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哪儿了?

2023-10-27 23:40:29 字數 6003 閱讀 7768

说起粟特人,好多人会想起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狼卫首领使用化名曹破延伪装成胡商,混入西市开始搞事情。唐朝时的长安城中有很多“胡商”,一般都是粟特商人,而曹破延也是一个标准的粟特人名。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粟特人是世界闻名的商业民族,在东亚、中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垄断者,出没在中亚至中原的各个地方,《新唐书》曾称他们为“利所在无不至”。同时,他们也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对其踏足的各地文化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以唐朝为例,当时流行的胡服、胡旋舞、胡乐等,绝大部分受粟特人影响。

中亚五国及周边。(*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唐朝世界上最会赚钱的商人,为何后来逐渐销声匿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了**呢?

商业帝国。粟特人,史籍中也称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胡等。他们是属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本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也就是西方古典文献所说的粟特地区(sogdiana,音译称“索格底亚那”),相当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的粟特人从未形成一个统一帝国,而是建立了或大或小的城邦国家,其中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国最大,为粟特各城邦国家的代表。此外,还有安国、曹国、米国、何国、史国、石国等,不同时期,或有分合。后来,粟特人大批进入中原,起汉名时便常以国为姓,部分学者也将姓氏作为推断胡人族属的参考之一。

粟特人有着极强的商业天赋,多以赚钱为己任,父母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经商兴趣和能力。

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康国的粟特人在儿子出生后,会给他吃糖,并在手掌放黏胶,希望孩子擅长说好听的话,拿宝物就像是黏在手上。

能言善道、聚财守财都是商人的加分项,从粟特人对孩子的期许上可见他们对商业的重视。

甘肃兰州五泉山蜡像馆内展示“粟特商人”的蜡像场景。(中新社记者杨艳敏摄)

韦节《西蕃记》中还记载:“康国人并善贾,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

康国粟特人里,男孩儿五岁时要读书识字,差不多学学就得去练习做生意,赚的钱越多越好。等到男子年满二十岁,便不再局限于在本地发展,而是去临近地区做生意,**有商机就去**,所谓“利之所在,无所不至”。在从小的培养和历练之下,粟特人对生意的爱好和对“利”的追逐刻到了骨子里。

公元3-8世纪之间,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本土战乱的影响下,粟特人大批离开故土,东行经商**。他们以商队的形式东来,在宜商、宜居的地方建立聚居群落,同时也吸纳其他中亚民族发展壮大。经过长时间经营,他们在撒马尔罕到长安,甚至到我国东北边境之间,建立了数个中转站,形成了**网络。同时,他们也与印度和北方游牧民族**。可以说,当时中亚、东亚处处皆有粟特商人的踪迹,活跃了数百年的粟特人建立了非常庞大的商业帝国。

粟特人复原。(*东华大学出版社《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研究》吕钊著)

粟特人虽以商业闻名,但并非只从事**,他们也会入仕,有的还身居要职,功名显赫。以入华的粟特人为例,他们中有的进入漠北突厥汗国,有的入仕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不同时代的各级军政机构,其中尤以从军者居多。是的,粟特民族中除了有商业人才,还有部分人尚武,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骁勇善战。

玄奘《大唐西域记》飒建国(即康国)条记载:“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同时,《新唐书》安国条记载:“募勇健者为柘羯,柘羯者,犹如中国言战士也。”虽然不一定每个粟特人都很能打,但粟特族群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骁勇善战的战士。

北周安伽墓石榻鎏金彩绘石刻浮雕;高1.17米,宽2.28米,深1.3米;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出土于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宁夏固原南郊发现的隋唐史姓家族墓地中,有成员就是以军功彰显于世。史射勿入仕北周,从北周保定四年(564)到隋开皇二十年(600)一直随中原将领四处征战。近40年中,他曾与北齐、稽胡、突厥等多方作战,以军功获任大都督、骠骑将军等职位。史射勿在中原王朝奋斗了一生,其子孙后辈也在中原扎了根,有的任唐朝监牧官管理马匹,有的任中书省译语人,这些工作发挥了粟特人的畜牧和语言天赋,不过他们与史射勿不同,他们的生活已逐渐脱离粟特聚落的环境,慢慢融合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元素。

