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 RZ,在耶鲁和艺术与建筑共舞

2023-10-24 21:56:58 字數 5850 閱讀 3286

rz

耶鲁大学

m.arch

芝加哥艺术学院

艺术学位学士。

个人简介

现实践于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 bjarke ingels group, wutopia lab等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公司。擅长软件学习,作品集思路整理、概念挖掘,线稿等作品辅导。

"我学习着没有确定的答案,努力着没有满分的答卷,在全新的领域寻找自己也许算是擅长的事情。我第一次听到的“interdisciplinary”这个单词,这成为了我对于建筑的思考上最重要的一个词。而这些年的学习路上,从艺术学院到建筑学院,我越来越领会到“interdisciplinary”的魅力。”

作品展示

阴差阳错的建筑学模糊和浅显“小心思”的指引当初选择了建筑的契机是一次美丽的误会。当我高中的时候,我的父亲其实已经临近了国内的退休年龄,或者说,是我常常看到他奔波劳累的身影,我时常希望自己能飞速成长,去帮他减轻一些家庭上的负担。看着他桌上一叠叠厚厚的图纸,办公室角落里放着的安全帽和一抽屉来来回回的车票机票,我对于建筑的初印象是劳累、繁琐,但能给家里带来巨大经济支持的一份工作。基于这些模糊和浅显的小心思,我在高二分班的那一天,决定了以后要选择建筑作为专业的初心;而我一个理科生,心中的建筑一直是结构相关,要使用物理和数学思维的工科。

然而我却万万没想到,当我在向国外的建筑院校投送申请的时候,看到的要求全都是作品集、绘画作图基础、设计思维这样对我来说全新的字眼。因为一念之差选择了要留学学习建筑,我的国内化成绩为先思维让我吃了不少苦头。阴差阳错之下,因为选择了一个专攻文理学院的普通留学中介,我当时仍把大量的心思放在了考好sat和托福成绩上,作品集只是零基础临时抱拂脚似的找了绘画老师三个月速成了一本,甚至我当时对建筑的了解都十分片面,最终录取我的建筑专业非常少,我选择了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室内建筑系作为我的本科。

rz文化冲突:什么是五彩斑斓的黑interdisciplinary +critical thinking

来到芝加哥后的生活是令人惊慌害怕的,在我到了学校的第一年,我就得知我们将会在三年内取消“室内建筑”这个专业,最后毕业的学位都是“fine arts”,同时所有学生可以交叉选各专业的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到“interdisciplinary”这个单词,而正是这个单词,将成为我对于建筑的思考上最最重要的一个词。

我们第一年的必修课是学习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来传达我们的想法:雕塑,陶瓷,影像,时装,图纸,**行为艺术;而所有的课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critical thinking”。从小接受国内教育的我在本科的前两年是十分痛苦且迷茫的,因为没有成绩(我们所有的grade都是pass/fail),仿佛我不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我就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努力了。学习着没有确定的答案,努力着没有满分的答卷,在全新的领域寻找自己也许可能大概算是擅长的事情,我非常不习惯。从小卷到大的我当时还会有些心理失衡,似乎我花二十小时做的项目和别人可能只花了几个小时蒙混过关的项目从结果上来看好像也没什么区别。非常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群不同专业的好朋友,大家平时在一起交流,大多数人也不是像我一样从小死盯着成绩一路走来的。我的朋友们想法千奇百怪,一度被我称之为邪教或是玄学圣经。一度以理智为先的我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在我看来简直不可理喻的人,仿佛是秀才遇上了兵,道理说不明白,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学姐告诉我,我们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大家做艺术和做设计的心,和在这条路上一往无前的勇气,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求一个他人的认可要重要的多。期末的时候更多的是讨论与建议,而并不是评价和结果。

他们告诉我,人是非常主观的,美是非常主观的,而在设计中主观是需要被欣赏和尊重的,所有东西都有两面性,生活也没有绝对的答案。为什么不可以呢?也许科学也是宗教的一种罢了,只是有更多人听得懂“这种语言”。这个世界上的人那么多, 没有人拥有完全一样的成长经历,在学校里和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什么是多样化,什么是跨专业相通,什么是没有对错,什么是丑美丑美的,什么是五彩斑斓的黑。

rz跳出固化思维之后跳出了固化思维怪圈的我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我开始没有那么纠结于给我的设计找一个形而上学的逻辑,也终于开始真正享受到了学设计和做设计的过程。我非常庆幸我当时在芝加哥,博物馆就在家里的十分钟路程内,而城里也时不时就会有最新的展览,学校也会每周都请来各行业的老师来分享自己的作品。从前我是绝对不会主动去听讲座的,我老想着做完作业就能休息了,把学习当作了每日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就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时不时被朋友拖去听多了讲座,每次我都觉得受益匪浅,哪怕是听时装设计的讲座,我都能听出其在建筑专业上的异曲同工来。

我当时才明白为什么美国的学校排名中,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是如此的重要。其实学校在做很多事情,有很多的资源,我也学会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主动地去利用资源并受到熏陶,这里的生活环境更让我意识到了主动争取的必要性。

rz在校期间,我们的老师ann lui竞标成功了venice biennale 2018代表us p**ilion的设计,于是她在学校中开了一节可以让学生一起去威尼斯展览的课程,在全校中选择20位学生代表一起展览作品。因此我在大三期间荣获一次去看威尼斯双年展+参展的经验,三周在威尼斯的生活又让我体会到了欧洲建筑与美国中国的不同。每当我觉得我懂设计,我懂生活的那一刻,总会有更新的东西出现,让我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interdisciplinary的魅力从艺术的灵活性转向建筑的落地性四年后,我成功地被耶鲁建筑学院录取开始在纽黑文学习。虽然我录取的是march i,也就是非美国建筑协会认证本科专业学生录取的专业,我仍然遇上了许多全球各地四年制建筑本科学院毕业的同学,这也让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了不同学习环境下所带来的思维上的不同。

