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自我敌意,拥抱正念与自我接纳

2023-10-25 06:27:07 字數 6592 閱讀 4217

#玩转ai摘要#能够维持长久的正念的核心环节,叫做自我接纳。

每个人都知道,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在这场长跑中,一个人的自我接纳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能力跟你的四肢协调可没关系,它是关于你能否在长跑中控制好自己的呼吸,这是核心能力哦。

说到自我接纳,让我想起了那些既佛系又爱给自己打鸡血的朋友。他们一方面喜欢宣扬咸鱼躺平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喜欢看励志小**、读励志书籍,报一堆短期的提升课程。有时候觉得假期神圣不可侵犯,应该放纵地玩,有时候又觉得假期应该用来自我提升,列出一大堆详细的提升规划。上班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以带薪上厕所为荣,在厕所里蹲个四五十分钟,觉得这样老板就为他们打工了。

背后呢,他们又会说那些升职的同事是溜须拍马,自己才是真正干事的那一个。同时又会说自己家里很有钱,随时可以回家养老。但是呢,跟父母聊天的时候,他们又会说绝对不靠父母。

在感情方面呢,他们一方面觉得没人看得上自己,恋爱标准降低到女的就行。可是当有人对他示好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挑剔,各种看不上人家。结果呢,假期玩得一点都不尽兴,拿出书来看也看不进去。然后又经常尝试学习,可是学也学不会,提升得无比挣扎。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生命就这样被损耗着。

工作发展当然也不顺心啦,各种机会都像躲着他走似的,根本就碰不上他。和父母的关系自然也是非常紧张的,经常吵架。同时呢也没有什么健康而长久的亲密关系。

更重要的是,即便一天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发生,他们还是会觉得自己特别累。这种看起来特别撕裂的人生呢?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损耗着他们的生命。这归根到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我接纳程度实在太低了。

这个看起来特别撕裂的人生呢?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损耗着他的生命。

这归根到底的原因就在于,他的自我接纳程度实在太低了。

那么,什么是自我接纳呢?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想象中的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我们自我接纳的程度就越高,差距越大,自我接纳的程度就越低。

我们很多人想象中的自己都是这样的自律,高效、生活成功,拥有甜蜜美满的爱情。是父母的骄傲,这一点,很多网上的鸡血**也起到了很不良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大家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样高的成就,每个人都注定此生不凡。

可现实中,我们的自己呢?

懒惰,低效,生活坎坷。

亲密关系呢?需要长久的磨合和父母呢?还没有达成和解,其实我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所以往往会觉得,想象中的我能做到,可现实中的我觉得真的做不到,于是这巨大的撕裂感也就产生了。

同时,我们又没法接受,不接受这件事情,这个撕裂感就不会变得更加的大。

于是,下一次,我们就会用更加严苛的理想的我的形象来约束现实的我的形象。

这就让人更加的喘不过气来,同时,维持这两个自我都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就像一个人一直在变速跑一样,人很容易就喘不上气来。

当我们无法接纳自己的时候,也就会出现如下具体的症状。

比如你看待自己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拧巴。会经常和自己较劲。

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过度的为难自己。

同时,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想要进行自我的隔离。

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也不会照顾他人,也不会照顾自己。

而对待他人呢?无论对于父母,还是恋人关系,往往都不会特别的顺利。

无法自我接纳呢?也就无法和他人建立深度的关系,觉得他人对自己都不满意。

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做到自我接纳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自我接纳。

我们也都知道,我就是我,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肯定要接纳,但真正能做到人,真是少之又少。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被外在的表现所遮掩,不知道自己没有接纳自己,自我接纳通常被认为是什么大彻大悟,躺平,云淡风轻,岁月静好。但其实这些都是形式,都是表象。

你经常会遇到一些朋友,他会非常不甘心的说,我躺平了,这其实并不是自我接纳,而是在逼自己表演一个自我接纳的样子。

很多人,不仅做不到自我接纳,甚至连自己做不到这一点都很难接受,于是,只能在自欺欺人的表演里面,尽可能的表演豁达。

真正的自我接纳,和之前讲过的正念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的,它是指充分了解自己以及当下的位置,不批判自己。

客观层面上好的、坏的都能接受,这才是自己,当然,这里的接受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发展,而是不强行的改变,因为强行改变也是一种不接纳。

当一个人无法自我接纳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是真的不能允许自己看到或者展现出某一些方面,也就意味着他心里总是有个否定的声音。可能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努力,还不够成功等等等。

这样的负面情绪,往往并不客观,比如好多整容上瘾的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不好看,而是心里已经有个近乎**的美的标准,而他们用那样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可以说就是在给自己挑刺,自己找茬。而自己老给自己找茬,这生活还能怎么过呀?

