间,但有些画面还是历历在目。比如一把柴刀在老妇人背后举起的画面,比如朱一龙和康春雷在河边往衣服上堆石头的画面,比如朱一龙走向河里潜入水中的画面,如此这般,都会让人想起电影带来的那份神秘而阴郁的氛围感。在我看来,...

《河边的错误》,你不能错过的细节!

影片中案件发生的地点是在 沛水市万宁县 市如其名,雨 水量充足,在分钟的时长中很难见到晴天,下雨声是电影持续的背景音。因为片中三起 发生前后,总会迎来一场大雨,这就让电影中的每一场雨都被赋予了极度危险的信号。特别是马队带领的 对案发现场的调查总是发生在黑暗的雨夜。这样的雨夜,带给人一种隐秘的不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