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人书风对儒家美学的接受 以蒲松龄书风为中心

2023-11-18 00:55:26 字數 4110 閱讀 2295

儒家审美意蕴影响了清代文人书法的审美取向,而随着清初社会矛盾的激化,出现“入世传承”和“出世异变”两种发展趋势。

蒲松龄作为清初文人,其书风也深受清初儒家审美的影响。早期对蒲松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用的科考书写,后期科举失意,他开始对儒学书风审美进行思辨,从馆阁书风到有意无法的自然书写,正是其对“器”与“用”的辩证态度。

中国儒家思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自西汉至清代的1500多年间,封建统治者已将儒学与皇权合为一体,并将其渗透到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故而,历代文人的艺术创作大都与儒家思想产生碰撞,这也对清初蒲松龄的书风产生重要影响。

蒲氏是清代杰出的**家,后人对他的**、诗文、戏剧等作品研究较多,对其书法艺术观照甚少。故此,以儒家审美为视角,以蒲氏书学为例,探析清初文人书风对儒家美学的接受。

孔林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一处集文化、宗教、艺术等多元价值的文化圣地。“自西汉将儒学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后,孔子儒学思想深受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

因此,带有儒家中庸审美的孔林书风就成为儒家审美意蕴的典范。“这种审美是关乎艺术本体论、价值论与创作规律的艺术哲学,注重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其审美导向主要表现为由表及里的人文的精神。”具体表现是汉字书写的审美再现,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孔林书风的线条和章法

具有庙堂之气孔林中有5572块碑刻,每一通碑文的书写都略显雄浑。例如《孔宙碑》,碑圆首,有穿晕,碑额篆书“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碑刻线条中实而沉稳,以中锋用笔书写而成,犹如折叉股,呈现中实美;同时,它具有“章法的整齐美”;每一行的重心皆在一条直线上,威严而整齐,给人一种整齐而威严的美感。

(二)孔林书风具有中和美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和美”源于孔子儒家的中庸思想。因此,孔林碑刻的书体大多以雍容大度的中和之美而闻名。“这一根基源于儒家表现为探索精神和实用理性,其目的是成就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

清代“继承了明朝的典章制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稳定秩序”,因此,统治者在科考审美上沿袭明末的“台阁体”,以“乌、光、方”的评判来充当儒家中庸之美。这期间,并非所有的文人都以儒家倡导的家国情怀为己任入世科举,其中一部分晚明文人选择出世脱俗,追求精神自由。

所以,清初文人书风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接受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是将儒家思想践行于书法中,开启“入世传承”;一种是反思儒家伦理,将现实的矛盾寄托于书法,开启“出世异变”。

(一)文人书风的“出世异变”

中国历代的文人深受儒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影响。这让多数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都受到双重刺激。”在“特殊年代的环境中造就了一批特殊心态的人物,而具有特殊心态的移民又创造出斑斓多彩的书法艺术。”

傅山就是典型的代表,其性情孤傲,心继前朝;退隐山林,翰墨丹生。他对儒学审美的态度是典型的“出世异变”,从傅山的《书论》中可见儒家审美对其影响至深。他非常看重儒家伦理典范,在其《作字示儿孙》诗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诗中大赞具有儒家气节的颜真卿,否定赵孟頫人格的“媚俗”之气,提倡儒家正大气象的美学思想。然而,自入狱后,他的书风开始对儒家审美进行思辨,因而书风大变,将先前儒家的温文尔雅变得更加跌宕起伏。

无独有偶,陈洪授、万寿祺、宋曹、朱耷等晚明文人不仅以书法的形式去践行儒家美学观,而且孤傲不群,求新求异。因此,这种“求新求异”的美学思想,为蒲氏后期标新立异的创作奠定思想基础。

(二)文人书风的“入世传承”

面对清初统治者镇压和怀柔的双重压力,一部分文人开始安身立命,践行儒家修身治国的思想。他们以科举考试为正道,讲究书法的“入世传承”。由于受晚明书风艺术流派的影响,他们在推崇魏晋尚韵书风的同时,也深受“馆阁体”的束缚。

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将儒家审美意识强加于文人书写中,以此达到集权统治。正如王士禛所说:“本朝状元需从书法之优者中产生。”因此,文人书风的“入世传承”成为当时书法审美的主流。清初“入世传承”的书艺审美同样影响到蒲松龄的书学观。

