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五个行业,人人羡慕的“金饭碗”,如今却成“最底层”行业

2023-10-29 03:05:13 字數 5515 閱讀 4089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多曾经被推崇为"金饭碗"的职业已经褪去了光环。

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曾几何时,一些稳定的工作深受老百姓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革新,这些工作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那些曾经的"金饭碗"变成了什么样子。

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还未普及,收音机成为老百姓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都会放一台老式大得像个瓦缸的收音机。

只要拧动旋钮调频,就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女声:

首都各界人士热烈庆祝。这就是当年家喻户晓的播音员。

听众不知她们的名字,只记得那道亲切的声音,伴随着他们度过一个个日日夜夜。

要当上播音员,得过五关斩六将。

最基本的要求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口音浓重的乡下人想都别想。

然后还要音色优美,抑扬顿挫到位,把新闻念出感情来,吸引听众。

当时进入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大都经历过层层考核筛选,有的甚至通过内部举荐制度方得以入选。

那时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小广播站。

能做单位的播音员,不仅收入可观,也十分有面子,直接成为单位的知名人士。

李大娘就是某衣厂的一名普通女工,有一次公司组织员工语音试音,她的声音天生抑扬顿挫,感染力十足。

结果公司领导一听,立刻决定让她去广播室当内部广播员。

从此,李大娘一跃成为衣厂的红人。

同事们见了她要热情地打招呼,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

随着电视的普及,视觉冲击更强的电视逐渐淘汰收音机。

现在年轻人根本不会在意收音机。

传统播音员失业转行,电台规模也日益萎缩。

曾几何时,收音机中播音员的声音曾轻轻地飘进每个家庭,带来外界信息的窗口。

而现今互联网时代,**直接冲击大脑,单调的声音已经无法吸引年轻人。

许多播音员转型当起了配音演员,利用多年训练出来的标准发音为动画电影配音。

时代在变,科技在更新。

曾经的热门职业也会被新生事物取代。

不过,那个年代播音员独特的魅力,依然值得人们追忆。

他们打开信息获取的大门,用声音点亮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邮政业已经日渐衰退,那个年代邮递员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

据张师傅回忆说,当年邮政系统是个铁饭碗,要想成为邮递员非常难,竞争激烈,但仍有无数人梦想能进入这个行业。

那时的邮递员地位崇高,工资福利都非常好,是人们景仰的对象。

据了解,张师傅已经服务邮政系统30余年,可谓是老邮递员了。

他当年负笈参加邮政招考,经过层层筛选才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邮递员。

一袭绿色工装,头戴邮局制帽,背负皮制邮包,每天骑着嘎吱作响的老旧自行车游走城乡。

对他来说,这已经成了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然而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些顽强的邮递员在坚持岗位,守护着信件这种传统方式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作为一个资深邮递员,张师傅记熟了这个县城里的每一条小巷子,几乎家家户户的地址都烂熟于心。

即便偶尔遇到难以辨认的手写地址,他也能凭借丰富经验判断出大概方位。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年代,张师傅每月送达的信件已经所剩无几。

有时候一天只有几封信要送,大多是老年人还在用这种传统方式与远方亲人联系”张师傅说。

其余大多是相关机关的公文或银行账单之类。

尽管工作清淡,但张师傅从未抱怨过辛苦。

即便天气酷热或严寒,他也坚持按时出现在熟悉的道路上。

在他看来,一封信函的重量远不止纸张和文字,更多的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价值。

这份责任感,让他无法轻易放弃这个岗位。

对很多村民来说,张师傅几乎成了他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纽带。

张师傅每月准时将子女寄来的家书送到,让留守农村的老人非常欣慰。

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主要通过信件与家乡保持联系。

收到亲笔信的喜悦是手机和社交工具无法比拟的。

张师傅清楚记得,早年间他负责的乡村区域远比现在广阔得多,每天的工作量也大得惊人。

为了按时递送信件,他常常要在山路上徒步数十里,风雨无阻。

即便滂沱大雨,张师傅也很少中断工作。

他说,自己深知信件对村民的重要性,必须确保如期送到,哪怕冒着生病危险。

正因如此,村民们也十分敬重张师傅这个身份。

当智能手机普及后,信件数量骤减,张师傅也不得不调整工作方式,增添些快递业务。

即便如此,他也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服务于老客户。

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有人仍需要信件这种传统服务。

他就要坚守岗位,为最后的用户提供便利。

时代在变,技术在更新,但真情永不过时。

张师傅在用他的实际行动,守护着书信这种古老而温馨的交流方式,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正是这样一批基层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丰富了时代的底色,织密了社会的纽带。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邮政行业的光环已不再。

张师傅盼望自己能坚持到退休,作为新时代最后的守信使,为这份古老而珍贵的事业作最后的见证。

以前,粮食质检员在农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身着白色工作服,头戴红色圆边帽,手持放大镜,站在高高的检验台。

