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的古代,古人们都是怎么御寒?

2023-11-04 13:05:02 字數 4680 閱讀 8414

撇开精神层面的心灰意冷不谈,这个世界上还有两种冷:一种是客观上真的冷,另一种是妈妈主观上觉得你冷, 无论客观还是主观,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能穿多少穿多少!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咱们的祖先只能用葛、麻做成的粗布衣物御寒,富贵人家则会穿上绫罗绸缎以及用动物皮毛制成的外套,御寒保暖的效果要好很多。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棉花经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逐渐传入,至宋、元时期得以普及,史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说明当时棉花的**还是比较昂贵的。

到了草根皇帝朱元璋主政的时候,或许是被微贱时的饥寒交迫折腾出了心理阴影他特意下诏要求全天下广种桑麻木棉

这道带有强制性的政令将棉花全面推广开来,并达到了“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的程度,成为朱元璋增进民生福祉的一大善举。

除了多穿衣物,生火取暖、围炉而坐是古代最为常见的御寒方式,恰如白居易的那首《问刘十九》所描述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大雪纷飞、寒风瑟瑟的冬夜里,屋内生起炉火,众人围坐四周,或斟酒小酌,或绩麻闲谈,别提多惬意了!

古人生火所用的材料,处于原始状态的柴火相对比较廉价,木炭、竹炭之类的加工品则要昂贵一些,即便同样是使用木炭,富贵、贫贱的区别也挺大的

首先是火盆,普通人家以泥制陶盆为主,殷实人家则多用铜制品,还会有精致程度不等的装饰,另外还有铁制的火炉

譬如《至顺镇江志》 (元·俞希鲁编)记载,元朝时期镇江出产的镀锡铁炉非常有名, “其色如银而耐久可用”。

其次是木炭,富贵人家通常预先对其进行降烟处理,避免烟气熏人甚至一氧化碳中毒。

这方面比较讲究的是臭名昭著的奸相杨国忠,他仰仗族妹杨玉环而得势,权欲熏心的同时,更是奢靡无度。

开元天宝遗事》(五代 · 王仁裕撰) 记载,杨国忠府上所烧的木五黄古代的居家生炭要先捣碎成屑状,再掺入蜂蜜,捏成双凤形状,点燃的时候,还要在火炉的底部垫上白檀木,从而做到烟气寥寥、 一尘不染。

喜欢看宫廷剧的朋友,想必对小巧玲珑的熏炉不会感到陌生,这种熏炉其实就是一种带有外罩的小型炭火盆,分成 上、下两个部分,下部为炭盆,放入烧红的炭火或者燃香,上部的罩子则做成镂空图案,熏炉既能手提,也能手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西京杂记》( 西汉·刘歆撰,东晋·葛洪辑)记载,西汉末期一位名叫丁缓的工匠发明了一种能够转动的熏炉,“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

这种熏炉的阻燃设计非常到位,甚至可以放到被褥里熏香增温,所以又被称为“卧褥香炉”或者“被中香炉”。

还有一种小型的取暖器具,呈密闭的圆壶形,热源不是烧红的木炭,而是掺入滚烫的热水,类似于现代的暖水袋 , 古人称之为“汤婆子” “脚婆”。

只要掺入热水之后塞住口部,外面再裹上布单,便可以达到“达旦不冷”的效果,跻身“苏门四学士”之列的黄庭坚,曾经通过赋诗给这种取暖器具“代言”, 广告词”相当直白:

小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除了咱们熟知的柴火、木炭,用于生火取暖的材料其实还有煤炭,古人称之为“燃石”,据后世考证,中国使用煤炭的历史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拾遗记》 里就写道: “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至盛唐时期,《开元天宝遗事》里还有西凉国进献所谓“瑞炭”的记载,“其炭青色,坚硬如铁……烧 于炉中,无焰而有光。

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如此坚硬、耐烧、热量十足,显然不是一般的木炭, 而应该是成条状的煤炭了。