蒲氏作为清初文人的代表,其书风也深受清初儒家审美的影响。这种影响贯通他生平、创作等多方面。

(一)儒家审美与蒲氏科举

蒲氏的科举书写受到儒家审美的影响。他出身诗书家族,视儒家修身为典范。因此,修身立命,参加科举,以此实现自身价值。蒲松龄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进学,文名籍籍诸生间。

年少有为离不开辛勤的付出,从他《醒轩日课序》可以找到书学佐证:“谓余曰:‘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余曰:‘善!’遂集十数业,借晋石籍而授之。

清代科举以“馆阁体”的儒家审美为主,蒲氏从“每晨兴而为之”到“作一艺、仿一帖”,不仅践行儒家勤奋之品质,还以儒家书风的审美为标榜,这从他《蒲氏世谱》中的书体可以得到佐证。

蒲氏世谱的书写可谓书风的代表之一,属于典型的馆阁体,笔法精到,结体雍容大度,上追魏晋风韵,下宗唐宋之法。所以,儒家审美的书风对蒲氏早期书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考的实用书写。

(二)科举失意与书风思辨

蒲氏面对科举的失意,内心充满矛盾。这不仅有士子情怀的渴望,也有现实科举的无奈。因此,他后期的书风对儒家审美的接受产生了思辨精神。这种思辨精神主要反应在蒲氏对“器”与“用”的态度。

蒲氏想通过科举成为国家之“器”,然而封建上层的不“用”之举,却坚定他文学创作的决心。于是他践行儒家思想,效仿古之贤能,著书立传。

蒲氏深知“君子不器”之理。既然不能为大“用”,可在小“用”实现自我价值,为谋生计,做过幕僚,最后在毕家做了30年私塾。这期间,他专注《聊斋志异》的创作。此时他的书风出现蜕变,字体变得流畅脱俗,如清风徐来,以文载道。

这从他抄《庄子·秋水》和晚年蒲氏画像题跋的书体对比中可以找到佐证。《庄子·秋水》书体结体空灵,用笔精妙,有晚明书风的姿态,颇有祝允明、王充的风貌。晚期蒲氏画像题跋的书体略扁,牵丝连带,动静结合,行气贯通,流露才气。

长期的文学创作让他的笔墨内涵文气,正如他在《作文管见》所倡导:“文贵反,反得要透;文贵转,转得要圆;文贵落,落得要醒;文贵宕,宕得要灵;文贵起,起得要警策;文贵煞,煞得要稳合。”这种审美思想同样在《拟表》的书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从蒲氏学书继承和创新来看,由先前的魏晋风骨到“馆阁体”书风,再由中和的儒家审美到自然的跌宕抒发,正是蒲氏对“器”与“用”的精神写照。

儒家的审美意蕴影响了清代文人书法的审美取向,而清初社会矛盾的激化,文人书风审美出现“入世传承”和“出世异变”两种发展趋势。

蒲氏作为清初文人,其书风也深受清初儒家审美的影响。早期对蒲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用的科考书写,后期科举失意,蒲氏开始对儒学书风审美进行思辨,从馆阁书风到有意无法的自然书写,正是蒲氏对“器”与“用”的辩证态度。

中国美学史》

中国书法史》

蒲松龄集》

焚书坑儒,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种损失

秦始皇自统一以后,为更加稳固的 集权,以 五德终始说 作为加强统治的思想 同时为自己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 五德终始说 宣扬秦朝代替周朝,是水德代替火德,并将六神秘化并与 五德 说联系起来,使它渗透到政治措施 典章制度和文字记述中去,成为统治人民思想的重要工具。公元前年,秦始皇在咸阳宫里举...

清风润初心 廉洁担使命丨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展播

清风润初心 廉洁担使命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展播。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楚辞 招魂 中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 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 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镜不蒙尘可照人,人无贪贿可正气...

清初文人的“游走”及其文学世界建构

作者 于金苗 黑龙江大学讲师 文人之 游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伴随着 游走 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相伴而生,而经历鼎革的清初 顺治元年至康熙中期 更具独特性。舆图换稿的现实激生出一大批 不安于居 游走四方的文人,他们以游为隐 借游谋食 因游求道,也进行了图谋 复明 祭奠山水或结交英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