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区行 探振兴 实干为村庄增色,科技助农业腾飞

2023-11-29 02:20:10 字數 4494 閱讀 1312

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丁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以下简称丁庄示范区)总面积38.03平方公里,沿支脉河呈带状分布,辖15个行政村,有3502户、10748人,耕地面积约3.5万亩。示范区的各项建设工作,突出党建引领,本着先基础、再提升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带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村庄篇:

联片建设升级

万余农民受益

11月15日下午,黄三角农高区丁庄街道宋圈村。村外,晴好的冬阳下,一望无际的麦田如盖在大地上的一条绿毯,成为冬日乡村最美的画卷。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里,65岁的党支部书记宋茂臣、65岁的党支部副书记宋保营、52岁的村文书宋卫国,在数算着今年为振兴宋圈村做了哪些事——

以前的两条主大街重修了。四条主街绘出50多幅大型墙绘,打造成党建一条街、乡村振兴一条街、安全文化一条街、孝善文化一条街。补种红叶石楠、海棠等绿化树木700多棵,种植千头菊等草花500多平方米。

宋圈村的街巷。

全村实现了雨污分流。以前污水和雨水共用一条排水沟,最终流进田间水沟。现在,村子四角建了四个大罐体,污水流进罐体里,再由专用车辆抽出来、运走。为此,村里新建、疏通排水管道7500米。

开展街道上空的“蜘蛛网”治理工作,实现弱电网线全部下地。

修缮了文化广场和百姓大舞台,新添20多件健身娱乐器材。

以前安装的监控镜头覆盖不全,且有的已失灵,重新安装了一遍,64个镜头对全村实现了无死角监控。

虽然宋圈村有外环路,也有转盘,但在车流高峰期还是会出现堵车。今年,他们把村东的转盘改建了,让车流更顺畅。

辛桥村的墙绘。

3位村干部越数越高兴。这一年很忙很累,但他们心里充实:宋圈村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走得快、走得稳。

宋圈村是丁庄示范区的15个村庄之一,是个有630名村民的纯农业村。宋圈村所在的管区叫北常管区,管区共有8个村。管区书记马玉东介绍,管区8个村全在示范区内,今年按照区、街道的整体规划,实行联村共建,实施人居环境等整体整治、提升工程。

8个村都围绕雨污分流、空中“蜘蛛网”治理、街巷硬化等下了功夫,让村庄更美了。

马玉东说,在联村共建的基础上,根据8个村的经济、文化等的不同情况,最大程度地突显了各村独有特色。

北常村的大集闻名四乡,可集市上的道路窄,竖在路间的高压电线杆子不但占路,也很不好看。北常村把集市上的道路整治了,把高压电线杆子挪走了,全力打造出黄河口大集一条街;

辛桥村以前的办公室小且老旧,便新建起党群服务中心,与中心一同建设的,还有村里的文体活动场所,篮球场有了,象棋室有了,乒乓球室也有了;

后董村文体活动活跃,便成立了篮球、乒乓球、台球、门球四个协会,定期不定期地活动,村庄热闹起来。

后董村的老人们在打门球。

丁庄街道副主任张林光说,今年丁庄示范区的15个村都在搞基础设施建设,先从点上布局;明年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提升,从而达到“串成线连成面”的效果。

走在丁庄示范区的15个村子,街道宽敞整洁,街边有花有草有树,墙上彩绘精美。这样的村庄,谁看了都觉得好,而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活在其中的万余农民。

农业篇:

联手攻关破难题

盐碱地万紫千红

11月16日,在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院(东营青岛农业大学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的实验大楼里,一间封闭的实验室内,20多个品种的藜麦长势良好,有的已结籽成熟,有的刚出土,才生出小小的嫩叶。

柳新伟在查看藜麦的生长情况。

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柳新伟说,藜麦种子营养价值全面,前些年收购**每斤高达六七十元,现在也在10元以上。这种作物抗逆性强,在中度盐碱地上可以生长。他们的实验室种植着20多个品种的藜麦,计划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盐碱地和沿海气候种植的品种。一些品种今年进行了大田试种,种子亩产量达到500斤。

柳新伟和一名研究生在查看油菜的越冬情况。他们身边的田地里,种着288个品种的油菜。

在实验大楼的育种加速平台里,种着大豆、玉米、木稷、苜蓿等,目的是选出适宜当地盐碱地种植且经济效益高的品种。

在研究院1000亩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基地里,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油菜田里,种着288个品种的油菜。这是青岛农业大学倪郁教授的试验田,288个品种的油菜分四个播期种植,全面检验每个品种的耐盐碱性和耐寒性。

