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都看好的《我本是高山》,为什么被要求停播下架,骂声一片?

2023-11-29 02:15:10 字數 4919 閱讀 3224

编辑汪海林为《我本是高山》发声:

我在电影院看完了《我本是高山》,也泪目了几次,但我心里始终感觉怪怪的。

先说几处争议最大的魔改。

在张桂梅校长的采访中谈及,华坪女子高中是省里拨款100万,市里拨款100万建起来的;党和**都在支持。

图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

但电影的第一幕就让人难受。

来参加学校开学典礼的领导们因为话筒故障都走了,还怒斥张桂梅:让你别开,各项指标都不达标……

这罔顾事实的改编,仅仅是为了增加戏剧的矛盾冲突,却把电影的根儿给改没了。

一个由**筹办起来的学校,却遭到了***的嫌弃?

图 张桂梅)

这是上演的什么口嫌体直的魔幻剧情。

第二,张桂梅亡夫闪回片段。

每次张桂梅校长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亡夫都会在想象中、梦境里出现,给她安慰。

或者给她贴膏药,给她做饭,或者给她精神支持。

原来,支撑张桂梅的竟然是她的亡夫?

原来,女性还是希望回到有人“庇护”的环境中?

虽然张桂梅本人曾亲口说:“支持我的是信仰。”但编剧似乎鲁豫附体,“真的吗?我不信”。

全剧没有出现过一个“党”字,把大爱降级为小爱,真是悲哀!

这好像是在说:钱学森回国是为了未婚妻,袁隆平种水稻是为了家人吃饱,林则徐禁烟是因为不想让老母亲继续抽鸦片?

图 钱学森妻子)

是不是你不描写个人情爱,就不知道怎么把主题升华?

很明显张校长的精神是远高于个人情爱的;而且张校长也不惧自己承担风雨。

她有爱人,有学生,有信仰。

你怕只讲“信仰”太虚无,哪怕闪回几个女学生的脸也是好的。

更有甚者,说张校长来华坪创建女高是想“逃避”(电影原词)。

我认可张校长的逃避。

至亲至爱的人离世,她怕睹物思人主动调离自己和丈夫当时所在的学校,来到了华坪县任教。

但是后来的张校长绝不是逃避。

逃避的张校长没必要创建儿童之家收养被遗弃的孩子,没必要创建女高,没必要山高路远去家访,也没必要搭上自己的工资、只为了争取几个女学生。

一个冲在前线的人,却被人讲成逃避!

那你倒不如说董存瑞在逃避!可笑至极。

原型为酗酒家暴的爸爸改为了酗酒家暴的妈妈。

电影里学生唐小萍因为嫉妒玖朵云的爸爸对她好,和玖朵云厮打了起来。

先来说说这个设定,因为嫉妒别人的父母好,因此产生矛盾。

我真觉得编剧开点天马行空的脑洞也行,何必要这样丑化贫困的女孩?

贫困女孩本就自卑又敏感,哪有什么能力去嫉妒还打架?

把贫困山区女孩和小太妹混为一谈在电影里也不是第一次。

学生们晚自习逃课出去,被老师们骑着三蹦子抓回去。

猜猜她们去的哪?

网吧!游戏厅!小商店!

你在这些地方见到贫困女孩的几率是多少?

实际上,在张校长的采访**中显示,贫困女孩辍学,都是被家人带回去,或嫁人,或劳作。

编剧们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代入贫困女孩身上,逃课就是为了精神的“自由”。

殊不知,这些女孩都没有人身自由,何谈精神自由!

况且经济都不自由,又**有钱去消费?

她们不是上着重点高中的艺术生,零花钱管够又在叛逆期的富二代;她们连吃饱都成问题,全家都等着她们早早嫁人给家庭带来收益。

玖朵云因为妈妈酗酒,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而现实中在贫困山区,喝酒的妈妈都不如喝农药自杀的妈妈多。

也正是因为“酗酒妈妈”这个魔改,激怒了很多“女权分子”,因此把电影带进“女拳”的坑。

但这部电影虽然是大女主,但更深的问题不是女权问题。

如果我们给她安一个“矮化女性”的罪名,只怕是有些轻了。

我们知道美国是反对女性堕胎的,但2023年“罗诉韦德案”后恢复了女性合法堕胎权近50年,2023年《堕胎禁令》又生效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罗诉韦德案”中,保护女性堕胎权引证的是宪法中的“隐私权”,而不是“女性对于生育的自由选择权”。

所以只要证明本案并没有侵犯“隐私权”就可以了。

这个底层逻辑是错误的。

著名的女性利益捍卫者、**官金斯伯格就曾担心过这个问题:

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本案非常容易被推翻。

遗憾的是,2023年金斯伯格因为新冠离世。

两年后的美国**官们就把这个案子推翻了。

如果我们把《我本是高山》的电影内核仅仅局限在女性议题中,这是片面解读了。

而且很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让男性天然无法共鸣。

如果有一天证明了,电影并没有矮化女性,那是不是又能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了呢?