在本科的四年中,因为灵活跨专业选课的自由,我对于建筑的定义一直是流动的,上课的时候也可以选择更加侧重人文研究类的建筑项目,甚至可以创造不同世界观下建筑的思考。而当我真正在一个建筑学院中,学习结构和真正的落地性的时候,我对我的未来感到了一丝迷茫。我开始思考,好像我曾经对建筑最感兴趣的部分,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自由自在的决定在现实中都终将被现代科技的限制和甲方的要求打败,而这样不停妥协下做出来的项目还是我原本想要的吗?这还是我喜欢的专业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很久,但我想我现在已经找到了答案:有一个想法很简单,你的想法也许很酷,也许很完美,但是能够把这个想法落实下去,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是在我心中建筑能够给这个社会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已落成的项目,他们也不都是完美的,也许一个项目能够被实现与否考察的绝不止是设计师本身的设计能力,更多的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各方沟通的能力,和在一次次妥协之后,保持初心的能力。慢慢的我也开始明白,与其纠结“建筑”这个专业究竟是一个工科还是一个设计学科,研究的是房子的安全性还是人的社会性,这些定义终究属于我们自己。当我从艺术学院到建筑学院,越来越领会到interdisciplinary的魅力,也越来越觉得在学校我们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不仅仅是干货和知识,而是思考的能力和看待世界的新视角。

rz新的技能带来新的思考在研二的下学期我开始学习编程,上了yale与harvard合作的cs50公开课,这节课是非常基础的编程课,从最底层的逻辑出发向我们浅薄地介绍了一些不同语言的组织架构和基础写法。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了身在更大的学校,可以去别的学院看看的好处。这节课每周要交四次作业,对project-base作业做多了的我来说,唤回了我曾经在国内上学的那种体验。虽然作业多,但当时的我是快乐的,因为我终于能知道作业什么时候能做完了,我终于知道我到底会不会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了更多计算机语言之后,我对于我们平时做建筑所使用的软件又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平时做设计的思维其实被我们所会使用的软件所大大限制了,而这些软件的功能仿佛已经成为了我们做设计的固有模式。

而在学习最最底层的计算机语言的过程中,我不断地体会到这些最基础的语言如何组织成为一个个新的功能,而我们现在所能想象到的,平时所使用的,只不过是当今世上已经被创造出来的功能罢了。改变行业的科技我们要与时俱进,而我们思维的进步应该超出于把科技当作工具,使其改变我们的思考角度,去探索我们平时用的这些软件的数字成像方面的更多潜能。

rz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中国百科全书里,动物是这样被分类的:不是哺乳动物,不是两栖动物,不是大的动物小的动物。而可以是自由的狗,属于皇帝的动物,驯服的动物等等。当我们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对这些我们平时喜闻乐见的东西重新分类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看待他们的方式。这也许就是我先前提到的主观的魅力吧。

哪怕是由一串串客观**组成的软件,都是主观的,是autodesk,rhino和adobe这三家大厂的偏好选择。当跳出这个思维之后,我们又可以重新去思考输入和输出,数学和物理,人类和机器,设计软件和制造工具,以及图像和形式之间转换过程当中的只是和技术手段,甚至让图像超越且作为可视化方法的作用,使其成为设计工具本身。建筑是一群人的狂欢我对建筑的理解在学习建筑的这些年里,我也在三个不同尺度不同地点的事务所学习过,在耶鲁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团队合作,我想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痛点:建筑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不管是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还是在学校的象牙塔内,沟通与团队协作都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这其实也是一种critical thinking的延申,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各方对于同一件事产生的不同态度。毕竟建筑不是建筑师的独白,建筑设计也不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们时常好奇有些建筑**好?**厉害?为什么厉害?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有时候我们固执坚持的原则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和以偏概全的片面理解,成功的建筑必定是多人协作大家共同成就在长时间磨合下的一个结果,而对我来说,更成功的建筑就是能让大众,非设计师们,甚至是我的爷爷奶奶们都收获快乐的机会。

rzwiiish惟学空间24/25fall留学申请报名中。

更多留学院校信息、作品集、文书、软件学习等相关内容。

***详细信息。

耶路撒冷争议 历史 信仰与和平之路

耶路撒冷,自古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地方之一,它承载着犹太人和穆斯林之间的复杂争议,一个地方,既有着犹太教的历史深厚,又在伊斯兰教中拥有宗教意义。历史背景 数千年前,根据旧约圣经的预言,犹太人将在耶路撒冷重新建国,实现自己的独立国家梦想。然而,在伊斯兰教中,耶路撒冷同样是一座圣城,对于穆斯林来...

鲁迅,在你必经的路旁

从先贤的形迹中寻找往日遗风,对于今人来说也是一次补课。我们因为在日常里不易见到诗文中的至人,以古视今就有了另外的隐含。其实要走进前人的世界,也并不容易,望文生义总还是不行。前些年流行知识考古学概念,献身于此的人,渐渐多起来。知识考古学之外,还有知识审美化的写作,这是过去文章家常有的笔法。今人受此影响...

耶路撒冷的离奇梦 从冷酷无情到和平盛世

昨晚,我做了一个离奇的梦。太阳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如水般普照耶路撒冷。我看到了哭墙 圣殿 石道,它们被金光包裹着,慢慢崩裂升腾,仿佛飘向天空,奔向宇宙的深处。这个景象让我感到震撼,因为它似乎预示着耶路撒冷的未来将不再冷酷无情。从约旦河西岸到加沙地带,整个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广袤土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