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伟大的英雄汉昭烈帝外传

2023-10-21 21:10:21 字數 3957 閱讀 8172

鲁迅先生说过,刘备仁而近伪,诸葛亮智而近妖。

鉴于先生的影响力,这句话简直为刘褚二人定了性,尤其是建国后,绝大部分人把先生这句话当成了定论。

以前,我也是这个观点。尤其是读三国时,一方面很好,一方面为曹操而鸣不平。

但年龄越大,越觉得刘备乃千古之完人,是一个时代的榜样。

可以这么说,没有刘备,整个三国故事就不存在,没有刘备,三国时代和五胡乱华五代十国没有任何区别,甚至近代的军阀混战一样,只会在历史书上淡淡记上一笔而已。

整个三国时代的无数传奇故事和英雄人物,他们之所以直到今天都被人铭记,都要感谢一个人,那个就是被人们黑的最狠的只会哭的刘备!

假如现在,有一个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只能靠着母亲做草鞋摆摊维持生活,但他从小就想着做大事,但他除了个人的品德和一个查无实证的身,却无任何依靠。

在他27岁的时候,他仍一无所有,甚至他最初的两个创业伙伴,一个是卖肉的,一个是杀人的卖枣的逃犯。既无家族背景也无mba学历。人家胡汉三还有七八个人,三五条枪呢,他连胡汉三都不如。

即使这样的困境,他仍然喊出兴复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口号,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自己自卑。

历经千辛万苦,三十多岁时,他总算做到公安局局长的级别。但他仍然豪气不改,还打了来视察的市级巡视员,辞去了编制,到老同学那里应聘。结果老同学也变了,只给了他一个空头总经理的职位,平原县丞。但平原这个地方离幽州很远,根本不在公孙瓒管理范围,说白了刘备想当官,还得靠自己。

就是这个空头职位,他仍然做的津津有味,而且还真拿下了平原县,他也成了地市级领导,也有了几百员工。

后来徐州刺史陶谦得罪了实力派曹操,面临被屠城的风险,就到处写信求救,其中就有陶谦的好朋友,孔子的后人孔融,就是那个从小让梨的小朋友。孔融自己不敢去,救把信**给了刘备。

推测孔融同学是个文人,也没有几个大军阀朋友,给一个县长写信,估计也是病急乱投医,日马当活马医了!毕竟当时刘备和曹操的差距,就像**和小卖部的差距,刘备去救陶谦,无异于飞蛾投火。

当时看到这段历史时,我暗暗的想,啥时候刘备同学得罪过孔融吗?这他么还不如自杀呢。

但是,很多大佬都害怕曹操,不敢去救陶谦,唯独只有刘备收到了陶谦的朋友孔融写的信后,慨然应允道:孔北海尚知世间有刘备也。遂率领全县一千余兵去救徐州。

刘备冒死救徐州,为刘备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其礼贤下士、待人以诚的作风也深深打动了陶谦,也打动了徐州的贵族豪强,更打动了徐州的黎民百姓们。要知道,曹操在围徐州时,是下达了屠城令的。

因此,陶谦死后,刘备顺理成章被推为徐州牧,成为汉室二品**,属于副国级领导了!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刺史和州牧的区别。刺史在汉代属于**,但属于行政管理**,相当于省委书记,属于四品三品**。刺史以下有太守,刺史对太守有监察权但无任免权,而且刺史没有军权。汉末大乱,很多刺史太守,并不十分听**的话,有失控的危险。

对此,汉宗师刘蔫提出,在刺史以上,设立州牧一值,由汉宗师担任,管理一州军政大权。为了符合管理军权的职能,所以一般州牧还有将军头衔。比如刘表为荆州牧,镇南将军,曹操那么牛,官拜丞相,还要兼职大将军一样。有了将军的名义,才名正言顺的有了军权。

对比现在,太守属于市地级,属于省厅级,六品五品,刺史属于部级,四品,州牧就是属于副国级,一般都是二品三品的**了!就像现在,省后来刘备到**任职左将军,就是属于二品,豫州牧。其中,豫州牧是行政级别,左将军是军事级别。

而军事级别,在将军里面分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偏将军、各种杂牌将军等。

当时曹操领丞相、大将军,假节钺,无论是从行政上还是军事上,都属于正一品,国舅董承,就是后来和刘备承衣带诏的哥们儿,为车骑将军,属于正二品武职。但董承空有虚名,虽然有职,但无节。

在汉代,持节是一种待遇,也是权利。持节,代表这个人可以行使职务所赋予的权利,否则职务就只能代表一个人所处的地位,而无实际执行权。

无疑,对于汉献帝的老丈人,董承是曹操的防备对象,职级可以有,但持节就免了。

刘备虽然深得曹操喜欢,但持节还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他虽然有一定的私人卫队,但整体上相对于曹操,无论从法理上还是实际实力上,刘备差得远得很!