可以说,在北朝至隋唐时期,粟特人虽然背井离乡,但作为丝路**的活跃者,借沟通东西的丝绸之路,他们既发挥了商业才能,又为自己谋求了一定的政治军事地位。

2023年7月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发现的虞弘墓,是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的隋代墓葬。出土的汉白玉石椁上雕刻了丰富的源自中亚的图像资料,有墓主宴饮、狩猎、出行、宗教仪式等内容,墓志上边刻有几个篆字:“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

虞弘墓出土现场。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虞弘墓汉白玉石椁。

虞弘墓石堂后部中间浮雕图案。

虞弘墓石堂上的火坛与祭司浮雕图案。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上的浮雕图案。

虞弘墓志。虞弘墓石龛内雕绘的两个粟特男子,一人抱酒坛,一人捧食盒,准备痛饮。

据张庆捷的《解读虞弘墓》一书记述,虞弘属于粟特社会的武士阶层,13岁即受命代表柔然汗国出使波斯,从波斯返回时,可汗又命他出使东魏帝国,被篡位自立的北齐皇帝高洋扣下来当官,由轻车将军升到都督凉州诸军事和凉州刺史等官位,还参与了北齐对突厥、契丹、柔然的多次战争。北周灭北齐后,虞弘效力北周,屡立战功,步步高升到了开国伯和仪同大将军。隋朝建立后,拜其为仪同三司。因此他被称为“三朝元老”。虞弘墓是研究北朝至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因此被评为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安史之乱。就中国境内的粟特人而言,其地位变化的重要拐点是安史之乱。这一乱,动摇了盛唐根基。

事实上,无论是在安史叛军中,还是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军队中,将领和士兵都是胡汉兼用的,安史叛军中并非全是胡人出力,唐朝这边也有仆固怀恩、安重璋等有外族背景的将领,故而大多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应定性为争夺统治权力的斗争,而不是不同民族间的斗争。然而,在唐朝人眼中,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给唐朝社会造成的创伤不可原谅。

至德二年(757),唐肃宗回到刚刚收复的长安,要求“宫省门带‘安’字者改之”,这明显是情绪化举动:唐朝出于对安禄山的憎恶,希望抹掉所有安禄山的痕迹,即使“安”这个字本身是褒义且多不胜改。虽然后来很快又改了回去,但这只言片语足以窥见当时唐廷对安禄山的厌恶。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作《胡旋女》,将动乱与杨贵妃和安禄山的胡旋舞技相关联: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

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

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胡服、胡旋舞的流行可能确实与大量粟特人的涌入有关,但唐前期就流行的长安胡俗更多的是一种时尚,与叛乱没有关系。安史之乱对留居中原王朝的粟特人产生巨大影响。

莫高窟第220窟初唐胡旋舞。

曾参与平定叛乱、还抵御过吐蕃入侵的将领安重璋因耻于和安禄山同姓,在平乱后请求改姓:

臣贯属凉州,本姓安氏,以禄山构祸,耻与同姓,去至德二年五月,蒙恩赐姓李氏,今请割贯属京兆府长安县。”

他从粟特安姓改为唐朝国姓,名字“抱玉”,极具中原文化特色。

销声匿迹。按常理,中原的粟特人首先想到的是回归故土,但是定居他乡的粟特人难以做到。8世纪初,伊斯兰教已传入中亚,唐朝在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中本占了上风,但因安史之乱唐朝撤兵回防内地,中亚各国再难招架阿拉伯帝国而被伊斯兰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身有着自己摩尼教(传入中国后也称拜火教)信仰的粟特人要是回乡就要面对转变信仰的抉择。再者,时代变迁,回乡可能也成了异乡人,定居他乡的粟特人选择继续留在中原王朝或去往其他民族统治的地区。