显然不是这样的。

因为除了女性议题,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以下问题:

丑化人民教师。

女高的老师徐影影对学生言语暴力:“笨死了,念什么啊,回家去吧!”还打学生的头。

身为华坪女高的老师,不知道拉一个学生来念书是多么不易吗?

还会说出让她回家这种话?

在张校长让女生剪短头发的时候,徐影影在一边阴阳:“凭什么她说剪就剪,孩子们留了那么久的头发。”

身为老师,对学校的政策都不拥护?

这只怕是为了杠而杠。

而在徐影影给校长甩脸子的大会上,竟然没有一位老师公开支持张校长。

为了给张桂梅制造困难故意设置的空心虚幻对立人物,让人不禁可怜创作团队,到底上的什么学?遇到的什么老师?

这个问题不算最严重的,毕竟还是有好老师的,虽然着墨不多。

但是对于张桂梅的误读,让人难以接受。

本来是道德楷模,却变成了“道德绑架”楷模。

道德绑架(1):

让老师们周六日免费补课,想谈恋爱结婚生孩子的“放一放”。

老师们不高兴,张桂梅说:“寒暑假你们还能休息啊!”

心里就一个大写的问号。

强行让工作和私人生活产生冲突。

强行把道德绑架偷换概念为信仰和理想。

道德绑架是被迫的,而信仰和理想是主动的。

编剧大概也不相信有能为理想挺身而出的人,所以把大家都写成了被迫加班,被迫补课,背着校长吃火锅,背后骂校长老巫婆,还嚼闲话说张桂梅“根本没有做过班主任,中间有6年没有教学,是脱离实际的”……

到电影结束也不知道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合着就是没经验在那瞎搞呗!

道德绑架(2):

怀孕女老师战战兢兢给张桂梅报喜。

这位女老师是校长之前的学生,考上了师范,毕业后来缺老师的华坪女高任教数学。

但是意外怀孕的她却好像犯了张校长的什么禁忌。

张校长一脸大写的不高兴,而且没有给出任何回应,似乎怀孕是一件奇葩的事。

后面更魔幻的来了。

当这位女老师把这届高三学生送走以后,竟然要辞职回家,理由是照顾孩子。

当然她也承诺过后会继续出来当老师。

张桂梅更不高兴了,说:

来我这你就得把自己忘了,你要是做不到该到哪去到哪去。”

这里让我不解的是,张桂梅对于女性的态度。

现实中的张桂梅说出“一个女性接受教育,改变三代人的命运”这样的话,她应该是最支持女性的。

可电影中的张校长却连女性怀孕生子这样的事都接受不了,这不是加重了女性的困难处境吗?

意外怀孕本来就是女性面临的巨大难题,因为男性不可能意外怀孕啊!

可女校校长,女性代言人张桂梅竟然对待女性如此刻薄?

如果怀孕女性都不被张老师理解,还能被哪些人理解呢?

怪不得网友们说,张桂梅校长还活着呢,你们就敢这么拍!

还有对学生的道德绑架(3):

一个女生不想剪短发,张校长不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是直接上集体主义价值:“凭什么你一个人不剪,这是一个集体!”

真是西方人看了欢呼,中国人看了尴尬抠脚。

在西方人眼里,集体主义就是所有个体被迫为了集体做事;这不,电影里的学生不就这样吗?

其实真正的集体主义:个体为了理想主动为集体付出,并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亦如现实中的张桂梅本人。

但剪发远远没有上升到集体主义价值。

真正的集体主义价值,就是张桂梅说的“为了信仰、为了对党的承诺”,可在电影中导演连提都不敢提一句。

他们似乎非常不好意思承认集体主义,连讲出来都觉得丢人。

这是对自己文化多么的不自信?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央视都看好的《我本是高山》,被要求停播下架,为什么骂声一片?

导语 我本是高山 是一部以张桂梅真实事迹为蓝本的电影,讲述了她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办学的故事,呈现了她和女学生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励志过程。尽管这部电影原本备受期待,但在点映期间却遭到了停播下架的命运,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和质疑。为何这部备受央视看好的电影却遭受如此巨大的负面反响呢?一 电影篡改...

《我本是高山》风波发酵!央视被举报,吴越被骂,海清评论失控

一部电影,牵连三个实力演员被骂,就连央视都不能幸免,这到底是为啥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部 我本是高山 这部以张桂梅校长为原型的电影,已经上映了,可是在上映前的这一周,可是炸开了锅,不仅全剧的涉及的三个演员被炮轰,比如实力演员海清 影后吴越,还有国民缘极好的胡歌,就连央视六公主,也就是中国电影频...

《我本是高山》首映票房破千万,央视批评得对,黑子无济于事?

一部在小规模点映后就遭到某些有组织有目的之人全面围攻的电影 我本是高山 张桂梅校长的事迹令人动容,然而她还在世就被拍成影片的决定引发了一些争议。这种情况下,影片的点映反馈自然会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情况。对于那些反对看这部电影的人,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声音,但他们的观点可能过于激进。这部电影还没有正式上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