质检员的一句话,能决定农民一年的收入。

村民们唯恐自己的粮食被判定为次品,只能讨好检验员。

那时,成为质检员就是获得了“铁饭碗”。

质检员虽然只是个基层工作人员,但在农村却拥有极高的声望。

村民们都想巴结他们,以便在检验时放宽标准。

每逢收割季节,农户用自己最好的小麦或稻谷交公粮,都盼望质检员网开一面,给自己留下一些较优质的粮食。

村里哪户人家若有成员当上了质检员,整个村子都为他们骄傲。

质检员的确不同于普通农民,他们穿着干净的白大褂。

他们骑着28寸的轻便车,质检员还可以住进砖混楼房。

这些差异,让质检员在农民心目中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象征和目标。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后,农民有更多选择,不再局限于国营粮站。

质检员失去了特权,粮食质量检测改由精密机械设备完成。

质检员这一职业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不再需要他们亲自动手判断每一粒稻谷,取而代之的是专业检测仪器。

随着时代发展,质检员代表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成为历史。

许多传统职业在市场竞争中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质检员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以前的中国,人民生活物质匮乏,一般老百姓很难拥有私家车。

当时的汽车主要集中在国企、部门机关等,用作公务用途。

个人想要拥有汽车,需要提出申请并获得相关部门批准,过程十分繁琐。

要获得驾驶执照,难度也非常大。

不仅要通过培训机构的培训,还要学习交通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训练期间不能少于1年,之后还要通过严格的路考,考核驾驶技能。

整个过程非常漫长艰难,通过率很低。

那个时代,能拿到驾驶执照和成为单位司机的人很少,受到全社会的羡慕。

司机收入高,还能获得各种国家补贴,生活无忧。

更难能可贵的是,司机经常接触单位领导,有机会结识各界高层,能为个人前途发展带来帮助。

因此,不少人视司机为理想职业。

后来,老百姓收入增加,社会财富积累,私家车数量快速增长。

考驾照的条件大大放宽,买车也越来越方便。

同时,各种新型公共交通工具兴起,公路运输日益衰退。

这些变化导致司机职业的含金量大不如前。

如今当司机需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微薄收入,已经失去从前的光环。

虽然司机们的日子不再像从前那么红火,但许多人依然自豪并热爱这份工作。

他们喜欢与乘客交流,享受公路旅行的乐趣。

工作给他们带来精神满足,这种精神价值是永恒的。

以前的中国,商品极度匮乏。

要买东西,必须靠相关部门发放的购物票。

当年的售货员就像掌握稀缺资源的“王”,高高在上,受人敬重。

张大妈还记得,那个年代的她,每月要跑几次供销社,用粮票、油票换些生活必须品。

好不容易轮到自己,面前售货员的态度却十分傲慢,有票没货也不让买。

票就是票,货就是货”,他们理直气壮。

要想买到好货,只能讨好售货员。

李阿姨的家就经常收到一位亲戚送来的高档烟酒,因为这位亲戚是当地供销社的主管。

每逢过年过节,李阿姨家都要给他送礼,争取从他那搞到些稀缺物资。

当年,能当上售货员非常了不起,工作稳定收入可观,还能优先购买到稀缺货物,十分受欢迎。

许多年轻姑娘都梦想嫁给供销社的售货员,就像李阿姨家的婶子,新婚时开着大型货车去接亲,成了全村的艳羡对象。

然而,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开张,各类商品应有尽有。

人们可以自由购买生活必需品,不再依赖有限的国营商店。

售货员地位的滑坡就此开始。

当超市成为主要购物场所后,顾客们不再对售货员们赞不绝口。

李大爷在本地的老商店工作,深有感触。

过去他还是“模范职工”,现在商店冷清,一天几乎见不到一个顾客,他的工作不再重要。

如今,电商时代的来临彻底颠覆了传统购物方式。

实体店日益衰败,像李大爷这样的售货员,工作内容简单枯燥,不再需要任何专业技能,任何人都可以做。

售货员职业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几十年来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

时代在变,“金饭碗”也在变。

时代变迁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新的环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都**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80年代五个行业,人人羡慕的“金饭碗”,如今却成最底层的行业

上个世纪年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五种受追捧的 金饭碗 岗位。这五种岗位在当时老百姓看来是铁饭碗,能带来高社会地位 稳定发展和优厚待遇。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这五大金饭碗也渐渐失去往日光环。八十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仍然实行集体...

80年代五个行业,人人羡慕的“金饭碗”,如今却成底层行业

时代在变,工作在变。年代父辈眼中金光闪闪的大 铁饭碗 今天的小年轻早就瞧不上眼了。但这些职业当时的地位,高的却让人震惊成为无数人羡慕的对象。这不禁让网友们怀疑,难道当时的 金饭碗 就没有一个能留下来吗?如果你生活在年代,能当上售货员,那绝对是众人追捧的对象。毕竟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当...

80年代五个人人羡慕的“金饭碗”行业,如今却成最底层工作!

在上世纪年代,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那个时代,有五种职业备受民众喜爱和追捧,被认为是 金饭碗 能够带来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回报。这五个备受追捧的职业是什么?它们曾经多么抢手,如今为何黯淡无光?质量检验师。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之前,粮食质检员这个职业令人向往。每逢收割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