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由痰作祟,中医祛“痰”有妙招

2023-11-07 10:55:25 字數 8105 閱讀 4280

关于“痰”,中医与西医的概念不一样,西医认为,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没有痰的。

中医把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与西医概念一样;而“无形之痰”在中医看来,是“随炁升降”的代谢产物,可以上达巅顶,下至脚底,内存于脏腑,外留于肌肤,可以导致各种病患。所以中医有“怪病皆责之于痰”,“百病皆因痰作祟”之说。

中医学当中有一句俗语“百病痰作祟”,那么什么是痰呢?是我们平常吐出的痰吗?在中医里可吐出的痰为有形之痰,另外,人体内、外所见的肿块、肿物、瘰疬等可触知的病变,均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停聚于脏腑、经络,易引起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的痰。因其外无可见,只可以症测知,故称之为无形之痰。

痰在肺则咳喘,在颈部可致瘿瘤瘰疬,在咽部容易出现梅核气,上犯则出现眩晕心悸,蒙闭心窍可引起癫狂,流窜于四肢出现肢麻,中风痰瘀阻络则出现言謇偏瘫。体内是否有痰最主要的一个体征就是舌苔厚腻,舌苔厚腻,脉滑,为有痰之象。

痰从何而来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

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

痰从何来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肺为储痰之器

中医上常说:肺为储痰之器,因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肺气通于天,为娇脏,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肾为生痰之本

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健旺脾阳的同时,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痰”色辨证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

寒痰

痰呈白色。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

风痰

开始痰白稀。由风邪袭肺,即“伤风”引起。病人怕风,咽痒,舌苔白。

开始痰白稀。由风邪袭肺,即“伤风”引起。病人怕风,咽痒,舌苔白。

热痰

呈黄黏痰。由热邪侵肺或先感受风或寒之邪,风寒之邪在体内化热,使热伤津液,炼液为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

湿痰

痰为白色稀水样,量多易出。由湿邪侵入人体(如久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受损或饮食不节,运化失调引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

燥痰

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引起。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

除了这些“痰”外,还需特别注意的是痰中带血!痰中带血可能是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衰、血液病等的征兆,也可由牙龈炎、牙周炎等病引起。一旦出现血痰须高度重视,应尽快就诊,查找**。

体内有痰液,如何正确调理

穴位祛痰

天突穴

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8秒、10~20次。调理:可起到祛痰、宽胸理气、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适用于调理肺脾气滞所生之痰,患者常睡卧不宁,肠胃不爽,饮食受影响。

丰隆穴

取穴: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位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指宽处。方法:用大拇指点按丰隆穴1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按揉该穴2分钟,最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2分钟。调理:用于**热痰、湿痰、燥痰等病证,尤其适合喉咙里很难咯出痰的人,经常按摩,有助于痰液轻松咯出。

肺俞穴

取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方法:患者趴在床上,按摩者将两手拇指指腹放在两侧肺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再用手掌正面拇指根部紧贴于肺俞穴,稍用力下压,摩擦穴位3~5分钟,每日1次。调理:适用于各种痰邪病证,可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降低气道阻力,有助痰液排出。

食疗祛痰

陈皮

陈皮是柑橘类的皮制成的,因为陈久之后,没有燥烈的性质,对化痰有专长。还有一种中药,叫做半夏,也是以陈者为佳。这两种药配合起来,名为“二陈汤”,是化痰的名剂。通常可以单独用陈皮作为饮料,也可以与半夏同煲为茶剂,对化痰有益。

此时是吃梨的好时机,梨子生吃能缓解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现的咽喉干、痒、痛、声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熟吃对体质火旺、咽喉干涩者起到润肺化痰的作用。

萝卜

萝卜在医书上称为莱菔。《本草从新》说莱菔“能破气除痰”,李时珍说它能“停喘除痰”。通常家庭间,用萝卜与海蜇一同拌食,作为佐餐。它的种子,名为莱菔子,专门作化痰消食之用。莱菔子兼治慢性支气管炎,驱除腻痰和黏液。如果用莱菔子煲成汤饮,小儿服之,痰涎即由大便中泻出,大便中会有稀薄黏液混杂在内。肺痨患者,如有胶厚黏痰凝结于喉头,倾吐不爽,可用萝卜捣烂滤汁,进饮一杯。萝卜有一种辛辣气味,可以刺激气管,使积痰倾吐而出。或用莱菔子加薄荷叶、冰糖少许,煮成茶剂,亦有此功效。

