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低估的冷酷雄主,大唐阴谋背后的真相揭秘

2023-11-27 00:45:05 字數 3160 閱讀 1221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的存在岂能没有引人注目的背景板?然而,看似被武则天掌控的李治,真的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不堪吗?这位被低估的大唐雄主,实际上比人们想象的更为阴鸷冷酷。

即位而谋亲。

作为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李治原本并无资格继承皇位。即便以长孙皇后的嫡出身份来看,李治仍需与大哥李承乾和二哥李泰一较高下。然而,李承乾急功近利,为防止太子位被李泰夺走,竟然逼宫自废武功,将本可轻松获得的皇位拱手让人。

虽然李泰欣喜不已,但当李世民真正做出选择时,表现平和柔弱的李治却得到了众多支持。李泰感到不解,为何弟弟平时对皇位毫无兴趣,却在关键时刻将自己的热情抛在了一旁。

然而,他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去质疑李世民的选择。尽管李世民相信李治不会对兄弟姐妹下手,而大臣们认为李治更易控制。然而,李治即位后的实际行动让所有人都领教了一番。

相互利用。

在解决了皇室内部的争斗后,李治将矛头对准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并没有犯下什么过错,唯一的错就是身居朝堂,皇帝的话语权也没有多少,这就是他的过错。简而言之,李治认为:“虽然我知道你是为了国家好,但这是我的国家,不可能让你一手遮天。”

群臣向长孙无忌屈膝而不向皇帝屈膝,到底谁才是大唐真正的统治者?于是,皇权与相权相争,以王皇后被废而宣布李治的胜利。由于武则天的加入,后人更注重武则天上位的结果,而背后的利益争端却鲜有人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李治是否察觉到了武则天的野心?或许他默认了一切。当朝堂已经成为长孙无忌的一言堂时,李治迫切需要盟友来帮助他改变现状。

二圣临朝。

为什么会有“二圣临朝”的局面呢?这正是武则天梦寐以求的,同时也是李治别无选择的举措。如果不是关陇集团以长孙无忌为代表逼得太紧,李治又何必采取这种极端手段呢?

幸运的是,武则天并没有让他失望。在李治的默认下,武则天独自培养了一批势力,足以与朝中的权臣们相抗衡。直到公元649年四月,武则天麾下的许敬宗指使人诬陷长孙无忌密谋造反,使得这位曾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也倒在了大唐前进的道路上。

长孙无忌是否真的谋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需要夺回权力。因此,当长孙无忌一再请求面对面的对话时,李治选择了拒绝。最终,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而亡,这种冷酷无情的君王究竟能否被武则天所控制,或许今人过于简单地对待这段历史。

权谋背后的伟业。

此外,后人在研究唐朝历史时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在李治的统治下,大唐版图达到了巅峰。东灭百济和高句丽,西灭西突厥并俘获贺鲁。从南到北,大唐国土面积超过1200平方千米。

一个表面软弱且容易被掌控的皇帝,是否真的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更何况,武则天真正发力是在李治去世后的事情,与李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要说被控制,至少也得让李治自愿为武则天效力才说得通。这种说法荒谬可笑。

在大唐历史中,武则天的政治能力无人能及。她以女性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崛起,最终成为皇帝,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她的卓越才干。

无论武则天登基后的表现是功过相抵,还是过多于功,她的一生都是丰富多彩的。然而,非要通过李治来突显武则天的伟大,实在是有些过于夸大。

结语。李治用了十年的时间将权力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而他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是武则天的勇气和决心。朝夕相处之下,李治很少对武则天产生怀疑。再次夺回权力也让他放松了警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被武则天所掌控。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对于一个被低估的雄主来说,他的决断和行动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篇文章深刻剖析了大唐时期的历史人物李治,以及他与武则天之间的权谋斗争。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李治即位的背景,揭示了他在家族中并非第一继承人的身份,以及在长孙无忌等势力的夹击下,李治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皇位之路的。

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李承乾的急功近利、逼宫自废武功,以及李治表现出的柔弱与支持。这种描写使得读者更容易沉浸在历史的情境之中,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权谋纷争。通过对李治的行为进行分析,文章成功地将其形象从历史上的“软弱太子”转变为“冷酷雄主”。

在阐述李治的执政过程中,文章多次提到他的决断和实际行动,尤其在镇压荆州王李景等反叛势力时展现了其坚定的一面。这一方面突显了李治在政治上的手腕,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维护。这种表现使得读者对李治的认识更加全面,超越了传统历史观念中对他的一贯看法。

文章对于“二圣临朝”局面的阐释也颇为精彩。通过对武则天和李治合作背后的内幕揭示,作者表达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这种解读使得读者对于武则天的政治智慧和手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强调了当时大唐政局的错综复杂。

在评论中,我认为文章对于武则天的描写较为中立客观,既强调了她在封建社会中异军突起的政治能力,也提到了她在权谋中的手段。这种平衡的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看待武则天这一历史人物,超越了单一角度的刻板印象。

总的来说,这篇评**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充分展示了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和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理解。文章的叙述生动有趣,论述严谨,对于大唐时期政治斗争的揭示让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唐高宗李治 历史中的被低估之人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之处。提到唐朝,我们常想到武则天和李太白,但经常被忽略的是李治,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中被误解了千年,他的真实面貌有多么复杂?外国史书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盛世常伴随众多风云人物,而唐朝也不例外。李世民的儿子李治,为了夺得皇位,上演了一出戏码,虽不及康熙阿哥九子夺嫡...

隋文帝杨坚 中国历史被低估的伟大皇帝

引言。中国历史上,众多帝王留下了千古传世的名号,但其中有一位皇帝,他的伟大却常常被忽视。隋文帝杨坚,他的统治虽不如秦始皇的铁腕,但却在复杂动荡的局势下,以智慧与政策改革,创造了一个伟大的盛世。本文将深入 杨坚的杰出才干以及他为隋朝带来的卓越成就。隋朝 历史的边缘。隋朝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历史时期,因其...

李渊 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开国君王(三)

说起李渊的开局,那可是历代开国中最顺利的了。大业十三年 年 七月初五,李渊从太原起兵,到八月十五,已经打到黄河边的龙门,眺望关中了。他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多天,就完成了别人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征途。这速度,简直就像一股疾风,横扫千军万马。八月十五这天,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不负众望,借来了一批突厥兵力和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