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低,不该成了求职者的隐痛 新京报快评

2023-10-23 00:55:26 字數 1600 閱讀 6390

只有评价标准多元了,才能打破唯学历论的死循环。

一名应聘者在招聘会上。图/新华社。

文 |丁慎毅。

金秋招聘季,不少求职者又面临“第一学历”隐痛。

据《法治**》报道,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求职者李敏(化名),却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因为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我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李敏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像李敏一样,在求职就业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在少数。一些企业明确不招录“本科双非”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些面试也在得知求职者为“本科双非”毕业生后,匆匆结束。

但更多时候,“第一学历”歧视都是一种**存在,相关问题也由来已久。用人单位招聘时,对求职者的学历“上查八代”屡见不鲜,哪怕是顶尖名校毕业的博士,只要“第一学历”非“211”“985”院校,也会被拒之门外。

但是,“第一学历”这种说法并无依据,更不见容于任何官方文件,不过是人才市场上存在的一种偏见。2023年9月,教育部也曾公开回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如今,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老问题又成了新矛盾。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加之,通过网络,只需一个按钮便可投递简历,一些热门单位在一个招聘季收到的求职简历规模可想而知,人事部门也确实没有精力对这些简历逐一研判。

因此,依照“学历”筛选便成了最高效的首选方式,而在很多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心目中,“第一学历”又成为衡量一个求职者受教育背景的最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双非”毕业生在高考中分数相对较低,“双非”院校的教育质量要求也与名校存在差距。

但这种想法可能是一种认知误区。甚至可能恰恰相反,对起点较低、“第一学历”差,却可以获得名校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而言,“第一学历”非但不是污点,反而可能是亮点。

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先天不足”的学生,比本科便出身名校的学生付出了更多努力,也或许更具备从事学术科研活动的禀赋,才能在新一轮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名校硕士、博士学位。这种奋斗、坚韧的品质,其实也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

这其实也与普遍存在的“非全日制”学历歧视相类似。殊不知,按照同一质量标准与方案培养的非全日制毕业生,在学习之余还要兼顾工作,要付出更多努力,其丰富的工作经验、过硬的学业水平和拼搏精神,都应被用人单位看到。

无论“第一学历”歧视,还是将“非全日制”区别对待,都是用学历将人才进行简单标签化,而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这不仅违背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造成了资源错配,不利于人才活力充分释放。

更甚者,这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进一步加剧高考的“内卷式”竞争。

对此,除进一步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反就业歧视法”,从法律层面予以硬性规制外,鉴于大多数“第一学历”歧视都是一种**存在的现实,更迫切需要用人单位及人力资源从业者破除偏见、更新理念,并尝试开发、建设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选评机制。

只有评价标准多元了,用人单位才敢于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也才能抹掉对“第一学历”低的偏见,打破唯学历论的死循环,充分释放劳动者潜能,并倒逼教育考核机制变革。

撰稿 / 丁慎毅(**人)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赵琳。

“第一学历成了我的污点”,求职者诉苦,专家呼吁消除学历歧视

文 家有小甜椒儿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 分享 图 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值秋季招生季,再回过头看,已经云淡风轻。每一届大学生都是这样过来的,走出大学校门,接受社会的历练,经历社会中的各种规则。从一个无所畏惧的状态,到一个畏手畏脚的状态,再到逐渐释然,逐渐适应自己的小圈子。如果本科是,那...

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

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 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业不招录非和院校毕业的学生。教育部称没有使用 第一学历 概念。专家认为企业注重第一学历涉嫌就业歧视,侵害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种歧视是一个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届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了第一学历歧视。一些企...

别让“第一学历”困住求职者的脚步

据法治 报道,近日,有研究生毕业的求职者参加 秋招 因 第一学历 本科 非名校毕业受挫,引发关注,求职者称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污点 话题登上热搜。略带调侃式的吐槽背后,是广大毕业生不得其解却又无可奈何的一种求职现实。第一学历 不应该成为求职者的 身份标签 年月,教育部已经公开回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