中医治“痰”的方法,中医推荐化痰九法:

一、燥湿化痰法

脾喜燥而恶湿。脾阳不足,水湿停滞,气机阻遏,则可酿成湿痰。脾湿生痰,湿胜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成痰。其主要症状是:胸脘痞闷,四肢乏力,咳嗽,痰白清稀,胃纳呆滞,舌苔白而厚腻等症。

治当健脾燥湿。常用药如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厚朴、陈皮等味。方用二陈汤加味。具有顺气除湿,痰浊自蠲的功效。热重者可加黄芩、胆星、瓜蒌等;若兼气虚者,以六君子汤为宜;若见血虚,可用景岳金水六君煎。

二、理肺化痰法

肺司呼吸,主肃降,有通调水道的功用,肺虚不能正常输布津液,便可停痰宿肺。陈修园所言“凡五脏有偏虚处而饮留之”,指出脏气素虚是停痰宿饮的内在条件,内外合因,故痰停聚于肺的机会临床最为多见。其**多遵《金匮》“以温药和之”的原则,常用药有细辛、干姜、半夏等味。方用参苏温肺汤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之类。

至于气郁成痰,气痰交阻,呼吸不畅,胸胁胀,喜叹息,精神不宁,以至精神失常;或喉间如有物状,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伴有饮食少思,胁胀脘痞,干噫呃逆,舌苔白腻等症。常用药如半夏、香附、郁金、厚朴、柴胡、瓜蒌、枳壳、旋覆花、茯苓、苏叶等。方用四七汤、温胆汤、涤痰汤等以理气宣郁,使气顺痰消。

三、治肾化痰法

肾藏元阴、元阳。其所以能够生痰致病,一是水泛为痰,一是水沸为痰。

前者属肾阳虚不能制水,以致水随痰涌而成痰,其痰色必纯青而稀似水,并兼阳虚之证,常用药如附片、肉桂、巴戟、仙茅、仙灵脾、胡芦巴、骨碎补之类,治以肾气丸加五味子等,温肾制水以除痰。

后者为阴虚火动,水沸腾动于肾,煎熬成痰,其痰色必重浊而白似沫,并有阴虚之证,治以知柏地黄汤,或加入冬虫夏草、核桃肉、女贞子、旱莲草、桑椹之类。此种肾虚成痰,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故用“壮水之主,益火之源”的**,从本论治。

四、清热化痰法

凡因热郁所致,肺失清肃者,其咳必气逆,面红咽干,痰不易咳出,痰色黄稠,或如线粉,脉象弦数,舌苔薄黄少津。如因风热迫肺,必兼身热形寒等表证;若是肝火犯肺,咳时必引胁作痛诸症。

前者治肺,常用药如黄芩、桑白皮、瓜蒌、橘红等,方用清气化痰丸加减;后者治肝,常用药如山栀、青黛、黄芩等,方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临床上肺热痰结,身热,便秘,甚至神志不清,语言狂乱,用礞石滚痰丸,或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亦可收效。若因肝胆火郁,煎熬津液成痰,发为癫狂,常用黄连温胆汤加黄芩、栀子、大黄、郁金等,往往可以顿挫病势;继之用白金丸加清热解郁化痰药,以巩固疗效。至于脾阴素虚,积聚成痰,多为水涸火旺,煎熬津液,凝结成痰,可用霞天膏加竹沥、贝母、橘红、瓜蒌根以治积热痰结;可参照润燥化痰法处理。

五、润燥化痰法

肺为燥邪所伤,煎熬津液即属燥痰。其痰必黏稠不爽,或细如银丝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胸痛,咽喉干燥;或低热潮热,大便干燥,舌红而干,苔少或薄黄,脉细数等症。程钟龄说:“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所以润燥化痰着重在肺,常用药如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知母、桑白皮、百合、花粉、百部、瓜蒌、贝母等味,方如贝母瓜蒌散加减,或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根据前人“治火可用苦寒,治燥必用甘寒,火郁可以发,燥胜必用润;火可以直折,燥必用濡养”的经验,故治燥的方药,必须辨别苦寒与甘寒,如误用苦寒,热必化燥劫阴,益增其燥。在润燥药中稍加化痰之品,便是恰到好处。