凉州萨保史君夫妇石棺。出土于中国陕西西安,公元579-80年。(*甘肃省文物局微信***

史君夫妇石棺外立面细节。守护圣火的羽人。西安,公元579-80年。(*甘肃省文物局微信***

一。留居中原王朝的粟特人一般选择融入中原:或改换姓名,或附会汉人的郡望,努力和中原王朝攀上关系,逐渐将自己从“根”上变成地道的汉人。比如,有的康姓和安姓的粟特人将自己的祖籍追溯到会稽郡、洛阳、敦煌等地;石姓粟特人,会号称自己是汉朝丞相石奋的后裔;何姓粟特人,则将自己的起源追溯到战国时韩国王室,无论如何都不是宣称自己来自安息王室。除了改姓,还有的粟特人从名字出发隐藏自己的外族身份,比如将有明显粟特风格的“盘陀”“射”“沙”“芬”等字换成“忠”“义”“仁”“孝”等具有明显汉文化内核的字。

除了改名换姓,少数粟特人也会通过与其他民族通婚、改变葬俗、改投中原文化及信仰等方式进行主动而彻底的汉化。

二。除了隐藏身份,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地区是粟特人的好去处,成为他们的新家园。唐朝为了尽早结束安史之乱,在宝应元年至二年(762-763),陆续接受了安史部将投降,并给他们划定了各自的统辖范围,没有从兵力和建制上彻底消灭安史集团的根底,而是形成了以魏博、成德、卢龙为主的河北藩镇割据局面。

那时,河朔地区拥有重兵,能够自立节度使,贡赋也不需要交给朝廷,自由度相当高。从高层到低级军官都有粟特人存在,“胡风”“尚武”的标签仍然没有摘下,再加上其中有安史原本的部下,对待胡人相当友好。河北地区崇胡风、尚武的特征以及一些胡俗一直到后来的五代十国和宋代都仍有存在。

三。第三种去向是投靠或扶持其他民族。部分粟特商人投靠了北方的回鹘汗国。在回鹘大军南下平定安史叛军时,回鹘贵族正式接触到了摩尼教,粟特人作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使者,选择投靠回鹘,为其传播宗教并利用宗教影响参与回鹘王朝的统治,并在回纥宫廷中广建势力。甚至一些粟特人在跟随回鹘退出长安之前,一度假装自己是回鹘人,以回鹘人的名义广购土地、放高利贷,锦衣玉食,风光一时。在粟特人的帮助下,回鹘人还逐渐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回鹘文。

此外,晚唐时,河北及原六胡州的粟特胡人,加入到强劲的北方民族沙陀部当中,他们加入后,沙陀三部落里有两部的主体都是粟特人。这些粟特人又成为五代王朝的中坚力量。

除了以上三种去向,还有像史射勿的子孙后代那样,承先辈的果,日常生活早已逐渐脱离粟特聚落的环境,融合了更多的中原文化元素,在习俗等方面潜移默化地随中原文化改变,早已无需刻意隐藏。(完)

参考资料: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西域下·康》,中华书局,2023年。

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23年。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2023年。

4][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23年。

5][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2023年。

6]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

7]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

8]罗丰《固原南郊隋唐暮地》,文物出版社,2023年。

9]王丁《胡名盘陀考》,向群、万毅《姜伯勤教授八秩华诞颂寿史学**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

10]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2023年。

作者/李媛。

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的10大古沉船

泉州宋代古船 年代 南宋时期。地点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 发现的重要文物或财宝 船上发现了大量瓷器 铜钱等珍贵文物,以及对研究宋代货币经济有重要价值的铜钱标本。这艘古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助于研究宋代海上 航海技术及社会经济状况。 宁波宋代古船。年代 南宋时期 地点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发现...

海上丝绸之路,再添考古实证!

月日,国家文物局举办 考古中国 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 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最新考古进展。其中,前两项考古成果为海上丝绸之路再添实证。南海西北陆坡。一号 二号沉船遗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 二号沉船遗址是我国首次在米深海发现的明代沉船遗址,位于海...

精绝国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微小璀璨明珠

中国古代历史中,西域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又富饶的地方。而在西域的众多国家中,精绝国是其中一个鲜为人知但颇具历史背景的小国。很多人首次听说精绝国,都是从流行的 鬼吹灯 中得知的。但真正的精绝国,又是如何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呢?精绝国 微小而璀璨的历史明珠。精绝国,又名chadoma,成立于汉晋时期,是当时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