油菜试验田南边,是牡丹芍药试验田,300多个品种的牡丹、芍药苗木,在初冬时节褪尽绿装,蕴积着力量,等待明年春风吹来之后的爆发。

再向南,种着芒草。芒草像芦荻,只是茎秆更高,穗更大更蓬松。秋冬时节,成片的芒草地里,巨大的芒穗在风中摇曳,形成独特的绝美风景。柳新伟说,芒草可以在中度盐碱地里生长,他们在这里种植芒草,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想看看它们是否能成为牛羊的饲料。

初冬时节,成片的芒草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

柳新伟等人是2023年来到这里的。一年到头在这片盐碱地里辛苦的原因,是为了依靠科技,找出综合开发利用盐碱地的良种和良法。

来到这里后,他们做了很多事。摸清当地土壤的基本属性,开展水肥盐协同监测以及不同有机物料还田耕作制度等措施对土壤质量提升的影响;搜集、鉴定、评价、筛选农作物耐盐种质资源,利用常规育种、分子育种培育适盐性作物品种;开展适合盐碱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构建盐碱地设施蔬菜等基质栽培技术、盐碱地大田作物水肥一体化调控技术;从生态农业的角度,开展盐碱地病虫害的监测和绿色防控……他们做的事还有很多,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平台,从而构建起盐碱地智慧农业。

黄三角农高区高标准建设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引来8名院士加入,有108个专家人才团队、976人进驻农高区开展科研攻关,建设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1个专业研发平台,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80个。

科研的目的,在于推广应用。柳新伟说,他们采用基质栽培技术,在盐碱地上建起20多个大棚,可以种植各种蔬菜、瓜果,技术成熟后,可以推广。采用这一技术,可在中度盐碱地上发展设施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

张林光说,丁庄街道打造了万亩良种繁育基地,繁育40多个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品种,为当地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种子。

2023年,丁庄街道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单作种植总面积达到1.82万亩,产量、效益都很不错,所运用的良种良法,就是黄三角农高区推出的科研成果。

围绕小麦、玉米、水果、花卉、蔬菜、畜牧等产业,我们正在8个村建设‘科技小院’。”张林光说,“我们要让每一个产业都有科技的支撑,让每一亩土地都有科技人员的脚印,让科技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大推力。”

育种加速平台能让实验周期大大缩短。

记者手记

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

在实验大楼里,在盐碱地里,47岁的副教授柳新伟一直不停地说,说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说来这里后干了什么,说打算以后再干点什么。他说得很仔细,很认真,但没说他们在实验室里的日夜守护,没有说田间的日晒风吹。记者开玩笑地和柳新伟说:“你脸晒得这么黑,把你放在村里,别人都会以为你是个农民。”柳新伟听了,高兴地说:“我就是个农民。”

在黄三角农高区,在丁庄示范区,在实验室里,在大田里,在与农民聊天时,记者都有一种很深的感受:科技,是现代农业腾飞的翅膀。

农高区近海,盐碱地多,冬季风大天冷。为了筛选出适合当地作为油料作物和观赏作物种植的油菜,一位大学教授,在一片地里种下了288个品种的油菜,并且按四个播期种植,以全面检验每一个品种的油菜对当地的适宜性以及耐盐碱性、耐寒性等。

为了提高盐碱地的土地产出效益,一个科研团队,在中度盐碱地上建起20多个大棚,利用基质栽培技术,栽种各种蔬菜瓜果甚至是果树。

藜麦种子经济价值较高。科研人员搜集来各个品种的藜麦,在实验室里种,在大田里种,并在研究其机械采收办法。

有了农业科研人员的付出,有了众多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的农业才能真正走进现代农业时代,并实现腾飞。

每一项农业技术的一小步前进,都推动农业生产前进一大步。

大众报业·记者 孙成民 唐峰 通讯员 刘娜娜 韩红艳 常达

乡村行 看振兴 为振兴注入“绿动能”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市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把绿色作为乡村振兴的 底色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必须打好的硬仗,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生态农业助推绿色发展 金秋时节,在磁县白土镇北...

湘村振兴阔步行丨保靖黄金村 一片茶叶托起“黄金梦”

湘村振兴阔步行保靖 村 一片茶叶托起 梦 走进地处武陵山脉深处的湘西保靖县 村,满眼青绿,一排排茶树密布在峰峦之间。咚咚咚 看到了来自远方的客人,热情的苗家阿妹敲起了迎客鼓,递上了热气腾腾的 茶。正是杯中不起眼的小茶叶,托起了农家人的美丽乡村梦想。在 村,一两 一两茶 的招牌格外醒目,几乎每家每户都...

探访中国黄土地 乡村振兴实录

月日至日,十余位外交官和驻华使节从五个国家来到中国宁夏,目睹了中国西北黄土地上的乡村振兴故事。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让曾经的戈壁荒滩成为盛产优质酿酒葡萄的宝地。如今,每年有.亿瓶葡萄酒从宁夏走向全世界。这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托起了助农增收的 富民梦想 第一段 引言,介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