当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受认知、勘探和开采技术限制,煤炭是专供宫廷享用的贡品, 宫墙之外无论贵贱,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即便有所耳闻,要说亲眼看见乃至有福享受的话,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古人在冬日御寒保暖的妙招多种多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方面的几大巧妙设计。

头一个是壁炉,您或许会以为这是西方人发明的玩意儿,其实不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咸阳出土的战国时代秦宫室遗址中,发现了三处壁炉的痕迹。

其中有一处高约一米,宽约一米二,进深约一米一,炉膛剖面呈覆盎形, 便于迅速地排出烟气,壁炉的旁边有一个槽坑,用来放置木炭,炉门前也有一个槽坑,用来存放炉灰,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其次是火墙,同样是在秦宫室遗址中发现的,这种特殊的墙壁分为内、外两层,中空的部分与火炉连通,尽头还留有气孔,供烟气排出。

炉灶燃烧之后,热气穿梭于夹墙里加热墙体,起到室内保暖的作用,有点像**空调的原理,与直接在室内生火取暖相比,火墙的设计相当有效地避免了失火和烟气熏人的危险。

受到源自东北地区的火炕启发,明清时期的工匠们对历史悠久的火墙加以改进,在地板下面铺设烟道,类似于咱们今天常说的地暖。

从热空气流动的原理来分析,加热地板的保暖效果明显高于加热墙体,更何况火墙的外层墙体还要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地暖是比火墙更加科学的保暖方式,但施工难度大、造价高昂, 一般的地方用不起

最后说一说椒房,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云: “椒房阿监青娥老。”其实早在汉朝,这种特殊的建筑设计就已经 出现了。东汉文人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朝堂承东, 温调延北。”所谓的“温调”,就是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的房屋,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黑科技”呢?

原理说起来挺简单,其实就是给四周的墙壁涂上一层保温材料——花椒粉(一说花椒树花朵的粉末),所以又被称为“椒房殿

在墙壁上涂抹花椒粉,是否真的能够“取温暖除恶气”,尚有待专家研究,但“取其温而芬芳”的目的基本上还是能够达成的,花椒特有的气味还可以驱除蛀虫,从而保护房屋的木质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设计椒房之初,原本只用于皇后或者嫔妃的居所,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富贵人家也开始使用,譬如西晋时期的炫富 “活宝”石崇,家里便是“涂屋以椒”。

至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有“椒缀新香和壁泥”,后来宋代诗词里也出现过“香壁红泥透蜀椒”的句子,说明椒房在殷实人家中已经比较普遍了。

在后来的宋代诗词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描写,例如,有诗人描绘了“香壁红泥透蜀椒”的情景,也表明了椒房在宋代富贵人家中的流行程度,这说明椒房在殷实人家中已经比较普遍,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装饰和储藏场所。

总之,椒房作为一种供人存放香料的专用房间,在古代社会的士人或富贵人家中已经相对普遍,并被用于增添室内环境的美感和香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都**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没有地暖也没有羽绒服,古人如何度过漫漫寒冬?

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 天色暗沉下来,屋内被这点火光衬得通亮,屋外飘飘扬扬的雪无声地落满了山头。白居易端起桌上新酿的米酒,看向刘禹铜 这雪眼见着要变大了,刘兄是否要留下来与我畅饮一杯?白居易这首诗在这一年春节随着 围炉煮茶 的火热,再次出现在了大众面前。无论是亲戚好友,还是亲密家人,众人围坐在火炉边...

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的夜生活竟然这么精彩! 古人的生活观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夜晚,没有电的情况下,古人的夜生活更是与现代人的夜生活有着天壤之别。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古人的夜生活竟然也十分精彩,且富有创意和多样性。本文将从古人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出发,古人的夜生活如何精彩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一 古人的生活观念。在古代,人们对于...

古代没有退休金,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在古代社会,因缺乏像现代社保局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老人们是如何养老的呢?有人曾说,古代人根本无需养老,因为根据统计数据,古人的平均寿命很短,仅能活到三四十岁。然而,这一数据实际上受到了惊人的婴儿夭折率的影响,即婴儿夭折率过高会将平均寿命拉低。在古代,能够活过百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无数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