大部分无法进行自我接纳的人,本质上都是因为他们不曾体验过真正的被人接纳,尤其是在原生家庭里,如果他的成长环境不是那么好的话。可能他从小就没有被真正的接纳过,也就是说没有人给他展示过如何去接纳一个人,也没有人教过他如何得到别人的接纳,那他也就很难做到自我接纳。

简单点来说,就是缺爱的人也不懂得怎么去爱他人,更不会爱自己。

那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自我接纳呢?

我们先说一个听起来有些悖论的大原则。这句话就是即使你永远做不到自我接纳也没关系,你依然good enough这话听起来有点绕。

其实意思就是真正自我接纳的人是不会逼着自己一定要自我接纳的,而越是逼着自己去自我接纳就越难达到真正的自我接纳。能够接纳那个不能自我接纳的自己,这才是重要的自我接纳。形象的表达,就是当你睡不着的时候。你要接受自己,我今晚就睡不着了,无所谓,这才更容易睡着,你越不接纳自己,没法睡着,这件事情你反而越睡不着。

当然,这话说起来还是有点虚,能体会的,可以好好体会,有点儿蒙的别着急,我再给你三个更加具体的建议。

第一就是你要允许自己,个人精神分析,有一个观点就是人这一辈子都在学习如何克服自恋。这里的自恋,一部分人是指人潜意识里对于自己理想化的粉饰。很多时候,我们做错了一件事情,非常的懊恼,沮丧是因为没有想到自己会犯错,换而言之,就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不会犯错的。但那怎么可能呢?是个人都会犯错,而允许自己是个人。

也就是要看到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会难过,会不如意,也会让人失望,会生老病死,比如说你可能会考试不及格,会让父母失望。会让领导上司失望,会赶不上高铁,赶不上飞机等等,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如果发生了也很正常。

你不是灰姑娘,也不是青蛙王子,没有一个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会来拯救你。

你也未必有个什么隐藏的身世。而我们所有人能够做的,其实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预期里呢?做自己也挺好的,做普通人也不错。同样,当你看到自己是普通人的这一面的时候,你也就能看到,你是可以靠自己的心智来最大限度让自己活得舒服的。

第二叫做坦然的自我照顾。很多时候,可以坦然的照顾别人,但是没办法坦然的照顾自己。

因为要赶着开会,时间比较紧,那就先饿着肚子,明明很疲惫,但朋友约了要一起去看电影,就还是强打精神。

我们习惯了优先满足别人,就经常会勉强自己,凑合自己,而这背后的原因呢?

一方面是不想让别人失望落空。另一方面也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那么重要,甚至羞于自己照顾。

其实在任何时刻自我照顾都是应该放在首位的。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把自己都变成养尊处优的人,而是最起码要保证自己能够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定期运动。

在具体实操自我照顾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这样一点,每天可以给自己预留适当的闲暇时间,不安排任何的事情。让自己有时间和空间去进行自我照顾,比如工作学习不要安排的太满,每个小时之间至少预留10到15分钟的闲暇时刻。

当然,如果不累,也可以继续干活,但有这个闲暇时刻,会让你有一种被自己照顾到的感觉。

而同样在跟旁人打交道的时候,当你觉得真的觉得身体不舒服或者精神压力大的时候。第一时间把这样的感觉表述出来,也让别人能够照顾你。

第三就是允许别人是个人。我们很多人,其实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想要争取别人的赞美,想要减少别人的贬低,慢慢的,也就把这样的外部评价都内化到了自己的心里。

于是无时无刻我们不在顾虑,如果我这样了,别人会怎么看呢?

但实际上,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不能真正的引导你,我还记得我自己在初一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我现在都忘了的事情哭了起来。那是我到现在为止最后一次哭,我当时觉得真的自己特别的委屈,就是特别想哭,可是我父亲就非常生气,大发雷霆。

说你这点小事怎么能哭呢?我当年哭是为了革命先烈而流泪,董存瑞他们冲上去了,我才热泪盈眶。你现在就这么一点小事哭,你还是不是个男人?从此我就不允许自己哭了,可是我也很奇怪。男人为什么就不能哭呢?人的情绪有的时候就是到了要哭的时候,我总不能就憋回去吧。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就没有把我当做一个人或者个体来看待,而是用男人这个群体身份或者社会预期来要求我。

其实,我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也有哭的需求,我也有伤心的需求,但是社会希望好像男人就不能做这件事情。我们不能期待说马上就有一个接受多元化个性的社会产生,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允许别人是个人。因为,别人也是普通人,所以,他也就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客观理性的对待你。

放下对别人过度理性化,过度贬低的滤镜,允许别人是个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对自己不那么苛求。

三是认知层面的建议,针对那些已经知道自己有自我践踏问题的人。那我们要如何应付那些不自知的,不接纳的问题呢?