衣带诏——汉献帝幼稚的行为,成为刘备崛起的最**宝。

个人对汉献帝刘协一直没有好感,感觉他甚至比不了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知道相信诸葛亮,知道乐不思蜀自保。

而汉献帝呢?却整出来一个无脑的衣带诏。

衣带诏连以卵击石都算不上,简直就是自杀宣言。

凡是在上面签字的,几乎和踏上鬼门关没什么差别。

这个道理我们的大耳哥哥肯定明白,换了其他人,不举报都是对刘协的仁慈,更别说在上面签字了。

但刘备却义无反顾的签了!

不签的原因有很多,签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忠于汉室。

有人说刘备反复无常,前后依靠了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等,却背叛了他们。

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其他野史上,都没有记载刘备背叛他们的记录。

在公孙瓒那里,刘备其实并没有得到重用,任命为平原相。而平原县当时在冀州,属于袁绍和公孙瓒的交叉地盘,任命刘备去那里,无非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成了就获得的平原县,输了就是送刘备的人头。

结果刘备在平原干的还不错,所以后来公孙瓒又让他管了山东的高唐。

总起来讲,刘备在他那里就是在边疆为公孙瓒当救火队员。

刘备并不欠他的。

在袁绍和刘表那里时,刘备属于客将,也就是说寄寓于他们那里,组织关系并不属于他们,属于雇佣兵性质。

而在曹操那里更不是背叛,刘备是拿了衣带诏逃走的,说白了是皇帝让他跑的,好组织人马讨贼,这怎么能说背叛呢?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的,当时的天下还姓刘,还是汉家天下,刘备是汉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做的是汉官,怎么能对曹操袁绍们谈背叛呢?

别说没背叛他们,即使和他们翻脸打开打,也不属于背叛。

因为无论曹操还是袁绍,当时做的汉官,并不是皇帝。

更何况刘备有衣带诏,就等于有了大汉皇帝的授权,即使刘备打曹操也是合法的。

所以说那些说刘备反复无常的,其实就是不懂历史。

正是刘备义无反顾的在衣带诏上签字,证明了忠于对汉室忠心耿耿。

衣带诏上签字的五个人,最后几乎都是全家被杀光了,只有刘备,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在坚持着对大汉的信念,一直到死。

也正是他在那个时候签署衣带诏,也得到了大批忠于汉室的人的同情和敬佩。在离开曹操后,刘备虽然实力不济,但有衣带诏的加持,隐然成为反对曹操的领袖,聚集了大批忠于汉室的人才。

所以,在隆中对时,刘备给诸葛亮说:吾欲修复汉室,救黎民于水火,伸大义于诸侯。这句话对诸葛亮的震撼力,也打动了诸葛亮,这才有了千古佳话。

可笑的是,当时的人们都相信刘备的目的,而我们今人却一再以阴谋论来看刘备,这是以己度人,刻舟求剑了!难道当时的人比我们现在还傻吗?

正是刘备的这种精神,最后才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才们,建立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集团。

正是这个集团,虽然开始时力量弱小,屡败屡战,没有坚定的信仰,在那个军阀混战有奶就是娘的时代,早散光了!

而这个集团的核心,就是刘备!

而这个集团的核心理念,就是刘备说的那三句话:修复汉室、拯救黎民、伸张大义。

从这点上讲,刘备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从人格上,都伟大的多!

伟大的巾帼英雄 李德全

一见钟情,一生相伴。这是李德全和冯玉祥之间的美丽传说,也是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佳话。李德全,她不仅是一名伟大的女性,更是一位杰出的国家卫生部长和政协副主席。她的一生,如同众多巾帼英雄,熠熠生辉,永垂史册。李德全于年诞生在北京通州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码头搬运工,生计艰辛,家境贫困。然而,李...

谭政 坎坷一生的伟大英雄

谭政,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坎坷。从军队政工领导到副省长,他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 在这段充满波折的岁月中,他创下了辉煌业绩,也因政治风波而跌入低谷。崭露头角。年,谭政开始执掌中南军区政治工作,成为 身边的得力助手。然而,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年,他对 三八作风...

三国时期最震撼人心的英雄壮举,挑战命运,赢得尊严

三国时期,历经沧桑,英雄辈出。曹髦 刘谌 姜维,他们的英勇壮举和悲壮牺牲让人动容。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他们用生命和血脉书写了不朽的传奇。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决断,不仅让人心碎,更让人感叹他们的坚韧与尊严。曹髦,年少帝王,面对逆境,选择了尊严而非苟且。他身负皇权,却没有背离自己的良知和人性。战场上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