六、熄风化痰法

痰热上涌,引动肝风,多见于小儿。因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最易生痰,常见于高热,昏迷,痉厥,喉间痰鸣,呼吸气粗,舌苔黄腻,用回春丹合蛇胆陈皮末,每两小时酌量服一次,俟热退痉止再行调理。如高年肝肾阴虚,气血上逆,痰火壅盛,其人头目晕眩,颜面红赤,手足抖颤,口角流涎,眼睑抽掣,烦躁易怒,脉弦滑,舌红绛,常用羚羊钩藤汤加天竺黄、胆星、鲜竹沥等熄风以化痰,痰平风定,再以滋养肝肾药调治。

七、消食化痰法

睥胃受纳水谷,敷布津液,以养四肢百骸,此为生理之常。若是脾不运化,饮食停滞,则可变生成痰。《笔花医镜》说:“痰积者,饮食所积……其症初起时,两脉皆弦,腹渐胀大而软,急以六君子汤加厚朴、麦芽、莱菔子等以消之。”临床上食痰阻滞,既有肺气不利,咳吐痰涎的病症,又有脘痞腹胀,便溏夹滞(不消化的食物残渣)的病症,**必须健运脾胃,消导食滞以化痰,常用药如厚朴、苍术、神曲、莱菔子等,方用平胃散加味,常可达到消食化痰的目的。

八、软坚化痰法

临床所见的痰核与瘰疬,多由肝胆气逆与痰浊郁结而成,其来缓慢,病程日久,治难速效,当缓消渐散,以解郁与消散并行。在解郁化痰、软坚消散的药物中,常须佐伍疏肝理气药,如贝母、海藻、昆布、夏枯草、郁金等味,常用方如消瘰丸加减。此外,尚有因,肾虚体质,复加风寒邪客,遂致痰浊凝聚,流注筋骨,形成肿块,久不破溃,亦不消散,服用清热解毒药无效者,应当温经通络化痰,常用方如阳和汤加味,如药症合拍,颇具卓效。

九、开窍化痰法

临床上凡是因痰而致使清窍闭阻,心神不宁者,有湿盛和热盛,正虚与邪实之分。如因湿痰内阻,壅盛于上,闭阻心窍,导致神志不清,语謇痰鸣,先用苏合香丸,继用导痰汤加菖蒲、郁金、远志等味,使之宁心豁痰开窍。若属肾阴亏损,肝阳偏亢,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抽搐,面赤足冷,用地黄饮子或牛黄丸、至宝丹加贝母等味,以壮水制火,开窍化痰。如因阳明热盛,胃热重灼肺气,导致肺胃热盛,热痰壅肺,气粗喘息,神昏谵语,舌粗焦黄,治法当清热开窍化痰,可用吴鞠通牛黄承气汤加鲜竹沥,以图速效。上述治法,均属于应急的情况下使用,患者复苏之后,当再根据病情斟酌处理以善其后。