自我接纳的难点,其实是这个叫做不评判。当然,我们要知道,尽管非常克制警惕的同学还是难免会评判自己。

因为,我们常常会把自己和问题搅在一起,分不清楚面临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还是问题里的人。最不易察觉的评判和卷入,就是我们的语言本身。

所以,我想给你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的**,叫做心理学叙事**。

在这个**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人们平时描述问题的态度就会产生压制的效应,也就是说我们描述问题所采用的知识本身具有无形的影响力,会把人给困住。

比如说同样是考试不及格,一种描述是他已经够努力了,只是没考好。另一种说法就是他已经够努力了,还是没考好。

大家感受一下,后一种描述里面的压力,明显就大了,而问题的关键就是发生在时间线里的某次行为,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依旧会赋予它意义。

社会科学家认为,人类就是通过这种已经积累的经验来了解生活,形成知识的。如果想要对生活和经验赋予意义,就不可避免的要形成故事或者叙事。但是,大部分的叙事呢,都是不客观的。

生活经验远比叙事丰富,也就是说,总有一些感受和生活细节,因为不符合主线故事而被我们所遗忘。

这种文本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了我们重构故事的可能,也就是说,当你处于无法自我接纳的状态的时候,你所用的语言和态度。也往往把自己往不被接纳的方向推而不自知。

那我们要具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也就是我们要让问题变成问题,让人回归于人。具体的做法就是我们可以尝试客观的去描述问题,通过第三人称的口吻,在语言层面将自己和问题的距离拉开。

我们可以绘制问题影响的地图,其中包括两部分,第一是问题对于生活和关系的影响,比如说问题对行为。情绪,身体互动的影响。

第二是人对发展问题的影响,比如自己反应过于激动而使得问题更加恶化。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要分几步走。

第一步,其实就是帮助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身究竟是什么?

第二步,是帮助我们理清楚问题是如何发展的,它影响了谁?

这样,就能以一种更加流动的动态视角去看待问题,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吵架了,可能会特别生气,觉得他对你有意见。或者,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一辈子可能都交不到真心的朋友,你这样想呢,就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自怨自怜的情绪旋涡里,并没有办法理出头绪来。但是,通过问题外化的方式,我们就可以从牛角尖里走出来,获得一个更加松弛客观的视角,客观描述问题。小a也就是你的名字,今天他和朋友在选择外卖的时候意见不合,发生了争执,然后,我们理清楚问题,对于生活和关系的影响,争执的过程让小a感到难过,他的情绪变得激动并开始质疑他们的友谊,最后,我们可以理清人,对于问题发展的影响。

意见不合的时候,小a觉得不能接受开始激烈的**,并提及上一次外卖的不愉快。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两个文本。显然,问题的外化可以让情绪的卷入明显的变低。 我们大部分人在开导朋友的时候都特别有办法,但一旦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在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不妨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别人问题,有的时候就好解决了。这就是我们这里说的问题外话,在这段时间里让自己和问题远一些,像处理朋友那样处理也就更容易看出其中的逻辑漏洞。

以上就是我们的主要内容了,我带你简单的总结一下。

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一个人自我接纳的能力。也就是一个人控制呼吸的能力,它能直接决定你是否能够跑好这次长跑。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想象中的自己,一个是真实的自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小,我们的自我接纳程度就越高,差距越大,自我接纳程度也就越低。

我们往往会存在自我接纳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被险象所遮蔽,不知道自己没接纳自己,因为自己没有体验过被接纳,所以没有办法接纳。

那我们如何做到自我接纳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放过自己,大家牢记这句话,那就是做不到自我接纳也没关系,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其次,我们要做三个认知的改变,首先允许自己是个人,其次坦然的自我照顾,最后允许别人也是个人。

最后,针对无意识的,不接纳的状态,我们可以试一试,让问题外化,试着像看朋友一样看自己,有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

好了,就是我们这篇的所有内容了,我们下次再见。

摆脱抱怨陷阱,拥抱幸福人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里,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然而,面对这些困境,有些人选择抱怨,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命运,而有些人则选择积极面对,以乐观的心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将 如何摆脱抱怨陷阱,拥抱幸福人生。抱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人们在面对挫折或困难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寻找自我,拥抱梦想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这场旅途中,我们会经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也难免会有失落和痛苦。而在这条旅途中,我们需要学会争取自己的幸福,却也同样需要学会知足常乐。我们常说 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 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话虽如此,但与其说是有缘,不如说是自己的努力。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能成就...

自尊和自信,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自我否定的循环?

自尊和自信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人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循环中,缺乏自尊和自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循环,建立积极的自尊和自信呢?自我否定常常源自于对自身的过高要求 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以及对自己错误的评估。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在思维模式,意识到自我否定的情况并进行反思。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