治痰之法,前人论述繁多,临床可分为化痰、消痰、涤痰三类,简明而切中肯綮,易于掌握,实得治痰之要。选用的要点是:一般用化痰法,较重的用消痰法,留而不去的用涤痰法。

治痰诸药,前人论述颇多,《景岳全书》对痰证用药的总结比较系统,掌握后对临床大有裨益。

治痰三法。1. 化痰法。

化痰是使痰涎逐渐自消的方法。有宣肺化痰法、清热化痰法、燥湿化痰法、补虚化痰法等。

宣肺化痰法,用于寒邪郁闭之感冒、喘咳而痰多者,采取温化痰涎与宣肺散邪相结合,代表方如杏苏散、小青龙汤。

清热化痰法,用于感冒风热,肺热肺燥而痰多者,采取清热化痰与宣肺润燥相结合,代表方如桑菊饮、桑杏汤。

燥湿化痰法,用于脾失健运,湿浊停滞所生之痰,采取顺气化痰法与燥湿和中法相结合,代表方如二陈汤。

补虚化痰法,用于脾虚或肾虚之痰证。脾虚生痰者,采取健脾化痰的方法,代表方如六君子汤;肾阴不足,水沸为痰者,采取壮水之主合化痰之药,代表方。

如六味丸合二母丸;命火不足,水泛为痰者,采取益火之源合化痰之品,代表方。

如金匮肾气丸加陈皮、白术。

2. 消痰法。

消痰是强迫消除难化之痰的方法,有消痰降气法、消痰平胃法和消痰软坚法。

消痰降气法,用于喘咳痰多或痰涎壅盛者,采取消痰与降气相结合,代表方如三子养亲汤、猴枣散(猴枣、羚羊粉、煅青石、沉香、硼砂、天竺黄、川贝母、麝香)。

消痰平胃法,用于湿浊酒食所生之痰,采用消痰与平胃相结合,代表方如平胃散。因湿浊者,加陈皮、法半夏;因酒积者,加枳椇子、葛花;因食滞者,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消痰软坚法,用于痰核、痞块、疟母之类,采取消痰与软坚散结相结合,代表方如消瘰丸、消痞阿魏丸。

3. 涤痰法。

涤痰是搜逐涤除锢结难消之痰的方法,有涌吐痰涎法、荡涤痰涎法和搜逐风痰法。

涌吐痰涎法,用于痰涎壅塞于膈以上者,如癫狂发作用三圣散催吐;食痰用盐汤探吐;喉风用稀涎散取痰。

荡涤痰涎法,用于攻逐胸胁、肠胃中之痰。如痰在胸胁用控涎丹涤除之;痰在肠胃间用滚痰丸荡逐。

搜逐风痰法,用于痰滞经络之证。如痹证痰阻经络,予小活络丹;中风寒痰滞于络中,用三生饮搜逐风痰。

治痰用药经验。

1. 根据部位选药。

痰在四肢,非竹沥不能达;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除;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达。

痰结核在咽喉,咯唾不出,化痰药中加咸药以软其坚,瓜蒌仁、杏仁、海浮石、朴硝、海藻,佐以姜汁。

竹沥、荆沥佐以姜汁,治经络之痰最效。竹沥导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荆沥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

2. 根据**选药。

热痰火痰宜青黛、黄芩、天花粉、连翘、石膏……老痰宜海浮石、瓜蒌、贝母,兼火盛胶固者,节斋化痰丸;实痰、火痰滚痰丸最效,但不宜多用;风痰用南星、白附子;湿痰用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食积痰用神曲、山楂、麦芽;酒痰用天花粉、黄连、白术、神曲,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中气不足之痰须用人参、白术,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茯苓。

3. 治痰药物特点。

痰中带血者宜加韭汁;海粉能清热痰、能燥湿痰、能软坚痰、能消顽痰,可入丸药,亦可入煎药;南星、半夏治风痰湿痰;石膏坠痰火极效,黄芩治热痰假其下行也;枳实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五倍子能治老痰,佐以他药大治顽痰,人鲜知也;天花粉治热痰、酒痰最效,又云大治膈上热痰;玄明粉治热痰、老痰速效,能降火软坚故也;硝石、礞石大能消痰结,降痰火,研细末和白糖……服甚效;苍术治痰饮成窠囊,行痰极效,又治痰挟瘀血成窠囊者,即神术丸之类。

痰多百病生,中医教你化解白痰,黄痰,黏痰,痰多

痰多百病生,很多朋友整天咳嗽吐痰,吃了止咳化痰的药也没用,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在中医看来白痰,黄痰,黏痰,老痰,不同的痰代表着不同证型,盲目化痰不仅没用,反而可能加重病情,那今天我就教大家对证化痰,不管你是什么痰,统统一扫而光!那首先,我们先来看白痰 有的朋友平时总是咳出颜色发白,质地清稀的痰,...

名院名医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从中医角度谈胖瘦

名院名医 秋日中的健康知识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是中医学中对先天体质差异致病的基本认识。肥人多痰 既可能是脾胃虚造成,也可能是脾胃不虚造成。脾虚者,则津液运化失常,脾为生痰之源,水液代谢障碍转而化生痰湿,痰湿内蕴则成肥胖。脾胃不虚,食欲旺盛者,喜食高热量 高脂肪的肥甘厚味及酒水饮料,且无节制,该类食...

乳腺增生多气滞痰凝!中医多用疏肝 化瘀 化痰法,来散结节

乳腺增生这个病,很多女性朋友深有体会。我说几个主要症状,如果你占据其中条及以上,建议要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乳腺健康了。 乳房弥漫性钝痛或局限性刺痛,触动或颠簸时加重 有时向双上肢放射,有时仅表现为乳头疼痛 多数疼痛呈周期性,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 部分疼痛没有明确的规律,在劳累或者情绪失控后出现加重 ...